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1)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1)

第四讲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一)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条件和影响1.条件:(1)古代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是发展对外关系的社会基础;(2)对外交通发达(海陆丝绸之路),交通工具的进步是发展对外关系的客观条件;(3)统治者的政策包括开明和落后的政策,是对外关系发展的主观条件。

2.影响:在古代,对外交往使中华文明的成果外传,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成果也因此传入我国,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二)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慨况和阶段特征1.先秦时期,特征:对外交往不够发达。

2.秦汉时期到元朝,特征:中国处于世界领先,积极推行对外交往,对外交往频繁形成中国文化圈,中国先进的技术广泛外传对世界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中学西传)。

(1)秦汉时期:开发积极的对外交往;中国文化圈开始出现。

(陆上丝绸之路发达)慨况:东亚:朝鲜:政治:两汉时期,使节往来(会见汉武帝和汉光武帝);经济:朝鲜的檀弓,果下马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和铁制生产工具输出到朝鲜;文化:“辰韩”引进中国先进的文化,被称为“秦韩”。

日本:政治: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使译通于汉”,汉光武帝时倭国“谴使奉献”;经济: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丰富了倭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文化:1784年,在日本出土“汉倭奴国王”金印。

东南亚:越南:经济:越南的象牙犀牛和珍珠输往中国;中国的铁梨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在越南推广。

(海上丝绸之路)南亚:(张骞出西域为中外交往即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印度:文化:西汉末期,佛教传入中国。

(通过海陆丝绸之路)西亚:安息:经济:在中国和大秦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

(陆上丝绸之路)欧洲:大秦:东汉时期,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没有到达大秦(通过路上丝绸之路);公元166年大秦王谴使来华,这是正史中关于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

(海上丝绸之路)(2)隋唐时期,中国全面对外开放,对外交往空前,中国文化圈形成。

(海陆丝绸之路都发达)概况:东亚:朝鲜:政治:派遣留学生;参用唐朝制度。

经济:中国设“新罗坊”接待新罗商旅;引入茶种。

文化:设立国学,教授儒学;喜读写唐诗;引入雕版印刷术和高超的制瓷制铜技艺;风俗习惯具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

人物:崔致远日本:政治:从贞观年间派遣十多次谴唐使;大化改新由留学唐朝的学生策动,新政中的制度以唐制为蓝本。

经济:都城的建造仿长安;双方贸易往来频繁,在两国都出土各自的货币;文化:教授儒学;人物:日本的吉备真备和中国的高僧鉴真。

东南亚:彼此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品。

南亚:以佛教为纽带和天竺(印度)进行交往印度:贞观时,天竺谴使送来郁金香和菩提树;中国的十进位法传到天竺。

人物:玄奘将《道德经》介绍到天竺;义净到过天竺和印度尼西亚并撰写《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3.明清时期:(海上对外关系发达)①传统外交达到顶峰:不计经济效益的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②从唐朝时开始的到南洋谋生在郑和下西洋后出现高潮,促进了南洋的开发;③从16世纪开始殖民者开始入侵我国,中国人民开始早期的反侵略斗争:明朝时期,东南沿海人民抗倭和葡萄牙入侵我澳门,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到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朝时期,沙俄入侵我国东北的雅克萨和尼布楚,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反击战的胜利并且在平等的基础上签定第一个中俄边界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

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④中国开始介绍和引进西方的科技(古代的西学东渐):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把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介绍到中国即利玛窦译的《泰西水法》⑤明朝中后期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禁止国人出海,限制外商来华,只开放广州同外商交往,中国开始落后世界。

⑥西方殖民者为了扭转贸易逆差开始了罪恶的鸦片贸易。

(三)、专题知识梳理知识点1、古代与东亚的关系知识点2:,古代与东南亚、印度半岛的关系知识点3 古代与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关系二、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三次高峰(1)随着以汉帝国为一端、以罗马帝国为另一端的海陆两途丝绸之路的发展与繁荣,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高潮。

①中国丝绸、冶铸和水利技术远播中亚、朝鲜、日本和欧洲地区。

汉字也传入朝鲜。

儒学经典传到日本。

②传入中国的有佛教、象牙、香料、宝石和多种植物等等。

(2)唐、宋、元时期,中外文化交流进入一个迅猛高涨的新时期。

①中国的造纸、纺织技术、诗歌、汉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传入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

②传入中国的有:印度熬糖法、天文、医学、音乐、舞蹈、佛教等等。

(3)明末清初,伴随着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相对自由活动,欧洲的科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第三次高潮。

①明清之际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许多种文字流传国外。

明朝时中国先进的技术、文化传人南洋。

②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传入中国,明朝还引进欧洲的水利方法。

明朝中后期外国传教士来华,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

三、对中外交流的几点认识1、对外关系频繁的原因①政治稳定;②经济繁荣;③对外交通发达;④实行开明的外交政策。

2、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四条渠道一是贸易,包括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两种形式;二是官方派遣使节、留学生等;三是通过宗教人士实现;四是通过战争。

3、隋唐对外关系特点第一,我国已逐步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

对一些邻近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成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

第二,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范围空前扩大。

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往来。

第三,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4、对闭关政策的认识(1)原因:①是清政治需要: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成为统治阶级必然引起汉民族人民的反对,使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威胁统治为防范中外结成反清联盟;②是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特点的反映:清前期工商业比较发达,但自给自足封建经济仍占领重要地位,使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须和外国“互通有无”,还害怕外商与沿海人民往来滋事。

③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的结果。

④重农抑商思想进一步发展(2)后果(积极)一定程度抵制了外国政治侵略,暂时延缓了殖民侵略,有利于中国封建社会延续发展;(消极)几乎隔绝了中外联系,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中国的落后。

5、对外关系发展的主流的认识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平等待人,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经济文化交流。

6、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商路⑴秦汉:以陆路为主。

当时中国的丝绸等物品主要通过丝绸之路运到西欧各国。

与此同时,海上丝绸之路也已开辟。

⑵隋唐:分海、陆两路。

海路从广州出发,经马来半岛、印度可到波斯湾,唐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

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朝鲜、日本。

⑶两宋:陆地丝路中断,夏、辽政府将岁币经内蒙西运,出现了又一条北方丝路。

特别是南宋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外贸易,中国的丝绸、瓷器大量输出日本、朝鲜和非洲的一些国家,换回外洋货物。

⑷元明清:元朝水陆两条丝路并进。

明朝初期海运船队远达东非和红海,中西贸易兴旺一时。

清朝康熙以后,闭关锁国,只准广州一地接待外商,海上丝路不畅。

(四)、专题知识深化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开始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目的当生产力发展进入铁器时代后,中国才有同外界交往的可能,开先河的是秦汉王朝。

因此,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主要目的:①传播中国文化,宣扬中国声威,扩大在海外的影响,树立大国的形象。

②发展贸易,丰富自己的经济生活,经济互补互利。

③学习外国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进步。

作为封建王朝,开展对外交往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

但我国古代开展对外关系是与近代西方殖民者以商业为目的、抢占殖民地和商品市场有根本区别的。

2、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条件和途径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条件包括: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发达,对外交通畅通,政府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等。

渠道和途径有:一是通过官方和民间的贸易途径,对外贸易往往伴随着文化交流。

二是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

三是宗教传播,如佛教徒鉴真、玄奘,意大利教士利玛窦等。

四是战争。

如成吉思汗的西征。

3、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阶段特征我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汉唐时期,以陆路为主,这时经济重心还在中原。

二是唐代至明清,以海路为主,这时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加上五代辽宋夏金时期北方多战乱,也由于指南针的用于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等。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突出特点是:重礼仪和友谊,进行平等友好交往。

4、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趋势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趋势是由开放到闭关。

从汉代到明朝前期,基本上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政策,促进了我国和其他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丰富了物质和精神生活,加强了对外联系,提高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

明朝后期至清朝前期,由于我国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也由于倭寇的危害限制对外贸易,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我国日益落后于西方。

历史告诉我们“开放国兴,闭关国衰”5、中国古代贸易的特点⑴先陆路贸易,后海路贸易。

⑵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主,而以加强友好往来为主。

⑶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

⑷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形成回族。

6、中国古代的对外政策自汉朝至明朝,我国一直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到了明末清初我国统治阶级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但“闭关锁国”这一名称,并不见诸于任何官方文献和私人著述,是后人对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前实行的一系列对外政策加以概括而得出的。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来华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场所、行动范围、华夷交往等作出限制;设立公行制度,包办一切进出口贸易的独占权,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清代闭关政策的形成并非是历史的偶然,一方面它是落后的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清朝统治集团民族狭隘性的表现,它惧怕国内汉人与外界勾结反清,从而威胁其统治。

只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华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闭关政策在后期才具有维护国家主权的自卫性质。

虽然闭关政策曾作为一种消极防御手段起到一些自卫作用,但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挥咱,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闭关锁国和狂妄自大是互相联结的,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与这种状态不无联系。

附:明清的“海禁”:明代独立的官方朝贡贸易制度限制了海外贸易的正常发展;后来,为了防范倭寇,严禁民间入海“通番”,因此明代海外贸易始终被限制在较小范围之内,发展极不充分,影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清朝初期,为了防范郑成功等海上抗清力量,清政府实施“海禁”,对外贸易基本停顿;统一台湾后,放开了海禁,但外贸的组织形式是官府监督下的专利商制,即由一些国家特许的大商人组成公行,垄断外贸。

由于封建自然经济的统治,加上统治者的自大,外贸受到极大限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