《连除的实际问题》的说课稿
黑林小学李梅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第5课时《连除的实际问题》。
教材依“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检验与反思”,安排了四个层次的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
教材安排的例题,主要是呈现生活情景,提供数学信息,教材从四年级上册开始逐步提出列综合算式解答实际问题的要求,其不只是表达形式的改变,更是基于落实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要求的需要。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以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设定了以下二个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
下面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连除的实际问题》教法设计
本节课的主要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感受生活和数学中分析数量关系策略来解决问题的优越性,从课一开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出发,通过课程表和用除法解决的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和用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基础知识,两道有针对性的复习设计,对本课新知的学习能起到迁移和渗透的作用。
在例题教学中,把两个书橱一共有224本书,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方多少本?信息全部呈现在情景图上,然后出示问题,(1)你从这幅图上收集到了那些信息?(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想到什么?(3)图书管理员让我们给他们帮个忙: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你们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吗?在学生充分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和结果,并呈现了学生中可能出现的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
上述活动,教材仅通过两个问题加以点拨,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
这就为学生留出了足够的探索空间,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受分析数量关系的一般过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列式解答。
先让学生“选择一种方法列式计算”,再思考列综合算式的方法。
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不只是把分步列式的过程用一道算式表示出来,更需要学生对数量关系的深刻理解和整体把握。
这里提出列综合算式的要求,并不是规定学生在以后解决问题时都要
列综合算式,而是鼓励学生列综合算式解题。
对于检验与反思,一方面连除实际问题的检验方法可以是多样的,另一方面“把得数代入原题”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检验方法。
利用想一想,这题可以怎样检验,把学生引进检验的环节。
并指出把得数代入原题的方法检验是最常用的检验方法。
讨论比较两种解决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这两种解决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两步计算,第二步都是用除法,最后一步都是求的是“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
不同点:第一步求的问题不同;第一步计算方法不同;单位名称不同。
两种方法的联系,实际在练习一中已经有所孕伏,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可以理解。
这样及时地安排对比,可以使学生体会到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养成及时反思的好习惯,逐步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
同时指出,有很多数学问题都会有几种方法解答呢,虽然解法不同,但目的却是一样的,都达到了解决相同问题的目的,这两种方法最后都求出了“每层放多少本书?”所以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可以用连除,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学的用连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板书: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
当然有的时候也可以用先乘后除的方法来解决,以后你们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可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还要提醒你们,不管你用什么方法,你要清楚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并正确写出单位名称。
这样及时地安排对比,可以使学生体会到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养成及时反思的好习惯,逐步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
在拓展应用环节,本环节通过独立思考、汇报交流等形式进行反复的练习,让学生在具体的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丰富知识,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本节课,教者主要着力于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感受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以及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在课上,我还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探索过程,真正体会到“做数学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