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测绘
海洋测量的特点
测量工作的实时性 海底地形地貌的不可视性 测量基准的变化性 测量内容的综合性
任务和分类
任务:通过对海面水体和海底进行全 方位、多要素的综合测量,获取大气、 水文以及海底等信息数据,并绘制成 专题图。 分类:由海道测量开始,包括海洋大 地测量、海底地形测量、海洋专题测 量。
重要考点
1.海洋测绘基准
基准包括:大地基准、高程基准、深度基准、重力基准。
大地基准
海道测量平面基准:CGCS 2000 投影:采用高斯投影和墨卡托投影 垂直基准:分为陆地高程基准和深度基准。 陆地高程基准: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 (离陆地远的岛礁-当地平均海面) 深度基准:采用理论最低潮面(弗拉基米尔斯基理论 最低潮面) 重力基准:2000国家重力基准
海洋面积占全球的70% 我国海岸线长达1.8万千米 我国水域面积达300多万平方千米 我国岛屿6500个
海洋测绘的定义:
海洋测绘(Hydrographic Survey and Charting)是海洋测量和海洋制图的总称。 其任务是对海洋及其邻近陆地和江河湖泊 进行测量和调查,获取海洋基础地理信息, 编制各种海图和航海资料,为航海、国防 建设、海洋开发和海洋研究服务。
2. 深度基准面的确定与传递
深度基准面的计算与传递:几何水准测 量法;潮差比法;最小二乘曲线拟合法; 四个主分潮与L比值法
(三) 重点强化解析
3.根据技术设计,实施海洋定位、水深测量,并对测深 结果进行必要改正,获得海道和海底地形测量成果。
要点:海洋定位方法
测深方法与改正。
重要考点
1 海洋测量定位
技术设计书编制
(三) 重点强化解析
2. 根据技术设计,实施海洋控制测量,并进行测区深度 基准面的联测传递。
要点:海洋控制测量
深度基准 基准传递。
重要考点
1.控制测量: *平面控制测量: 方法:三角测量、导线测量和GPS测量 海道测量控制点按平面控制精度分为: 海控一级点(以H1表示) 海控二级点(以H 表示) 测图点(以H c表示)
三角高程的起算点需进行水准联测 GPS高程测量,平坦地区:已知水 准点不少于4个,间隔不超过15km; 困难地区:不少于3个。
2. 深度基准面的确定与传递 我国采用理论最低潮面作为(海图)深度基 准面。 基于深度基准面的海底深度计算公式: D(x,y)=h(x,y,t)-T(x,y,t) 海底深度=瞬时测深-瞬时海面高
资料收集和分析
1、任务来源、性质、技术要求;2、测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3、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及原有测量成果采用
初步设计
4、各施工控制点的等级标石类型和数量; 5、水深测量图幅、测深里程、航行障碍物数量; 6、海岸地形测量的图幅、面积和岸线长度; 7、作业所需仪器、器材以及船只的类型和数量;
实地踏勘
8、根据测区地理气象及技术装备条件,计算各种测量作业的工作量和工作天数 9、根据测区特征和作业技术水平,提出作业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具体的技术要求
测深能力一般都在50米左右,精度在0.3米左右,探测目标2m2。
测线布设
测线分为计划测线和实际测线 测深线分为主测深线和检查线
主测深线方向应垂直等深线的总方向; 对狭窄航道,测深线方向可与等深线成45度角。
单波速主测线间隔为图上10mm 多波速测线一般要求至少有20%的重叠
水深改正和精度要求
2014注册测绘师考试重点难点 强化培训
海洋测绘
邱冬炜
(一) 考试所占比重分析
1.测绘综合能力(120分)
考试年份 2011 2012 2013 单项选择题 (共80题) 分值比 (共80分) 8% 4% 8% 多项选择题 (共20题) 分值比 (共40分) 10% 5% 5%
6(75-80题) 3(10-12题) 6(11-16题)
2.水文观测 水文观测主要内容有3项: 潮汐观测、潮流观测、声速观测
潮汐观测
水尺验潮 井式验潮 超声波验潮 压力式验潮 GPS潮位
验潮井
水尺
32
验潮站类型: 长期验潮站:用于计算平均海面,需有2年以 上连续的水位资料 短期验潮站:弥补长期站的不足,应有30天以 上连续的水位资料 临时验潮站:用于进行水位改正,应有3天以 上连续的同步水位资料 海上定点验潮站:用于推算平均海面、深度基 准、瞬时水位,并提供水位改正 潮汐调和分析目的:计算分潮调和系数 潮流按照流向的变化可分为:往复式潮流、回 转式潮流。
重要考点
1. 海图概念 海图以海洋及其毗邻的陆地为描绘对象 的地图。 要素:数学要素、地理要素和辅助要素 分类:普通海图、专题海图、航海图。 分幅:自由分幅,陆域面积不宜大于图 幅总面积的1/3 数学基础包括:坐标系、投影、比例尺。 坐标系:我国CGCS2000,国际WGS84 投影:墨卡托,大于1/2万比例尺可使用 高斯投影,制图区域60%的纬度高于75度 时采用日晷投影。
3.
4.
5.
GB/T 2676—2006 海图纸 GB 4696—1999 中国海区水上助航标志 GB 5863—1993 内河助航标志 GB 12319—1998 中国海图图式 GB 12320—1998 中国航海图编绘规范 GB 12327—1998 海道测量规范 GB/T 12763.1—1991 海洋调查规范 总则 GB/T 12763.2—1991 海洋调查规范 海洋水文观测 GB/T 12763.3—1991 海洋调查规范 海洋气象观测 GB/T 12763.7—1991 海洋调查规范 海洋调查资料处理 GB/T 13474—1992 船用潮汐、潮流图表编制方法 GB/T 14477—1993 海图印刷规范 GB/T 14914—2006 海滨观测规范 GB/T 50138-2010 水位观测标准
吃水改正 姿态改正 声速改正 水位改正
4. 海道和海底地形测量 障碍物探测方法: 侧扫声纳探测 单(多)波速探测 扫海具扫测 磁力仪探测
(三) 重点强化解析
4.根据技术设计,确定海图的类型和投影方式,进行海 图制图综合,并按照海图图饰制作海图。
要点:海图类型 海图投影方式 海图制作流程。
监控器
外部监 测和显 示系统
后处理 GPS 导航监控器
操作和检 测单元
实时数据处理工作站 数据存储
声速断面 Transceiver 罗经
数据存储 数据存储 和处理
绘图仪
声纳影像记录 姿态传感器 换能器 SimradEM950/1000多波束声纳系统组成单元 打印机
参数校正 导航延迟校准测试 特征地物,往返测量,距离、速度,计算延迟 横摇校准测试 平坦地形,往返测量,地形相交,计算交叉角 纵摇校准测试 斜坡海床,往返测量,往返测量同一地物偏移量, 根据偏移量和水深计算偏角。 艏偏校正 选择孤立点,两侧布设平行测线,50%公共覆盖 区,根据两次测量的孤立点位移及孤立点到测线 距离计算艏偏角。
2(99-100题) 1(84题) 1(84题)
(一) 考试所占比重分析
2.测绘案例分析(120分)
年份 2011 题数 0 分值 0 6分 5分 百分比 0% 5% 4%
2012 0.3(第3题第3问) 2013 0.2(第3题第4问)
海洋测绘 测绘航空摄影 房产测绘
大地测量
界线测绘 工程测量 地籍测绘
多波束测深数据处理 测深数据编辑(对象是水深值) 方法: 投影法 曲面拟合法
xi
xi
换能器
zi
发射波束
θi ri ψR
中央波束 接收波束 波束脚印
ψT
(3)机载激光测深(LIDAR) LIDAR:集激光+GPS+INS+POS, 用于获得数据并生成精确的DEM。 优势在于对大范围、沿岸岛礁海 区、不可进入地区、植被下层、地 面与非地面数据的快速获取。缺陷 在于对水质要求较高。 飞机上向海面发射两种波段的激 光, 一种为红光,波长为1064nm, 海水反射; 另一种为绿光,波长为523nm, 透射;
海洋测绘规范(14项)
海洋测绘备考建议
适应“大测绘”模式,规避知识盲点。 适应“方案”模式,熟悉测绘流程、把 握技术指标。
适应“应试”模式,明确概念、提炼重点。
(三) 重点强化解析
1.
根据项目要求,确定海洋测绘内容,进行技术设计。
要点:海洋测绘内容、基准、方法。
了解
知识基础
地理信息系统工程 摄影测量 与遥感 地图编制
(二) 海洋测绘大纲要求
1. 2.
根据项目要求,确定海洋测绘内容,进行技术设计。 根据技术设计,实施海洋控制测量,并进行测区深度 基准面的联测传递。 根据技术设计,实施海洋定位、水深测量,并对测深 结果进行必要改正,获得海道和海底地形测量成果。 根据技术设计,确定海图的类型和投影方式,进行海 图制图综合,并按照海图图饰制作海图。 根据海洋测绘项目特点和要求,对项目过程质量进行 控制,并对项目成果进行整理、检查、验收和归档。
(2)多波束测深系统(面扫侧系统)
在单波束系统发展起来的全覆盖、面扫侧系统。
多波束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综合系统。
多波束声学系统(MBES)
换能器为多波束的声学系统,负责波束的发射和接收;
多波束数据采集系统(MCS)
完成 波束的形成 将接收到的声波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反算其测量距离或记录其往返程时间;
3.水深测量
(1)测量方法 (2)水深测量限差 (3)测深线布设 ▲ (4)水深数据的筛选 水深测量方法: 单波束测深(单频、双频)——点测量 多波束测深——面测量 机载激光测深——面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