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课件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课件
弃置:抛弃。
(4)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 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5)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的意思。
烂柯人:传说晋人王质进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看到局终,童子问王质为何不去,王质
才惊悟过来,见斧柄已经腐烂。回到家乡,已历百年,无人相识(见《述异记》)。刘禹锡借这个
看图背诗
作者生平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 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 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吏,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 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 ,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闲:悠闲、自在
垂钓、梦日月典故: 方法五:典故 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 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 功业。
多歧路,今安在?
矛盾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的选择: 做官(济沧海 渡黄河 登太行)
李白形象: 乐观、自信、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赏析:现在常用这两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 理想抱负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的信念。
前四句凄凉伤感,后四句则以昂扬的情绪和乐观的精 神点明对友人赠诗的酬答,以意味深长的“长精神” 自勉作诗,同时委婉地向友人表达了宽慰向上的劝告 。
诗中共举了几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提示]两个典故:(1)闻笛赋 (2)烂柯人
作用(1)诗人借这一典故,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 ,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 ,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
——李白
对月更加向往,语气更 加迫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 青天。
——苏轼
补充材料
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他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 优入三等(宋代的最高等),入仕后奋厉有用世之志。
一直以来,苏轼把朝廷当作自己的家,忠于朝廷,勤于政事。他任 地方官时,灭蝗救灾,抗洪筑堤,政绩卓著。
——这两句诗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 了哲理,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
阅读理解
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 又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 的精神。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诗的原意是什么?
现在人们又赋予了它们什么 新意?
《行路难》(其二)
有归隐之意。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写
由大 丙 。醉 辰
作
,中 作秋
背
此, 篇欢
景
,饮
兼达
怀旦
子,
苏轼兄弟情谊深厚,当时苏轼41岁,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 和他弟弟子由(苏辙)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时值中秋苏轼 作词怀之。
苏轼的思绪是如何变化的?
把
欲
恐
留
上
酒
上
宫
在
阕
问天Βιβλιοθήκη 高人天宫
寒
间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 一问之。
苏轼的思绪是如何变化的?
上
把 酒
欲 上
恐 宫
留 在
阕
问
天
高
人
天
宫
寒
间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两句在词中有何作用?( 结构、内容两方面考虑)
结构上形成过渡,内容上表达了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 地上的现实,以及对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怅惘
目标: 渡黄河 登太行 现实: 冰塞川 雪满山
难在:目标远大、有雄心壮 志,但现实残酷。理想与现 实的矛盾
诗人只是想说走路难吗?你怎么理解?
方法三:联系
仕途艰难、政治理想难实现 背景知识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 歧路:分岔的路 归隐、诗人、仕途
行路难,归去来。
“沉舟”、“病树”都是自比,意思是说:我如同一艘沉船,新 贵们好比千帆竞发,飞驰而过;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 争春,生机盎然。
现今常用这两句诗来比喻自然和社会发展中,没落、腐朽事物 的存在不足为奇,丝毫不能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进步的、新 生的事物是在没落腐朽的废墟旁发展起来的。
诗人用了这两句,使诗的情调发生了怎样 的变化?
阅读理解
2. 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诗人此 时此刻的心情。
用典 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非昔比,恍如隔世。 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感慨万分)
阅读理解
3.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沉舟”“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万木春”比喻 自己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
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 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事 物或画面。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 情与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 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阅读理解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弃置身”表露了诗人 怎样的心情?
贬地之荒避,贬时之漫长。 痛苦、寂寞
要求:同桌合作
(方法二:重视注释。)
1、用一个字(词)形容 这个宴会
奢华.......
玉金 盘樽 珍清 羞酒 直斗 万十 钱千 。,
2、面对这样的美酒佳肴,诗人的反映是 怎样的呢? 不能食 停杯投箸 拔剑四顾
诗人做这些动作是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忧愁、烦躁、无奈、沮丧、郁闷
3、诗人“不能食”的原因(原句) 郁闷、
由于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被引用,并赋予了新的意义,说 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自然规律。
长期遭贬 遭遇坎坷
辛酸、愤懑
积
归来感慨 世事变迁
用典
怀恋、怅惘
极 进 取
、
感叹身世
比喻
乐
展望未来
富有哲理
豁达、进取
观 豁
感谢赠言 振作精神
达 积极、昂扬
归纳诗歌主题:
主题:诗人回顾了自己被贬谪二十三年的清冷生活,含蓄地表达了 物是人非、光阴不再的惆怅心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豁达的襟怀和 坚韧不拔的意志。
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6)歌一曲:指白居易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
(7)长(zhǎng):增长,振作。[1]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小结
这首诗跌宕有致、意趣盎然,借景物表明哲 理,寓哲理于事物之中,这也是刘禹锡诗歌 的一个特点。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苏轼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 , 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著 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 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 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 “唐宋八大家”之列。
刘诗营造的是一种凄凉、悲伤、无奈的意境, 而贺知章的诗则充满了感时伤老的情绪,情感 表达比较含蓄。
诗歌中的意象:
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 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等等。
诗歌中的意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包蕴着诗人的 感情。
意境:
听读课文,注意
给红色的字注音:
宫阙 ( què)
朱阁 ( ɡé)
无眠 ( mián )
玉宇 (yǔ ) 绮户 ( qǐ ) 婵娟 (chán)
朗读指导
朗读提示:朗读诗词速度要慢一些,一边读一边品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自己头 脑中浮现出来。另外也要划分节奏,韵脚要读出延长音。
示例(上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重读)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重读)年。我 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重读)人间 !
朗读指导
下片:请同学们自己感悟朗诵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重读)时圆 ?人有(重读)/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重读)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配乐朗诵)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
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
刘禹锡从805年被贬,到827年,只有22年,但由于作诗时已 是岁末,且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尚未接到新的任命,所以 白居易干脆称为“二十三年”。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 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所作。对“初逢”二字,现在有两种 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
课前障碍扫除
(1)酬: 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2)巴山楚水:指四川和两湖一带。刘禹锡先后被贬到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地
,夔州古属巴国,其它地方大都属楚国。
(3)二十三年:从公元805年(唐顺宗永贞元年)“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官
为连州刺史到写此诗时,前后共二十二年,因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
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顾影自怜的李白,而是一 个铁骨铮铮的李白,一个迎风傲岸的李白,一个穿 越了千年,依然在对我们自信微笑的李白。他坚定 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现得何等豪迈!让我们再 次走近李白,去诵读他的美丽华章,去感受他的人 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