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荀子(约前313—前230),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主要代表。
他虽属于儒家学派,但也受到各家的影响,成为先秦文学中的集大成者。
他主张既要顺应自然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在对自然的认识方面,他是一位朴素的唯物论者。
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是恶的,但后天的环境可以使他们得到改变,所以他特别强调学习。
他主张先法后王,在政治上主张用礼、法来维护社会秩序。
因此可以说,荀子已经超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他的学说,对以后的法家思想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荀子》一书,收文章三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
《天论》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
《天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全面论说人们如何对待“天”,即如何对待自然万物的哲学论文。
我们学习本文,首先要注意把握荀子思想的精髓,认识其思想的进步意义及其局限性;其次注意学习荀子文章的艺术手法,体会其文章艺术表现的魅力。
背景扫描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是人类同自然作斗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
远古时代,人们对自然界的种种怪异现象不能做正确解释;到春秋战国时期,像孔孟、老庄、墨子等人都提出了一些自然哲学观,但这些观点或唯心,或认为人不能胜天。
而一些统治者利用人们的无知,推波助澜,大肆宣扬迷信活动和神权、君权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借以维护其统治。
单元导读本单元内容只有一节——《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摘自荀子的《天论》一文,主要涉及荀子对天人关系的思考。
荀子认为,天地四时对人世间的安定与混乱没有决定作用,星坠木鸣之类的天地之变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人祅”,也就是由君上昏乱、政治险恶等人事导致的种种反常现象。
他提出人最应该执著的东西是“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在天面前,不应该“错人而思天”,也就是说不应该放弃自己应该付出的努力,而沉溺于对天的思慕当中。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释文题“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语出荀子《天论》,意思是说,认为天伟大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它当成物来畜养而控制它呢!在荀子看来,人类不能一味地迷信天地自然,屈从于天地自然。
虽然它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去认识它,掌握它的规律;改造它,让它为人类所用。
人类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主宰天地自然,掌握自己的命运。
明主旨本课选文的8个段落共同阐释了荀子对天人关系的思考及见解。
作者在本文中提出了:①“天行有常”的观点,指出天就是没有意识的自然界,只按照本身固有的规律运行和变化;②社会的治乱与天没有关系,天不能决定人间的吉凶祸福,自然界的各种怪异现象并不可怕;③“制天命而用之”,认为人们可以凭借自己的智慧顺应自然规律,但不能消极等待自然的恩赐,要主动认识自然法则,并利用自然为人类谋福祉。
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同“________”,____________②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③楚王后车千乘,非知.也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④小人错.其在己者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⑤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在此耳同“________”,____________⑥星队.、木鸣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⑦怪星之党见..通“_______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⑧是无世而不常.有之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⑨人祅.则可畏也同“________”,____________⑩枯.耘失岁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⑪其说甚尔.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⑫则日切瑳.而不舍也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⑬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同“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太“太王”指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②讻讻形容喧扰③智智慧、聪明④措废弃⑤悬指有较大悬殊或差距⑥坠坠落⑦傥偶然地现出现⑧尝曾经⑨妖反常的现象⑩楛粗恶不精⑪迩近⑫磋切磋⑬辉光辉(2)一词多义①道⎩⎪⎪⎪⎨⎪⎪⎪⎧会天大雨,道.不通: 道.芷阳间行: 策之不以其道.: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天有常道.矣: 君子道.其常: 得道.多助: 伐无道.,诛暴秦: 何可胜道.也哉: 道.之以政: ②治⎩⎪⎨⎪⎧ 治.国无法则乱: 治.乱天邪: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齐有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 不治.将恐深: 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不效则治.臣之罪:③明⎩⎪⎨⎪⎧ 知虑明.: 政令不明.: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 火尚足以明.也: 答案 ①道路/取道/途径,方法/风尚/规律/遵从/仁政/道义/说,讲/通“导”,引导 ②治理/太平,安定/统率/研究/医治/对付,抵御/惩处,惩治 ③圣明/明确/明亮/照明(3)古今异义①地有常数..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表示常量的数。
②本事..不理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本领;文学作品主题所根据的故事情节。
③勉力..不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努力;尽力。
④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在此耳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⑤风雨之不时..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时时;经常不断地。
不确定的时间;某个时候。
答案 ①经久不变的必然性。
②指农事。
③力役,人民所服的劳役。
④……的原因。
⑤不按照时节。
(4)虚词归纳以⎩⎪⎨⎪⎧ 禹以.治,桀以乱: 以.中有足乐者: 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答案 凭借/因为/认为2.词类活用(1)彼作矣,文王康.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道.其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君子敬.其在己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怪.之,可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是以日.进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非以为得求.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大.天而思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因物而多.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思物而物.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故君子之所以日进与小人之所以日退,一.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平安,使……安乐(2)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道,引申为遵行(3)形容词作动词,慎重地对待(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5)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6)动词作名词,祈求的结果(7)君:名词作动词,统治。
隆、尊:形容词作动词,尊崇。
贤:形容词作名词,有才有德的人(8)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大(9)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多,使……增加(10)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自己的东西(11)数词作动词,同样,一样3.特殊句式(1)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
(2)此之谓也。
(3)楚王后车千乘,非知也;君子啜菽饮水,非愚也:是节然也。
(4)故君子之所以日进与小人之所以日退,一也。
(5)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6)人祅则可畏也。
(7)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
(8)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
(9)物之已至者。
(10)物之罕至者也。
(11)礼义之不愆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6)判断句,(7)(8)介宾短语后置句,(9)(10)定语后置句,(11)宾语前置句。
4.语句翻译(1)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
《诗》曰:“礼义之不愆兮,何恤人之言兮!”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故君子之所以日进与小人之所以日退,一也。
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在此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不治。
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则日切瑳而不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