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2015年政法干警招录考试《申论》试卷及详解(专科类)【圣才出品】

2011~2015年政法干警招录考试《申论》试卷及详解(专科类)【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真题精选2015年政法干警招录考试《申论》试卷及详解(专科类)注意事项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

考试时限为150分钟。

其中。

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

满分100分。

2.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时,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3.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填涂准考证号。

4.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5.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严禁折叠答题纸!一、给定资料1.A县这座曾经一顿饭工夫就可以横穿的小县城,现在环线有了、广场大了、楼多了、街宽了、灯亮了,处处显露着向大城市看齐的雄心。

短短几年间,A县城区面积由不足l0平方公里扩至近20平方公里,人口由不足10万增至20万。

变化如此之大,以至于不少人从外面回来,迷失在楼群车流之中,找不到回家的路。

一位种了几十年水稻的新市民说,进城不只是换个地方,更是换个活法。

村头闲聊变成广场漫步,坐便取代蹲坑,大超市冲击小卖部,城镇化的时代洪流一改农村长期封闭、单调的生活状态,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

对于这种变化,乡亲们也有各种“吐槽”:规划落后、交通拥堵、环境脏乱、学校人满为患、公厕难找、停车不便……从中我们体会到“城市病”正在向一些中小城市和新兴城镇蔓延。

如果说种种“城市病”反映城市功能不全、百姓生活不便,那么城市发展的误区则挤压着人的发展空间。

城市建设铺摊子、摊大饼等做法还较有市场,不少基层干部面对大片“有奠基无下文”的项目用地也是忧心忡忡。

相比城市资源的空置,群众权益的“悬空”更让人忧心。

专家指出,我们的城市化必须从“速度型”转向“质量型”,由“物的城镇化”转向“人的城镇化”。

而人的城镇化中的“人”,既泛指全中国13亿人口,又重点指的是8亿具有农民身份的国民,尤其是长期在城镇从事非农产业的2.6亿农民工群体。

谈及城镇化只论及农民的城镇化,实际上是不全面的。

因为人的城镇化要求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这种一体化本质上是“城里人”和“乡下人”互化的过程,“乡下人”到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加快了城市的繁荣,“城里人”也理应带着资金技术到“乡下”经营农业活动,给农业农村输血补钙。

只不过“城里人”是自建国以来凭借城市户籍享受了“剪刀差”等带来的比“乡下人”更多更久的公共产品等社会福利的既得利益群体。

例如,“乡下人”曾向“城里人”免费提供了几十年的“商品粮”、“商品棉”、“统筹提留款”等农副产品和资金供给。

为了支持城市发展,农民和农村几乎被“掏空”或“半掏空”,由此产生农民、农村生存与发展的严重贫血缺钙现象。

所以,城镇化与8亿农民的利益格局调整关系最直接最密切,农民市民化是实现人的城镇化中最艰巨最关键的任务。

2.位于华东地区的福山镇,2010年确立为该省“小城市培育试点”工程的试点镇。

福山镇在城镇化进程中,以人为本,引导人口集聚。

在实现人口集聚过程中特别注重通过加强各项民生建设达到“育人”“留人”“化人”的目的,在改变“物”的同时,也改变了“人”,最终实现促进社会融合、打造城市生活共同体的目标。

福山始终把农民工群体作为福山重要的社会力量,系统称其为“新福山人”。

该镇现有常住人口13万,其中户籍人口6.3万,“新福山人”近7万。

目前已建成铜加工、管业、汽配、制冷四大产业集群。

在解决人如何城镇化的问题上,福山镇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样本。

福山在城镇化过程中注重把握硬件的“面子”与软件的“里子”关系。

“面子”即城市硬件设施和外观建设,近年来福山通过每年超过5亿元的政府投入不断增强城市功能,提升城市舒适度。

与此同时,更加注重城镇化的“里子”,通过实施公共服务均等化策略,达到让公众获得“少掏钱的实惠感”的目标。

设置就业保障服务中心,劳务中介中心和职业培训中心,联合高校开展“订单式”免费技能培训。

实施新福山人与本地居民平等、统一的就业政策,2012年累计介绍就业12485人,其中新福山人10000余人。

传递“创业不是本地居民特权”的重要信号。

对于户籍人口,福山从2009年起实施12年制免费教育,2010年实施贫困家庭幼儿保育费减免。

从2013年开始提供15年制教育保障;对于新福山人,2005年创办了育蕾民工子弟学校,2008年实施新福山人子女在公立学校就读免收外乡费,2011年实施新福山人子女就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费减免,2012年实施补助新福山人贫困家庭幼儿入园等措施。

对于户籍人口,从2009年起,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门诊报销比例从20%提高到30%,这一比例在2013年提高到了60%:对于新福山人,2006年设立爱心医院,新福山人门诊费用不超过50元,免挂号费,诊疗、化验费减半,药品平价零差价。

2009年,实施新福山人孕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每例补助500元。

2011年推出新福山人、优秀人才、农民进城补助购房政策。

2013年补助额度提高至6-25万元。

2012年推出304套限价房,其中有116套配置给新福山人,以均价4500元/平方米配售,比建成区商品房均价还低2500元/平方米左右。

大力推进城镇职工、被征地农民、低收入阶层和自由职业者“四位一体”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至2012年底累计完成失地农民养老保障1.5万人。

从2008年开始,实施“爱心一证通”,新福山人凭借暂住证可以在指定的包括超市、书店、影院等46家商家享受到会员价或低于会员价的折扣。

2004年,成立外来建设者服务中心,主要从事新福山人登记发证、出租房管理、计生服务、法律援助等工作。

2010年,设立了兼具报警和服务功能的综合平台——“新福山人之家”。

此外,福山镇在创新社会管理方面形成了一些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经验,“娘家人管婆家事”即为一例。

针对外出流动人口普遍存在当地不便管、外地难以管的困难,福山镇从2005年开始,选择外来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省份或地区进行试点,按照“教育、维权、管理、服务”的工作理念,主动联系当地公安、劳动、计生等部门,邀请其负责劳务外派的工作人员即“娘家人”共同服务管理来福山的务工人员,形成两地相关部门密切协作的互动服务管理方式。

福山在农民工服务管理探索中,先后经历了“三证合一”的基础性服务管理、“以外管外”的互动式服务管理和“爱心普惠”的和谐服务管理等三个阶段,系统性地解决“农民工融人”问题,加快农民工融入本地社会。

福山还在城市生活导向上注重文化的引领,通过提高文化活动的互动性、参与性,不断强化城市的精神凝聚力。

每年投入300万元办《城·福山》双月刊,每期用大量篇幅,选用“寻找福山最美女工”这类的题目,报道农民工群体,意在倡导当代核心价值。

“80后”创二代、新福山人等社会群体活跃在各个领域,文化艺术协会、书画协会等经常性开展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

2012年,福山建成了该市北部地区最大的文化体育公园,并启动“新福山·新文化”广场系列文化活动,让城市生活理念在群众中逐步延伸。

3.1988年,德国巴伐利亚州以及德国赛德尔基金会把某市南张楼村确定为“中德土地整理与农村发展合作试验区”。

德国人的经验来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政府通过改善农村设施,使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得以平衡发展,明显减弱农村人口向大城市的涌入,将农民成功地留在土地上的“巴伐利亚经验”。

这一经验50年来成为德国农村发展的普遍模式。

从地理位置看,南张楼村距离市区20多公里,当时有1021户4000多人。

德国人看中的就是南张楼村的“天然劣势”:不靠城、不靠海、没有大型企业、不靠近交通要道、没有矿产资源、人多地少等,属于中等偏下的农村。

如今的南张楼村村貌很清晰,共四个功能区。

村南边是已有50多家企业的工业区,村东是大田区,村北是文化教育区,村子中心地带则是生活区。

村内全部柏油化的街巷把这个大村分割得井井有条,村民住房多为简朴、舒适的平房,每户的大门上都有统一的门牌编号,路两边都有路灯,并设置了垃圾箱。

村里大部分农民所住的房子,结构和功能基本都与城里的一样,如卧室与客厅分设、有室内卫生间、配备淋浴设施等。

村子北边建有小学、博物馆、文化中心和医院。

一座清新典雅的红色三层楼房就是小学的教学楼,看上去不起跟,但在这里,孩子们可以接受被德国人称为“双元制”教育的素质教育。

德国人特别重视孩子的动手能力,学校设有微机室、木工室、图画室、玩具室、实验室。

文化中心内建有一个装备了现代音响设备的大礼堂,礼堂内有1200个座位,满足一户一个的需要,每年3月在这里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时,大家按号入座。

村里的娱乐活动也在这里进行。

文化中心前绿草如茵的广场、造型别致的雕塑,还有现代化的体育设施,让这里看上去与城市的文化活动场所没有什么区别。

村里还投资了120多万元修建医院,村民的小病小痛不出村也可以得到及时救治。

村南边是占地150多亩的民营经济园区,织布厂、石油机械厂、面粉加工场等50多家村办企业都集中在这里,其产品销往欧洲、美国等地。

去年全村的工业总产值为2亿元,纳税500多万元,占所在乡镇财政收入的90%。

这里的工厂每年放两次假:麦假和秋假,各二十天,除此之外没有公休日。

每天的工作时间是上午7时30分到11时30分,下午12时30分到4时,余下的时间,留给农民们去照看自家的田地。

“白天进厂,下班种田,农闲进厂,农忙进田”已经成了南张楼人主要的生活节奏,平均每个家庭都有一个劳动力在村里的工厂上班。

超市、美容美发店、移动营业厅、酒店、婚庆楼等鳞次栉比,凡是村民们需要的商品与服务,基本上不用出村就可以享受到。

村里设有通往附近县城的多条公交路线,即便出村也很方便。

近年来,随着知名度的提高,南张楼村还诞生了一项新产业——旅游。

依托“德国村”这一品牌,南张楼村积极打造“省级旅游特色村”,建设民俗博物馆,修建中华袁氏博览园。

现在,每年都有100多批人到村里参观旅游。

二三产业的发展,几乎消化了村里全部的剩余劳动力。

除了上大学后留在外地发展及210个村民仍在国外创业,其他人都在村里工作生活,全村4300口人几乎没有一个人去城里打工。

从这一点看,应当说实现了项目的初衷。

日前,南张楼村启动社区化建设,成为周边7个村的经济、文化和居住中心。

投资2000万元、正在筹建的老年公寓,将成为全镇老年人住养、医疗、康复的幸福乐园。

要问南张楼人的生活与城里人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村民的回答很实在:“现在唯一与城里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还没有实现集中供暖。

”村长也提到“两点遗憾”:一是“没有听德国人的话修建停车场”,二是“没有听德国人的话将房子建成青砖小瓦的四合院式”。

20世纪90年代初,德国人在全村规划了4个停车场。

可当时村民一辆车也没有,谁也不认为修建停车场有什么用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