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轧辊与乳化液及工艺操作要点概论

轧辊与乳化液及工艺操作要点概论

轧辊与乳化液及工艺操作要点轧辊一、轧辊管理规定为了规范轧辊的使用,提高轧辊的磨削质量,减少轧辊事故的发生,现规定轧辊的管理内容如下。

(一)轧辊使用规定1.轧辊使用流程示意图新辊--检验合格--初次磨削探伤--上机使用--正常换辊或事故换辊--下机--探伤--磨削--探伤检查(涡流/超声波/双蚀)合格--重复上机直至报废2.轧辊使用按照周期换辊,规定正常换辊周期如下:对支撑辊的使用长度规定如下:1)整个生产过程中未出现重大事故,支撑辊正常换辊轧制长度为:9000±500 Km。

2)如轧制过程中出现重大的断带、粘钢事故,经检查发现支撑辊仍可继续使用,则换辊轧制长度仍为8000±500Km。

特殊情况下可以不必按照正常换辊轧制长度规定。

1)如轧制较薄、较宽产品,若使用了直径较大的轧辊,在轧制了1~2卷后,轧制力仍然较大,可以换辊,轧辊可以放到旁边,待换其它规格时使用。

以正常轧制速度时,轧制力和板宽的比值P/B>0.9为判定依据。

2)在生产过程中,如从厚到薄变换规格时,不以轧制长度来确定是否换辊,而是以轧制量来确定。

厚度0.5mm及以上的规格,轧制量大于300吨,换薄规格时应换新辊。

3)生产较薄规格的产品,当轧辊疲劳到出现边浪时,若产品为马口铁或电镀锌等对板形要求较高的退火板,应立即换辊;如产品为板形要求不高的供热镀锌的退火板或冷硬卷时,可以适当调整工艺,如改变板形模式、增加I单位或者调整中间辊窜辊量,并辅助手动操作,按照正常换辊轧制长度规定执行。

3.生产计划的安排要符合先宽后窄的原则,并尽量符合换辊的周期。

4.轧辊的使用操作规范1)轧辊从轧机上下来之后,必须立即用棉被盖好(冬天)。

然后吊运到过跨小车上。

2)吊运时应注意更换吊具的挡位,挂钢丝绳应注意牢固和手脚的位置。

3)中间辊叠放时应在轴承座上垫上破布,防止过跨小车运行时滑动。

4)磨辊间从过跨小车上吊走到轧辊支架上,保持轧辊一直用棉被盖好。

然后拆卸轴承座,并安装到已磨好的轧辊上。

5)已经磨好的轧辊下磨床后,也要用棉被盖好。

6)轧机使用轧辊也应遵照先磨削先上机的原则,不得随意打乱轧辊的循环顺序。

7)轧辊装配完成后,应及时吊运到过跨小车上,注意上下工作辊的位置,防止出现事故。

辊卡不得随意放置,必须及时送到轧机主操室。

8)每根轧辊应建立相应的档案记录,完善各种相关信息的纪录。

9)轧机操作工将轧辊分类摆放到不同的垫木上,注意摆放整齐。

(二)轧辊磨削规定正常的情况下,下机的轧辊应在8小时以后方可上磨床磨削。

特殊情况除外。

三、事故辊处理管理规定为了防止轧辊在线剥落,降低辊耗,减轻事故对轧机设备的影响,对于轧机事故辊的处理规定如下:1、冷轧作业区各班组必须认真填写辊卡。

对于爆辊、剥落、断带、划伤、勒辊、辊印、粘钢等事故必须如实填写,如有不实,一经发现,对班组进行考核。

2、对于以上事故辊,磨辊间的处理流程如下:乳化液一、乳化液使用管理规定1.总论为规范乳化液的管理,提高乳化液的使用效率,降低成本,特制定本规定。

2.系统介绍1)乳化液系统主要由以下设备组成:2)工作原理(i)乳化液喷射(a)乳化液存储在净油箱和脏油箱中,总体积约为44000升。

(b)乳化液通过喷射泵输送到阀站,再喷射到轧机上。

(c)反冲洗过滤器和冷却器安装在泵和阀站之间,用于清洗乳化液并调节温度。

(d)反冲洗过滤器可根据压力和时间进行设定,自动清洗并将杂质排放到真空过滤器。

(e)搅拌器分别安装在净油箱和脏油箱中,不停地工作,防止油水分离并使浓度稳定均匀。

(ii)乳化液收集(a)喷射后的乳化液经由轧机下面的收集槽返回到脏油箱。

(b)脏油箱中的乳化液由过滤器泵输送到真空过滤器。

(c)由真空过滤器过滤后的乳化液返回到净油箱。

(iii)乳化液流向(a)喷射系统(b)清洗系统3.日常维护(i)乳化液检测(a)乳化液每班(8小时)检测一次,化验浓度、PH值和电导率三个指标。

(b)每周两次全分析,时间分别为周一和周四上午8点取样化验。

正常情况下各项指标规定如下:(c)每周二上午8点,对混合箱乳化液浓度取样化验。

(d)其他特殊情况临时决定。

(ii)加油加水规定(a)轧机运行过程中,原则上将脱盐水和混合箱中已经混合好的乳化液加入到净油箱中。

(b)混合箱体积为8000升,箱体旁边的液位计显示高度为1.4m。

(注意:箱体底部有40cm没有刻度显示,要考虑在内。

)第一次配置时,加入轧制油5桶,共计1000升,加水至1.2m液位处,浓度为14%,保持搅拌器AM64-19常开。

(c)为维持混合箱中乳化液的浓度,增加混合箱的液位时,先加入一定量的油,再加入一定的水(每格表示体积约44升)。

具体添加对应表如下:(d)根据轧制产品规格调节乳化液系统的浓度,将混合好的乳化液加入到净油箱中。

将MV64-15关闭,MV64-14打开,手动打开泵AM64-18。

混合箱液位计上显示的刻度每格(1cm)表示6.25升纯轧制油。

为提高浓度,添加乳化液的方法如下表:(e)如要降低浓度或者补充液位,向脏油箱中直接添加脱盐水。

具体方法为在主操画面上关闭阀门MV64-10和MV64-32,打开阀门MV64-11,流量从流量计直接读出。

(f)根据前期轧制情况,对乳化液浓度控制范围规定调整如下:为保证工艺参数稳定,希望在操作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上个班组的浓度和生产情况,估计本班乳化液浓度。

2)轧制较薄或较宽的规格时,适当提高浓度。

3)轧制较厚或较窄的规格时,适当降低浓度。

4)加油加水原则上少量多次,一次加油不多于90L(即14格),加水不多于2000L。

可以在每卷结束后和下一卷开始时添加。

(g)出现轧制事故如断带时,将系统补水阀门关闭。

如果需要关闭乳化液喷射泵,清理轧机内部时,切记将喷射泵密封冷却水关闭,防止循环水泄漏进入乳化液系统。

(iii)乳化液系统更换为保证乳化液系统的质量稳定,规定对该系统每6个月进行一次整体更换。

操作和工艺要点为确保操作正常顺利进行,提出如下操作要点:1.开卷操作工必须检查每卷来料的情况,包括边部质量目测,宽度测量等,将质量异常的部位及时通知主操。

2.CPC的镜头要经常擦拭,每班必须擦拭一到两次。

3.第一道次开卷时,从穿带开始就要保持对中,开卷的过程中必须时刻关注是否对中,随时调整。

第一道次运行过程中,开卷操作工不能离开操作台。

4.钢卷头部镰刀弯严重时,穿带困难,要精心操作,确保头部完全插入到钳口内,防止轧制时脱钳口。

带头质量不好的,将头部切去,保证穿带安全。

5.第1道次结束后,将轧制力减小到100吨左右,便于反穿带。

最后一个道次完成后,将弯辊减小到200KN以下,抬辊缝到大于10mm,便于下一卷穿带。

6.每班抽查一次带钢的宽度、厚度、两侧边的剪切情况,将结果写入交接班记录。

7.待料时间如果超过1个小时以上,将将主回路关闭。

之后将油雾润滑,排烟风机和电机冷却风机关闭。

地下油库通风风机保持常开,确保通风。

8.板形仪和测厚仪不好用时,坚决不能用轧机做试验。

板形仪的常见故障是屏幕上显示一条或多条蓝线,测厚仪的故障是数据传输不对。

9.每班接班后必须检查木压板的情况,检查是否松动。

10.每次更换中间辊时,必须检查喷嘴的情况,结果记录到交接班记录本上。

11.目前状态:乳化液阀门开口最大;压缩空气阀门调节到最大。

12.中间辊窜辊值控制范围:0~+30mm13.各道次张力控制原则:为防止打滑时,前单位张力>后单位张力;为降低轧制力时,前张力<后张力。

14.预设定轧制力:根据实际轧制情况,如上一卷的各道次轧制力,手动在下一卷的轧制表的预设定轧制力值上增加。

15.为提高轧制速度,尽快提高产量,现对轧制过程中各种辅助时间的建议如下。

一)正常换辊(时间20-25分钟)1)换辊操作(10分钟)。

2)预热(10分钟)。

3)调零等其它操作(5分钟内完成)。

二)轧制过程时间1)总体原则,头尾速度稍慢,中间段按照轧制表规定的速度。

最高稳定速度轧制时间占整个道次的80%以上。

2)第一道次速度尽量按照轧制表400mpm左右,根据板形情况适当调整。

3)第一道次结束到第二道次穿带完成,正常甩尾2分钟,不甩尾3分钟。

4)中间道次停车和起车之间的间隔30秒,目标20秒。

5)最后道次结束和下一卷的第一道次穿带间隔3.5分钟。

6)根据实际板形,分3-4次加速到最高速度,加速过程中注意观察主电机电流,如有异常请及时通知技术部工艺人员。

7)在最后两道次检查表面质量。

在出口侧检查时需要两个人操作,一人检查,一人负责操作安全门的打开和关闭,互相配合以缩短时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