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音乐教案说课稿幼儿园音乐教案说课稿篇一:幼儿园中班音乐说课稿幼儿园中班音乐说课稿:拔萝卜一、说教材音乐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园音乐教学的目的是挖掘和发展人自身潜(2)学演小弟弟的动作、语言、表情。
(3)学演小黄狗、小花猫、小老鼠的动作、语言、表情。
2、整体表演,巩固各角色的动作。
在分析每一个角色的形象特征之后,带领幼儿完整的表演一遍,加深对角色形象的巩固。
本环节是活动的难点,在此我并没有直接将角色特征灌输给幼儿,而是让他们自由模仿,唤起他们的生活经验,因为这些形象都是幼儿熟悉的,易于模仿的。
先按出场顺序带领幼儿做一做、学一学每一个角色,除了再次让他们巩固角色先后的顺序,更是帮助幼儿准确的掌握每个角色的特征,再进行完整表演是对角色特征更好地把握,能把每一个角色通过动作更形象地表现出来。
(四)分角色表演1、集体中分角色表演教师为表演者分配角色,戴上头饰。
并提出表演要求:(1)各角色要大声应答“哎,来啦!”并在应答中,模仿该角色的走路动作,站在前一角色的后面。
(2)努力做到从第一个强拍开始做拔萝卜动作。
2、自由结对分角色表演请幼儿自由组合,5人一组,互相商量分配角色,进行表演,表演要求同上。
在这个环节中,充分发挥幼儿的自我表现力和自主性。
先进行集体中分角色表演,让幼儿明确表演要求,再进行自由结对表演,照顾到了每一位幼儿,让他们都能参与到歌表演的活动中,解决了只有个别幼儿参与表演的状况。
两种不同的表演类型,大大提高幼儿的兴趣,充分激发了每一位幼儿的表演欲望,为幼儿提供表现的机会。
尊重了每一位幼儿的选择。
(五)结束师:老公公、老婆婆、小弟弟、小黄狗、小花猫、小老鼠他们一起用力把大萝卜拔出来了。
看!集体的力量多伟大。
那他们会用大萝卜去干什么呢?师:如果你有这么大一个萝卜你会用它干什么呢?通过简单的提问,迁移幼儿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说一说萝卜的用处。
(六)活动延伸1、将头饰投放到表演区,供幼儿区域活动时进行表演。
2、开展区域活动“萝卜变变变”,通过绘画、手工等形式把大萝卜变成自己想变的东西。
篇二:大班音乐活动教案反思说课稿大班音乐活动教案——音乐欣赏《喜洋洋》一、活动目标㈠理解乐曲,感受欢快活泼的音乐情绪。
培养幼儿对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
㈡利用课件营造喜洋洋的气氛,帮助幼儿了解乐曲的ABA 结构形式。
㈢鼓励幼儿运用多种形式来表达对作品的感受,激发幼儿的表现欲。
二、活动准备㈠教师课前设计制作课件及准备好多媒体设备。
㈡教师和幼儿课前制作的一些道具如:(灯笼、扇子、彩带、打击乐器、龙灯等。
)㈢营造一个有热闹喜庆气氛的活动场地。
三、活动重难点帮助幼儿了解乐曲的ABA结构形式,鼓励幼儿运用多种形式来表达对作品的感受。
四、活动过程㈠感受乐曲《喜洋洋》1.欣赏两段影片对比,交代课题。
2.初步欣赏乐曲,谈谈自己的感受。
㈡理解乐曲《喜洋洋》,了解作品内容及基本结构形式。
1.老师通过动作节奏的快、慢变化,在乐曲中分别表现欢快与优美两个不同段式的音乐形象。
2.分段欣赏乐曲,运用多媒体课件分解ABA段式3.完整欣赏乐曲,同时幼儿为乐曲《喜洋洋》击打节奏。
㈢表现乐曲《喜洋洋》1.小朋友们听了这首《喜洋洋》,你们现在想干什么?2.幼儿自由选择各种道具,在《喜洋洋》的音乐声中在热闹、喜庆的场景中,自由舞蹈。
大班音乐活动反思——音乐欣赏《喜洋洋》音乐欣赏对于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有着独特的教育作用是幼儿园艺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但鉴于此年龄段幼儿的年龄特点,音乐欣赏成了幼儿园艺术教育中的一个难点,本次活动通过多媒体的直观、生动,视听结合的教学形式来突破难点。
以多媒体视听结合的优势。
来帮助幼儿感受、理解乐曲ABA的结构形式。
从而丰富幼儿的艺术情感,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活动中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课件,解决孩子难以了解乐曲的乐段、乐句的难点,为孩子营造一个喜洋洋的氛围,帮助幼儿感受、理解乐曲,整个活动条理十分清晰,结构严谨,从感受乐曲→理解乐曲→表现乐曲为主线,层层递进,即直观形象的帮助幼儿理解音乐,又创设了丰富的场景,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充分调动了幼儿视、听、说、动、演等各种感官,从孩子的身心发展出发,视听结合的进行音乐教育,使其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大班音乐活动说课稿——音乐欣赏《喜洋洋》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是一节大班音乐欣赏《喜洋洋》,在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中,欣赏活动往往最容易被人忽视,主要原因就是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让幼儿主动学习”与“教师怎样教”二者之间的矛盾表现得格外突出,教师们也对此颇感困惑,今天,我就以这节欣赏活动和老师们进行探讨。
一、分析教材,把握重点教材分析:《喜洋洋》是我国的一首民族管弦乐曲,段式为ABA三段式,乐曲欢快活泼、热情洋溢。
对于大班孩子,我们重点是引导幼儿通过欣赏活动,感受乐曲的情绪,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提高幼儿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使幼儿体会到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因此,我确定了本节活动的目标和活动重难点。
二、精选教法,引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心理学也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因此,本节活动,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两个教法:1.把生活经验融入活动,激发幼儿感受与鉴赏的兴趣。
2.多渠道调动幼儿多个感知通道参与活动,使幼儿主动参与音乐欣赏,并表达独特感受与见解。
三、暗授学法,让幼儿主动欣赏。
根据大班幼儿注意力时间短,爱动、爱表现的心理特征,我设计了以下学法:1.用听、说、看、动等多种形式,体验音乐,交流互动。
2.融合配乐、舞蹈等艺术表现形式表达自己对乐曲的感受。
这些方法能使幼儿得到不同的心理满足,体现了新《纲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便于实现“因势利导、因人施教”。
四、活动过程㈠感受乐曲《喜洋洋》1.欣赏两段影片对比,交代课题。
2.初步欣赏乐曲,谈谈自己的感受。
㈡理解乐曲《喜洋洋》,了解作品内容及基本结构形式。
1.老师通过动作节奏的快、慢变化,在乐曲中分别表现欢快与优美两个不同段式的音乐形象。
2.分段欣赏乐曲,运用多媒体课件分解ABA段式3.完整欣赏乐曲,同时幼儿为乐曲《喜洋洋》击打节奏。
㈢表现乐曲《喜洋洋》1.小朋友们听了这首《喜洋洋》,你们现在想干什么?2.幼儿自由选择各种道具,在《喜洋洋》的音乐声中在热闹、喜庆的场景中,自由舞蹈。
五、感悟与反思各位老师: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堂好的音乐欣赏课应该体现“教学生活化的”教育理念。
我想,好的音乐欣赏应该是一种艺术享受,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在新的教育理念的熏陶下,和孩子们一起探索,一起成长!不当指出,望各位老师给篇三:幼儿园中班音乐活动说课稿:小乌龟上山坡幼儿园中班音乐活动说课稿:小乌龟上山坡设计意图:本活动意在通过师幼互动,运用形象生动的音乐图谱,以鼓励、赏识的方法来调动幼儿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幼儿愉快地投入到整个活动中。
这首歌的旋律生动活泼、节奏感强,内容浅显生动,是幼儿学习演唱歌曲的好教材。
3、观看图谱:根据图谱学习理解歌词内容,引导幼儿在间奏处不唱歌有节奏做动作。
幼儿在学说歌词的时候,配上此句的琴伴奏,让幼儿更熟悉这首歌曲的旋律。
4、整首学唱新歌6、创编活动:引导幼儿进行创编间奏处的动作,鼓励幼儿大胆地说说自己的动作,并引导幼儿互相学习,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7、延伸活动:幼儿到户外边听歌曲边和教师一起玩《小乌龟背东西》游戏。
活动的延伸是为了孩子再一次巩固所学到的本领,利用游戏结束自然又轻松,可以让整节课推向高潮,令人意犹未尽。
附送: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探索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探索地依靠外部可见的音乐操作活动来感知、欣赏音乐,特别是跟随音乐做动作的方式,更是幼小儿童感知、理解音乐的最自然、最重要的方式。
据此,我们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儿童和不同的音乐作品,努力优化组合各种音乐的(倾听、歌唱、舞蹈、奏乐)和非音乐的(文学、美术、游戏)活动经验,以深化和丰富儿童对音乐的听觉经验。
我们把这种教学思路称之为“多通道参与模式”。
“参与”是让儿童尽可能多地在操弄音乐的过程中欣赏音乐;“多通道”即帮助儿童打开尽可能多的感知通道,不是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仅仅使用听觉,而是同时调动多种感官来丰富、强化所听到的音乐内容。
“多通道参与模式”在部分幼儿园进行了推广后,课题组又以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实际效果进行了验证,结果是令人鼓舞的:教师、幼儿对音乐欣赏活动的积极态度初步形成,并有效地提高了教师和幼儿感知、理解音乐作品的能力。
第二阶段(1988~1990),我们就“如何确立音乐欣赏的教学目标”进行了研讨。
如果说在这以前,我们对目标的关注还仅仅停留在音乐感发展诸方面的话,那么在这一阶段,我们对音乐欣赏活动目标的思考已经涉及到了智力(包括音乐与非音乐方面的智力)、情感(包括音乐情感与一般的社会性情感)、个性(包括自信心、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独立性等)及社会性(包括守纪、责任感、交往合作意识及能力、公平竞争意识及能力……)等幼儿心理发展的全部领域。
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我们吸收了教育学领域中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
首先,教育哲学中“整体的观念” 和“系统的观念”给我们的启示是:儿童是一个整体,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儿童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也是一个整体。
虽然在学术研究中,可以把审美经验与非审美经验、音乐经验与美术、文学经验等分开进行研究。
但是,在儿童的实际生活中,这些经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
因此,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绝不是人为地强加给各个学科教育的任务,而是教育向儿童提供的一切实践活动能够完成、而且应该完成的任务。
其次,教育目标分类学及课程目标建构研究也告诉我们:在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只有具体的目标才是教师可能把握住的,可能追求达成的和可能被检验证实的。
以上述理论为指南,我们对音乐欣赏教学目标的确立,提出了以下具体要求:1.树立全面发展的目标观。
设置目标应从音乐感、一般智慧能力、情感、社会性等诸方面来综合考虑,以保证儿童发展的整体性。
2.目标必须围绕活动的具体内容、程序和方法提出,使其能与之相匹配。
3.目标必须针对教育对象的现有状况及发展需要提出,避免过高、过全;过低、过偏。
4.目标必须用可观察的行为化的语言进行表达,教师应该随时观察、判断儿童的实际行为是否与目标相趋近,并及时正确地调控自己与儿童的行为,使活动朝既定目标的方向发展。
举例来说,让小班儿童欣赏一首段落上有明显强弱对比的乐曲,若将活动内容定为让儿童想象、创造性地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并随着音乐表演和欣赏。
这时活动目标中一般不应出现“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儿童对音乐活动的兴趣”这类空洞的提法,而应代之为:“引导幼儿根据音乐的强弱变化,想象自己是某种笨重的大动物或轻巧的小动物,用自己想出的动作跟随音乐的强弱变化进行表演,并力争使所做的动作与他人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