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和发展的历史。
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向帝国过渡的历史。
整个世界近代史有三条线索:一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发展;二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三是亚、非、拉美人民反对殖民压迫。
从时间和内容上,可将其分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工业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三个时期。
按照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可将世界近代史分为四个阶段:第一,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时期(17、18世纪);第二,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代(19世纪上半期);第三,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界的确立(19世纪50、60年代);第四,资本主义稳定、发展并开始进入垄断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1、平原派:又称沼泽派。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国民公会中的中间派集团,由于其在国民公会中的座位在会场的最低处,故名。
该派在议会中人数最多,其特点是拥护革命,赞成共和,提倡经济自由,但政治上不坚定,没有形成稳定的领导核心。
当吉伦特派和山岳派激烈争斗时,该派采取以不危害自身的安全和利益为准则的中立态度,见风使舵。
在吉伦特派执政时,支持吉伦特派。
山岳派执政时期,它又赞助山岳派,甚至对雅各宾派专政的恐怖政策也表容忍。
1794年7月,平原派又成为反罗伯斯比尔势力的组成部分,在国民公会发动热月政变,推翻雅各宾专政,平原派成为热月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2、山岳派: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革命民主派。
因在国民公会中坐在会场左边的最高处而得名。
代表人物有罗伯斯比尔、马拉、丹东等。
成员大多数参加雅各宾俱乐部。
山岳派与吉伦特派政见不同,对立严重,发展到无法共处于一个组织中,1792年10月,吉伦特派从雅各宾俱乐部分裂出去后,山岳派与雅各宾派成为同义语。
1793年6月2日期以后居领导地位,实行雅各宾专政,将革命推向高潮。
后内部分裂,相互倾轧。
罗伯斯比尔被处死,山岳派影响日渐消失。
3、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04):法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共和国。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政体,但革命初期由君主立宪派掌权,一七九一年宪法规定保留君主政体,路易十六仍为国王。
1792年8月10日第二次起义结束了君主立宪制。
9月22日,国民公会正式宣布建立共和国,史称“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804年5月18日,拿破仑•波拿巴称帝,第一共和国为第一帝国取代。
4、1793年宪法: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执政时期通过的共和制宪法,亦称共和元年宪法,是法国历史上第一部民主的共和制宪法。
5、热月政变: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推翻雅各宾专政的政变。
因发生在新历共和二年热月9日(1794年7月27日),故名。
热月政变建立了以热月党人为代表的大资产阶级政权,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结束。
6、芽月起义:法国巴黎人民反对热月党人统治的起义,发生于1795年4月1日,即共和三年芽月12日,故名。
这次起义反映了下层人民群众的革命要求。
7、牧月起义:法国巴黎人民反对热月党人统治的起义,发生于1795年5月20日,为共和三年牧月1日,故名。
芽月起义失败后,巴黎处在饥馑和恐怖之中。
巴黎人民于牧月1日(5月20日)发动起义。
8、1795年宪法:1794年7月27日“热月政变”结束了雅各宾派的统治,法国进入热月党人执政时期。
1795年热月党国民公会任命一个11人组成的委员会,讨论制定新宪法草案,8月得以通过,这就是“1795年宪法”,又称“共和三年宪法”,是法国的第三部宪法。
9、果月政变:法国督政府中的共和派督政官为镇压王党复辟活动而组织的政变,发生于共和五年果月18日(1797年9月4日),故名。
10、花月政变:1797年法国督政府中的共和派督政官镇压王党复辟活动后,补选梅兰和纳夫沙多为督政官,组成第二督政府。
第二督政府利用果月政变后较为有利的形势,进行税制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使督政府财政危机有所缓解,货币情况相对稳定。
但共和七年恢复间接税,又引起广泛不满。
由于督政府主要精力在于打击王党势力,因而雅各宾派的残余力量得以抬头,在1798年的选举中获胜。
督政府于5月11日(共和六年花月22日)宣布106名代表当选资格无效。
这就是花月政变。
11、雾月政变:法国拿破仑•波拿巴发动的军事政变。
1799年,法国督政府面临外敌入侵和财政危机而陷入困境,政局剧烈动荡。
远征埃及的拿破仑借机弃军归国,在大资产阶级的支持下于11月9—10日(共和八年雾月18—19日)发动政变,推翻督政府,清洗议会两院,成立了以拿破仑、西哀耶斯、罗歇一迪科为执政的临时执政府。
年末公布《共和八年宪法》,正式成立执政府,由拿破仑出任第一执政。
法国从此进入了拿破仑军事独裁统治时期。
12、共和八年宪法:又称“一七九九年宪法”。
法国执政府于1799年12月(共和八年霜月)为确立拿破仑合法统治地位而制订的宪法。
1800年初正式通过。
宣布废除封建制度,肯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则,确保私有财产和自由不可侵犯;行政权归于3名执政官,执政官连选连任;立法机构为元老院、立法院和保民院;给予第一执政绝对的权力,他可以颁布法律、任命官吏,并享有宣战、媾和、签约等大权。
较之以前几部宪法所强调的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原则,该宪法很少提及,为法国实行资产阶级帝制准备了条件。
1802年为《共和十年宪法》所取代。
13、重商主义:15至18世纪西欧国家的一种经济政策和早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种经济学说。
亚当•斯密称之为“商业的或重商的体系”,故名。
中心内容是:货币拥有量是国家贫富的标志,发展对外贸易以获取金银是积累国家财富的重要途径,国家采取鼓励制成品出口、颁布航海法令、大力发展航海业和军需工业、奖励造船、给予贸易公司以垄断特权等方法直接干预经济,鼓励商品出超与货币入超。
重商主义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意识形态,促进了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
随着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重商主义逐渐废弃。
14、亚眠和约:法国及其盟国于1802年与英国签订的和约。
1801年吕内维尔和约签订后,英国陷于孤立,被迫与法国议和。
同年10月进行了初步谈判,次年3月25日,法国伙同西班牙、荷兰与英国在亚眠正式签订和约。
和约规定,英国将其在西印度群岛和印度所夺取的法国殖民地归还法国,从马尔他岛和埃及撤军,从地中海和亚得里亚海所占港口和岛屿撤军;法国则承认英国从荷兰夺得的锡兰,从西班牙夺得的特立尼达。
至此,第二次反法同盟不复存在。
15、拿破仑法典:法国拿破仑统治时期制定的民法典。
由拿破仑和第二执政康巴塞雷斯等人主持制定,1804年3月21日正式公布实施。
法典是法国革命胜利成果与启蒙思想结合的产物,共有2281条。
它宣布保护私有财产制度,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否定封建等级特权,规定所有公民平等,都享有民事权利;确认了革命期间对封建贵族及教会土地的剥夺;把大革命的形成中小土地所有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保证了自由买卖、等价交换和契约自由等原则。
法典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封建家长制和男性为主宰的色彩。
这是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巩固了大革命的成果,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并成为欧美各国民法的范本。
16、大陆封锁体系:拿破仑一世对英国实行的战争封锁体系。
拿破仑在特拉发加海战被迫放弃侵英计划后,转而对英实行经济封锁,以切断英国对反法同盟的经济支持,确保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
为此,法国于1806—1807年先后颁布数条敕令,禁止同英国及属地进行贸易往来。
大陆封锁体系几乎囊括整个欧洲大陆。
这一政策虽给英国造成了严重困难,但英国实施的反封锁亦给法国和大陆各国造成严重后果。
随着法军军事优势的丧失,大陆封锁体系于1812年后逐步瓦解17、莱比锡战役:1813年第六次反法同盟联军同拿破仑一世进行的大会战。
俄、普、奥等国于1813年春组成第六次反法同盟,反法战争于5日爆发,6月暂时停战,由奥地利进行调停并开始和谈,8月和谈破裂。
普鲁士利用停战期扩充军队一倍,同盟国联军有51万人。
拿破仑军队有44万人,但武器弹药却极为缺乏。
10月18日至19日,双方在莱比锡进行决战,此被称为“民族之战”,即决定欧洲各民族命运的战役。
这是拿破仑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这次会战的失败,标志着拿破仑军事优势的最后丧失。
18、滑铁卢战役:1815年6月拿破仑一世同第七次反法同盟联军进行的最后一次会战。
1815年2月28日,拿破仑带领900名卫兵离开厄尔巴岛偷渡回法国,3月1日在法国南部登陆,参加维也纳会议的列强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奥、俄、普、英等国集结70-80万人军队,向法国扑去。
拿破仑也募集到70万人军队,但由于武器、马匹等奇缺,真正到战场的军队只有十余万人。
6月18日,在布鲁塞尔以南约20公里的滑铁卢村,拿破仑率领的7.2万名法军同英将威灵顿率领的7万名联军进行会战。
下午5时许,由布吕歇尔统率的3万名普军投入对法军的战斗,法军腹背受敌,溃不成军。
6月22日,拿破仑第二次宣布退位。
滑铁卢战役结束了拿破仑的政治生命。
19、七月王朝(1830—1848)法国1830年七月革命中建立的君主立宪制王朝。
国王路易•菲力浦属于波旁王族旁支奥尔良家族,故该王朝又称奥尔良王朝。
七月革命胜利后,众议院于8月7日宣布路易•菲力浦为国王,并于8月14日通过《1830年宪章》,实行君主立宪制,掌握统治权的是资产阶级中金融贵族集团。
七月王朝统治时期,法国已开始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本家的财富大量增加,而广大人民群众却陷入极端贫困的境地,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1831年、1834年里昂工人两次起义反对七月王朝,要求建立共和国。
终于在1848年二月革命中该王朝被推翻,2月24日路易•菲力浦逃亡英国。
革命临时政府于2月25日宣布成立共和国。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取代七月王朝20、彼得一世改革—18世纪初彼得一世为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和夺取北方战争的胜利而推行的改革。
21、俾斯麦——(1815——1898年)普鲁士首相和德意志帝国首相。
出身于勃兰登堡贵族世家,是普鲁士政坛强硬派代表,先后任驻俄、法公使。
1862年任普鲁士首相,推行“铁血政策”,强制进行军事改革,领导了德意志统一运动,统一后出任德意志帝国首相,推行了一系列旨在维护帝国统一和促进帝国发展的内外政策。
促进了德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22、林肯——亚伯拉罕·林肯(1809-1865年)他反对奴隶制度,但反对立即废除奴隶制度,主张限制奴隶制的扩张。
1860年,林肯当选为总统。
林肯当选总统成为美国内战爆发的导火线,1862年5月颁布《宅地法》、1862年9月发布《解放宣言》。
这些措施鼓舞了人民群众的参战热情,增强了北方军队的战斗力,扭转了战局。
1864年林肯再次当选为总统。
1865年,北方军队获得胜利,奴隶主美国恢复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