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乡镇地名与地理环境要素
作者:闫玉鑫贾文毓
来源:《绿色科技》2017年第16期
摘要:指出了地名是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形成的,用以区别个体地物的语言符号。
地名具有民族性、地理性、相对稳定性和社会性的特点,能够体现出一个地区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的特征。
以山西省1892个乡镇地名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分类、综合分析等方法,对乡镇地名进行了分类处理并且分析了其空间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山西省乡镇地名与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环境要素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通过对地名名称特征和分布规律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山西省的历史、地理环境以及促进山西省的经济建设和发展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乡镇地名;地理环境要素;山西省
中图分类号:K9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6015103
1引言
地名是人们对环境中具有特定位置、范围及形态特征的地方所共同约定的语言符号。
我国古代就有对地名的记载及解释。
东汉班固编著的《汉书·地理志》是我国正史中最早的一部具有地名学研究意义的著作。
明清时期郭子章编撰的《郡县释名》是我国第一部对地名进行解释的著作。
但是,古代没有专门研究地名学的学科,而仅仅是附属于文学、历史学。
对地名的研究也是零散的,只是对具体地名的记述,不研究其发展和分布规律。
现代中国建立了地名学专门研究地名的学科。
出版了很多有关的著作、刊物等。
1979年在山西创刊的《地名知识》、华林甫的《中国地名学源流》等。
近年来对山西省乡镇地名的研究并不多。
本文主采用分类、归纳、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山西省的乡镇地名进行分类并对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论述。
2山西省地理概况
山西省位于华北平原以西、黄土高原的东部,与河北、陕西、内蒙古自治区相邻。
山西高原平均海拔1000 m左右。
地表覆盖深厚的黄土,受断层作用及流水切割,整个高原岭谷交错。
地形大致为中部是一连串的盆地(大同、忻县、太原、临汾、运城盆地等)。
东部山地以太行山脉为主,呈东北-西南向多字型构造排列。
西部山地以吕梁山脉为主。
其中五台山的主峰北台顶海拔3058 m,是华北地区的最高峰。
全省山地、高原、丘陵约占总面积的72%,盆地占28%。
山西省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省内河流分为黄河、海河流域。
省境内北部、东部地区属于海河水系,主要包括桑干河、清漳河、滹沱河、浊漳河。
西部、南部属于黄河水系,其中汾河是最重要的支流。
这些河流的流量变化和泥沙含量都很大。
山西省总面积15.67万km2,下辖11个地级市,119个县级行政单位。
总人口3664万人(截至2015年底)。
3山西省乡镇地名的统计与分布
笔者共统计山西省乡镇地名1892个。
将其归纳为自然、人文两大类。
其中自然类统计地名个数为1249个。
分为方位、水文、地形、植物、特征、颜色、动物、地物、天文、气象、土壤、形态、矿藏、声音、季节15类。
人文类地名统计个数为1506个。
分为姓氏、建筑、史实、军事、聚落、意愿、经济、谐音、数字、驻地等27类。
统计分析得出:自然类地名占以“方位”“水文”“地形”运用最多,占自然类70.94%。
人文类以“姓氏”“建筑”“史事”应用最多,占人文类的56.25%(表1、2)。
4山西省乡镇地名分析
4.1山西省乡镇地名与自然地理要素
4.1.1乡镇地名与方位
山西省方位类地名共计385个,占总地名20.35%,在自然类地名中占比最大,比例为30.82%。
涉及到的方位名词有东、西、南、北、中、上、下、南阳、西南、西上、上东、向阳等。
可以得出方位地名:①在有地理实体为参照的前提下,可以反映一个地方的相对地理实体的地理位置,例如:平定县的南坳镇,是由于村子位于南川河北岸的山坳中而得名。
②一些方位地名能够反映相对于另一个地方的地理位置,例如:新荣区的上深涧乡,是由于村临深沟,与下深涧乡相对而得名。
方位地名广泛应用于地名中可以看出人们在对一个地方的命名时重视明确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图1)。
4.1.2乡镇地名与水文
山西省水文类地名共计294个,在自然类地名中占第二位,占总地名15.54%。
山西省境内有1000多条河流,以季节性河流为主,且水量的季节变化大。
在村落的选址时,为了发展农业和便于生活的用水,大多会靠近水源地。
因此,乡镇地名受水文的影响较大。
例如:
古交市的河口镇,因其地处石磨河入汾河口处而得名。
山西省全省降水集中在夏季,多灾害性天气,尤其以旱灾最为严重,在乡镇中,人们多挖井蓄水。
在乡镇地名中共有16个地名与“井”有关。
如平鲁区的井坪镇,是因为有一古井且地势平坦而得名。
4.1.3乡镇地名与地形
山西省位于黄土高原上,具有较为完整的黄土地貌类型。
包括沟间地貌和沟谷地貌。
其中沟间地貌包括塬、梁、峁,沟谷地貌包括细沟、浅沟、切沟、冲沟与河沟。
本文统计地形类的乡镇地名共有247个,占总地名的13.05%。
涉及到的地形名词有沟、峪、山、坪、岭坡、崖、峁、梁、口等。
由于黄土高原受流水、重力、潜蚀和风蚀作用的影响,尤其受流水作用的影响最大。
整个高原被沟谷割裂,所以人们多聚居在较为平坦的塬上或是低平的沟谷。
反映在乡镇地名中“坪”有26个、“峪”有53个、“沟”有32个,共计111个,占地形类乡镇地名
44.94%。
如:峪口乡、公峪乡、寺坪乡、下坪乡、土沟乡、西沟乡等(图2)。
4.2山西省乡镇地名与人文地理要素
4.2.1乡镇地名与姓氏
在历史上山西曾是人口大省,明朝时期,山西省向全国各地移民18次,总人数近数百万人。
临汾市洪洞县大槐树祭祖堂里供奉着1230个从大槐树迁出去的所有姓氏,被认为是海内外华人华侨寻根问祖的地方。
山西省乡镇地名与姓氏有关的共计512个,占总数的27.06%,占比最大。
大部分与姓氏有关的乡镇地名是因为该姓氏是居于此地或是该姓氏聚居于此的人数最多。
例如:上兰镇、西谷乡、西忤乡,是由于兰姓、谷姓、仵姓始居而得名。
还有一些与姓氏有关的地名是与历史名人有关,例如:祁县的城赵镇,是由于战国时赵襄子在此筑城而得名。
4.2.2乡镇地名与建筑
建筑类地名共有215个,占总地名的11.36%。
涉及到的词语有:城、寨、堡、桥、寺庙、坊等。
其中与“城”有关的有120个,“寨”有关的有16个,与“堡”有关的有24个,共160个,占建筑类地名的74.42%。
在中国,最早的“城”是一种防御设施,抵御野兽、敌人。
“寨”一般是指军队的驻地。
“堡”是专指有防御功能的建筑。
都带有浓厚的军事色彩。
例如:石城镇、东城乡、寨上乡、英寨乡、拒墙堡乡、新平堡镇等(图3)。
4.2.3乡镇地名与史事
山西省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尧、舜、禹时期在山西境内建立都城。
春秋时期称为晋国,出现了“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并为“战国七雄”之列。
在山西有许多的历史名人、古战场,也因此产生许多与历史史事有关的乡镇地名。
本文归纳的与史事相关的地名共120个。
占总地名的6.34%。
例如:清徐县的集义乡,是唐代大将李光弼平安禄山叛乱、收复太原时,村民集众举义应之而得名;芮城县的风陵渡镇,是因为传说女娲姓风,其陵墓位于此地而得名。
5结论
地名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自身的相对稳定性,能够反映地名词义中的自然、人文特征。
通过对山西省乡镇地名的分析,可得出其具有以下特点:①按照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对山西省乡镇地名进行分类,其中与自然地理要素相关的占66.01%,人文地理要素占79.39%,可以看出人文地理要素的影响比自然地理要素大。
②在所有地理要素中“姓氏”的占比最大。
③地名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
地名中涉及到的“方位”“水文”“地形”等能够反映出山西省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特点,特别是受黄土地貌类型的影响很大。
人文类方面,“姓氏”“建筑”“史事”等可以看出山西有十分深厚的历史底蕴,山西人对于姓氏的看重尤其体现出其对家族观念的看重。
每个地方的地名词义中都能够反映当地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从而为研究当地的自然面貌、人文现象提供宝贵的资料。
参考文献:
[1]
中国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编.地名学文集[M].北京:测绘出版社,1985.
[2]牛汝辰.名实新学-地名学理论思辨[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5.
[3]华林甫.中国地名学史考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范瑞霞,贾文毓.河北省乡镇地名与地理环境要素[J].环球人文地理,2016(2).
[5]伍光和.自然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