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县级政区以下的农村基层行政区划的组织结构,是由乡村社会的基层组织及其治理层次、管理幅度和组织规模所构成的。
就其乡村社会的组织结构及其基层组织的治理层次、管理幅度和组织规模而言,在其各个不同的历史时代都有各不相同的具体规定和具体实际。
主要是因不同历史时代的空间范围不同、人口密度迥异、治理方式有别、划分标准不一,所以乡村社会的组织结构及其基层组织的层次、幅度、数量和规模等等,在不同历史时代的差别都是比较大的。
1、自然形成乡村自治时期的农村基层行政区划及其组织结构。
从远古到春秋,不仅始终保持着原始状态的自治传统,而且还奠定了农村基层组织的治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基本雏形。
炎黄时代,自下而上的各级组织实行的是“选贤与能”的直接选举制度和“流共工于幽州”的直接罢免制度,并在井田制的基础上形成了乡村社会的治理层次。
夏商时期,虽然中央政府已是专制王朝,但基层组织仍实行乡村自治,王城之外的乡官村官不由国家委派任命,而由基层民间组织自主推选;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层次,实行五级管理体制,即“邻—朋—里—邑—都”等五级;其管理幅度和组织规模以8户为邻、3邻为朋、3朋为里、5里为邑、10邑为都,每都(“乡”)的组织规模为3600户;据《帝王世纪》记载,当时全国总人口为1350多万人、约相当于280多万户;因而当时的全国大致可以分为11.7万个朋、3.8万个里、7700多个邑、770个都(《尚书》)。
西周时期,乡村社会的治理层次,实行六级管理体制,即“比—闾—族—党—州—乡”等六级;其管理幅度和组织规模以5户为比、5比为闾、4闾为族、5族为党、5党为州、五州为乡,每乡的组织规模达到1。
25万户,当时的“乡大夫”就是“万户侯”;据《帝王世纪》记载,周成王时的全国总人口为1370多万人、约285万多户;当时的中国大致可以分为11.4万个闾、2.85万个族、5700多个党、1140多个州、220多个乡(《周礼》)。
2、首次实行“皇权下县”时期的农村基层行政区划及其组织结构。
从春秋到隋朝,在“乡”级组织第一次成为我国社会的基层政权后,不仅乡官改由代表国家的县衙委派任命,而且“乡”以下的里、卒之主事,也由乡官从族长和富豪中指定任命。
春秋时县以下农村基层组织的治理层次,实行三级管理体制,即“邑—卒—乡”三级;其管理幅度和组织规模以30户为邑,10邑为卒、10卒为乡,每乡的组织规模达到3000户(《国语》)。
秦汉时期,县以下实行四级管理体制,即“伍—什—里—乡(亭)”等四级;其管理幅度和组织规模以5户为伍、2伍为什、10什为里、10里为乡,每乡的组织规模为1000户;西汉元始二年的全国总人口为5959万人,1223万多户;当时的中国大致可以分为244万个伍、122万个什、12万个里、1。
2万个乡(《汉书。
地理志》)。
3、首先开创“县政乡派”时期的农村基层行政区划及其组织结构。
从隋唐到北宋,开创了“县政乡派”制度,即改“乡官制”为“职役制”,乡级组织不再是基层政权,而是县衙派出机关,其职能则是县级组织的职能延伸。
隋朝的治理层次,实行三级管理体制,即“保—里—党”三级;其管理幅度和组织规模以5户为保、5保为里、4里为党,每党的组织规模只有100户(《隋书》)。
唐朝实行的又是四级管理体制,即“邻—保—里—乡”四级;其管理幅度和组织规模以4户为邻、5邻为保、5保为里、5里为乡,每乡的组织规模达到500户;唐朝天宝元年的全国总人口为4890多万人,852万多户;当时的中国大致可以分为213万个邻、42.6万个保、8。
5万个里、1。
7万个乡(《旧唐书》)。
4、重新构建乡村自治时期的农村基层行政区划及其组织结构。
从北宋到清朝,又重新恢复了乡村自治传统,“皇权不下县”,乡官不再由县衙委派任命,改由在族权和绅权支配下的地方贤达士绅担任。
宋代实行三级管理体制,即“保—大保—都保”三级;其管理幅度和组织规模以10户为保、5保合为大保,10个大保合为都保,每个都保(乡)的组织规模达到500户;宋代元丰六年的全国总人口为2490多万人,1720多万户;因而当时的中国大致可以分为170万个保、34万个大保、3。
4万个都保(《宋史》)。
元代至元28年的人口达到5984万、1340多万户,实行“率—社—都—乡”四级制,其管理幅度和组织规模以10户为率、5率为社,而每都和每乡的人口则南北不同、多少不等(《元史》);明代独具一格实行“里—甲”两级管理体制;其管理幅度和组织规模以10户为甲、11甲为里,每里(“乡”)的组织规模为110户;明代洪武14年,全国总人口达到5987万人、1065万户;当时的中国大致可以分为106万个里、9.7万个甲(《明史》)。
清代实行“牌—里—甲”三级管理体制,其管理幅度和组织规模以10户为牌、10牌为里、10里为甲,每甲(“乡”)的组织规模达到1000户;清代道光13年(即1833年),全国总人口达到39894万人、约6649万户;这时的中国大致可以分为665万个牌、66.5万个里和6.65万个甲(《清史稿》)。
5、重新恢复秦汉旧制时期的农村基层行政区划及其组织结构。
从清末到民国,起初是在自治与统治之间不断反复,但南京国民政府最终还是选择恢复秦汉旧制,即重新把乡(镇)一级基层组织作为中国社会的基层政权。
不仅如此,还积极发展国民党的基层组织,实行以党融政,在乡村社会开创了“党政合一”的先河。
在乡(镇)长由县级机关委派任命的同时,乡以下的保甲长也由乡镇长委派任命。
从农村基层组织的组织结构来讲,南京国民政府曾在1928年规定,实行“邻—闾—村—区”四级管理体制,其管理幅度和组织规模以5户为邻、5邻为闾、4闾为村、20村为区,每区(即乡)的组织规模为2000户。
但仅在10年之后的1939年却又决定,实行“联保连坐”的“甲—保—乡”三级管理体制,并按10进位编户,即管理幅度和组织规模以10户为甲、10甲为保、10保为乡,每乡的组织规模达到1000户。
到1947年,全国共有4.3万多个乡、43万多个保和499万多个甲。
农村基层组织名称的演变黎人忠农村今天基层组织的名称叫村、组,它是由古代的邻里、保甲和现代的生产大队、生产队、农业生产合作社等演变而来。
拙文拟将此史料作一试析,诚望方家指正。
古代农村基层组织邻:本谓之近也。
周时始作基层组织单位之一。
邻小于里。
《周礼·地官·遂人》:“五家为邻,五邻为里”。
《尚书·大传》:“五家为邻,三邻为朋,五邻为里。
”邻设邻长。
邻长是干什么的,有何职权?《周礼·地官·邻长》记载:“邻长掌相纠相受”。
贾公产疏:“邻长,不命之士为之,各领五家。
使五家有过,各相纠察,宅舍有故,又相容受也”。
《汉书·食货志上》:“邻长位下士,自此以上,稍登一级,至乡而为卿也”。
由此而知,邻长虽名为官,实属吏职,仅仅掌握一邻之中互相纠举及收容安置之事。
邻这个古代基层组织单位,并非只以五家为邻而不变更,也有以四家、八家为邻者。
《尚书·大传》卷四:“古者处师,八家为邻,三邻为朋。
”《韩师外传》卷四:“八家为邻,家得百亩。
”《晋书·地理志上》:“昔在帝尧,叶和万邦,制八家为邻,三邻为朋”。
宋·李上交《近事会元·乡里邻保坊村》:“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令云,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五邻为保。
”《旧唐书·职官志二》:“四家为邻,五家为保”。
里:人所聚居的地方称里。
里是古代社会地方基层组织单位之一。
《诗·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论我里”。
《传》:“里,居也,二十五家为里”。
自周始置,后代因之。
有二十五家、五十家、七十二家、八十家、一百家、一百一十家等为一里者。
皆因里所居家数不一,或因地广人稀之故,时有变更。
里设里尹。
里尹乃古代地方下级小吏,掌一里之事。
亦称里吏、里正、里君、里长、里胥、里宰等。
明始专称里长。
春秋时一里八十户,以有治事才者为里正。
北魏、北齐、随、唐皆因之。
宋因前制,以里正、户长、乡书手课督赋税。
淳化五年(994年),始令诸县以第一等户为里正,第二等户为户长。
明初国赋定役,丁夫出于田亩。
洪武十四年(1381年)诏编赋役黄册,以一百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
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先后以丁粮多寡为序。
五十家为一里。
《管子·小匡》:“制五家为轨,轨有长;十轨为里,里有司”。
《冠子·王》:“五家为伍,伍为之长;十伍为里,里置有司”。
七十二家为一里。
《尚书·大传》卷二:“八家而为邻,三邻而为朋,三朋而为里。
”八十家为一里。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什一行而颂声作矣”。
汉·何休注:“在田曰庐,在邑曰里,一里八十户”。
一百家为一里。
《礼记·杂记下》:“则里尹主之”。
郑玄注:“《王度记》曰:百户为里”。
《管子·度地》:“百家为里。
”《后汉书·百官志五》:“本注曰:里魁掌一里百家。
”《旧唐书·食货志上》:“百户为里,五里为乡”。
一百一十家为一里。
《明史·食货志二》:“迨造黄册成,以一百十户为一里,里分十甲曰里甲”。
《清史稿·食货志二》:“凡里百有十户,推丁多者为长”。
《晋书·职官志》:“县率百户置里吏一人,其土广人稀,听随宜置里吏,限不得减五十户”。
《管子·小匡》:“择其贤民使为里君”。
《汉书·食货志上》:“春将出民,里胥平旦坐于右塾,邻长坐于左塾”。
据《续增岳池县志·疆域志》记载:清代,岳池曾分为东关、西关、资马、富广四乡,编户翔凤、岳鸣、新城、新池坪、伏江、著修文、新修文、普同、东月、书台、姚市、新民、富贵等四十六里。
古代户籍编制随着时间的推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古代邻里基层组织名称,逐渐演变为保甲的基层户籍编制制度。
保甲:是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专政用以统治人民的户籍编制。
亦是宋代的一种兵役制度。
北宋王安石于熙宁三年(1070年)推行保甲法,改募兵为保甲。
其法是:十家为一保,有保长。
五十家为一大保,有大保长。
十大保为一都保,有正副都保长。
家有两人以上者,选一人作保丁,组成保甲。
即俚语所说:“三丁抽一,五丁抽二”。
保丁自备弓箭,演习武艺战阵。
同保范围内如发生犯法事件,保丁须检举、揭发或追捕。
南宋改五保为一大保,通选保正。
明清两代相沿保甲编制。
保:古代户籍编制单位,历代有所不同。
《隋书·食货志》:“即颁新令,制人五家为保,保有长。
保五为闾,闾四为族,皆有正”。
《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七年》:“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四邻为保。
”《宋史·兵志六》:“十家为一保,选主户有干力者一人为保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