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乐鉴赏 必修 参考答案

音乐鉴赏 必修 参考答案

音乐鉴赏(必修)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作业第一单元(p11)1、答:《草原放牧》-欣赏中感受一种风格的两个主题的不同性格所表达的两种不同情绪。

可以感受到天很蓝,草原一望无际,然后《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以抽象手法表现人类共同具有的悲怆情绪。

<草原放牧>在情绪上表现出欢快,奔放,时而悠绕.让人联想到蒙古的人,草原,放牧的场景...《第六(悲怆)交响曲》在情绪上表现出,叹息,悼念,安静,悲壮.让人联想到某某逝去,回顾某某逝去前的岁月。

《第六交响乐》是我联想到了:当时,俄国俄国人民过着艰辛的生活,受到残暴的沙皇统治。

但是,一道黎明的曙光划破黑暗,人们觉醒了——他们开始走向反抗农奴制的高峰。

(p12)3、答:第二单元P27:5、答:西藏地处遥远的高原,并且有悠久的历史,地域特点与文化传统决定了民族音乐的特殊性。

特点:1、质朴,这是民族音乐的共同特点;2、藏传佛教影响,解放前是政教合一的农奴社会,宗教是唯一文化生活。

P33:4、答:具有农耕的地方特色,歌颂是对土地的热爱,具有豪迈、雄壮的感觉,又加上生活的元素。

P33:5、P39:2、答:歌曲旋律婉转、飘逸、富有南北方山歌的独特风格。

弥渡,曾名迷渡。

相传这里原是一片浩瀚的水乡泽国,行者易迷津,故名“迷渡”、“弥渡”。

为讳水患,清代改称弥渡。

它犹如一块翡翠镶嵌于滇西高原。

唐代,弥渡是南诏王国腹心之地。

10多万中原将士和商贾游民,不仅给这片丰腴的土地带来了农商技术,也给这块多情的地方传播了黄河文化。

于是,弥渡便有了“灯从唐朝来,艺从唐朝起”之说。

到了明朝洪武年间,军屯、民屯、商屯和开疆移民活动连绵不断,又给这里带来了缠绵婉转的长江文化。

经过历史的沧桑,弥渡以其境内汉族和彝、回、白等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流、渗透,综合自己地方民族文化的长处,博采祖国南北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灿烂多姿的传统文化。

3、答:它曲调高亢、响亮、悠扬,旋律清新爽朗、优美舒缓,节奏自由、舒展在生活中被广泛传唱,世世代代沿袭下来,经久不衰。

这首用方言传唱、旋律优美的民歌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一直以手抄本的形式代代相传,自三十年代后,才见诸铅字。

山区分散的居住环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山间劳作,是乐清山歌产生的根源。

4、答:歌曲采用了领、合的演唱形式。

前半部分的合腔用重复的手段巩固了主腔的地位、后半部分的合腔以扩充的手法将情绪推向高潮。

与社会变革紧密联系的,在风格上继承传统并发扬光大。

5、答:中国民歌的特点分析第一,和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民歌的作者是人民群众.是他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实践中,为了表现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意志、愿望而创作的。

在过去,劳动人民被剥夺了掌握文化的权利,不识字、更不懂谱,但他们却用口口相传的方式编唱着自己的歌曲,以满足生活的需要。

如《长工苦》《揽工人儿难》倾吐了遭受欺诈压迫的长工的悲苦情怀;《绣荷包》抒发了少女对情人的思恋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打夯号子》、《川江船夫号子》等,表现了劳动者在与自然作斗争时的豪迈气概;《花蛤蟆》、《冬丝娘》等,唱出了儿童们游戏时天真无邪的性格。

但“有假诗人,无假山歌”(明,冯梦龙)。

民歌所表现的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是最真实、最深切的。

第二,民歌是经过广泛的群众性的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它是无数人智慧的结晶民歌的创作过程和演唱过程、流传过程是合而为一的.在传唱的过程中即兴创作,在编创的过程中演唱、流传,当然,传统民歌的创作和发展过程是缓慢的、自发的。

第三.音乐形式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

民歌的音乐形式短小精干,大多以乐段为基本结构单位,单乐段反复而构成分节歌的结构形式在民歌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民歌的音乐材料和表现手法都很经济、洗炼。

民歌的音调大多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它与方言语音结合紧密,音乐表现很生活化,形式灵活、生动,没有固定的格律.善于变化.对各种不同的内容、唱词、演唱场合与条件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中国民歌的形成我国的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厚的艺术遗产,远在原始社会,他就在热人民的集体劳动中产生了。

只因没有文字与乐谱,当时的民歌无法完整的资料可考。

《诗经》中的《国风》,收录了我国北方一百六十篇民歌,虽仅是文字记载,却足以表明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前六世纪,我国民歌以具有相当完整、成熟的艺术形式。

几千年来,民革一直紧密地伴随着人民,表达着他们的思想、意志,记录着他们的历史,哺育着历代文艺家。

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

唐宋的“曲子词”元代的“散曲”、“小令”,明清以来的“歌谣”、“小曲”……就是民歌这汪洋大海留存下来的几颗珍珠。

他们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上放射着不灭的光辉。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民革也随之走上了新的历程。

这时期产生了大量的新民歌,他们在各个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

在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生活方式、劳动方式的影响下,民歌形成了题材形式、风格色彩、表现手段、艺术经验、音调素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它有许多分类的方法。

从题材内容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反映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反映生产劳动的;反映爱情、婚姻的;反映日常生活的;逗趣、启智的;歌唱传说故事、人物新闻、景物古迹的等等。

从题材形势来看,大致可分为:号子、山歌、小调、舞歌、风俗仪式歌曲等。

近半个世纪产生的新民歌中,又出现了进行曲和颂歌两种新的题材因素。

从风格色彩来看,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各民族的民歌都以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征丰富着祖国音乐文化的宝库。

在一些人数多、居住地域广的民族,如汉、藏、蒙、哈萨克、维吾尔、壮等,还可以按照不同的地方特点再行细分。

众所周知,戏曲、曲艺、民族器乐等其他类别的民族民间音乐都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专业音乐创作也离不开民歌的滋养。

而它们又以各自的艺术特点和专业技巧丰富着民歌的内容,提炼这民歌的形式,给民歌的发展以积极的影响。

我国各民族、各地区、各时期的民歌有如绚丽的白花遍野盛开,美不胜收。

这里介绍的不过是民歌中的沧海一粟。

第三单元P51:1、答:乐器:扬琴、高胡、笙、笛子、琵琶、二胡,其中最主要的是:扬琴。

音乐情绪:清新悠扬、优美抒情、典雅细腻。

感受:愉悦、充满希望、和乐。

2、答、乐器:高胡、扬琴。

情绪:清新活泼。

感受:乐观向上,因为音律欢快。

比较:前者小巧精华、欢快活泼,气势大。

后者轻巧明朗。

其中的原因是广东音乐为名家创作,原因是起步较慢。

第四单元P67、答:京剧的综合性我想大家从京剧的演出中一定看到,我们的京剧不像芭蕾舞只跳不说;也不像话剧只说不唱;更不像西洋歌剧只歌不舞(有些歌剧如《茶花女》虽然也有舞蹈,但是并不像京剧那样载歌载舞,把歌唱与舞蹈有机地熔为一体)。

我们的京剧不仅具有诗一般的语言艺术,几乎每一句念白都讲究抑扬顿挫,平仄分明,朗朗上口,每一句唱词都注重诗词格律,或七言,或十言,而且讲合辙押韵,讲文理对仗,更要讲中州韵的规范与湖广音的四声。

同时,京剧又把歌唱、音乐、舞蹈、美术、文学、雕塑和武打技艺融汇在一起,是"逢动必舞,有声必歌"的综合艺术。

它不像歌剧、舞剧、话剧,用歌、舞、话一个字就可以囊括了。

它是在数百年的形成过程中吸取了民间歌舞,说唱艺术和滑稽戏等各种形式经过长期组合,把歌、舞、诗、画熔为一炉并逐渐达到和谐统一的结果。

这也就使我国戏曲在数百年的历史中形成了"以故事演歌舞"(我认为这比王国维先生所说的"以歌舞演故事"更为准确,更符合实际)的表演特征。

所谓"言必歌,动必舞",比如我们的演员在舞台上的最为简单的台步,也就是走路,都要具备严格的舞蹈规范并配合着音乐和锣鼓的伴奏,使其具备鲜明的节奏感。

什么样的情绪,什么样的锣经,配合什么样的脚步,都是统一安排的。

例如《战太平》华云在"水底鱼"锣经中的"七步半"上场,不但配合严谨,还要情绪对头,节奏鲜明,舞姿优美。

没有扎实的功夫和长期积累的舞台经验,是无法"上场"的。

再比如,老生要走四方步,也称八字步,要求抬腿亮靴底,腰为中枢,四肢配合。

中年要快抬慢落,老年要慢抬快落,既有生活依据,又有节奏感。

旦角有碎步,"花梆子步";花脸有大八字步和醉步;丑角有小四方步和矮子步以及跑圆场的压步等等,没有几年的功夫都是走不好的。

至于《打渔杀家》和《秋江》中表现行船时的磋步、捻步、单腿捻步等就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了。

演唱时,演员也不能像歌唱家一样动口不动手,歌唱时不仅要配合着优美的舞蹈动作,载歌载舞。

而且要表现出鲜明生动的人物性格和情感。

例如京剧《挑滑车》中剧中人高宠的"起霸"和"走边",前者是通过锣经伴奏下的舞蹈来表现宋代武将高宠的英雄气概,因此起霸的动作要求敏捷、迅猛、粗犷和斩钉截铁,加上铿锵锣经的衬托,给观众一个初步的英雄形象;后者则是表现高宠在壮志难酬时的忿怒和不满。

因此有锣经,有舞蹈还不能充分表现此时此刻高宠的内心独白。

所以在锣经伴奏的舞蹈同时,又要求演员歌唱曲牌《石榴花》,在矫健豪迈的舞蹈中唱出"耳听得战鼓咚咚","见一派旌旗翻招",以表现人物焦躁和压抑的心情,并在最后唱出"俺只待威风抖擞灭尔曹"的强烈愿望。

这一段表演,就是通过舞蹈语汇,锣经的烘托,唱腔的意境和语言的表白来刻画高宠的心理活动。

因此,观众就可以通过听觉和视觉,唱腔和音乐,锣经和表演神气来理解高宠的性格和思想活动。

同时在化装,服装等舞台美术方面还要表现出人物的鲜明个性和身份;在运用眼神和面部表情方面也要做到"眉目传情",在音乐方面,不但打击乐有表现各种意境和情感的锣经,在管弦乐中也有渲染各种气氛和各种心情的曲牌和丰富的表现手法;舞蹈以及造型(亮相)、武术和各种翻跌动作也都要结合人物和剧情,表现出色彩鲜明的,不受各种语言障碍的艺术语汇。

这样就使我们的观众在语言之外,从音乐、形体和美术方面受到启发和感染,同时也使我们从一个动作中感受到舞蹈和音乐的优美,感受到节奏和造型的力量,当然更重要的是艺术语言的感染。

应该说,这也是我们的京剧与西方的歌剧、舞剧、话剧、哑剧、音乐剧的不同之处。

为说明京剧艺术的语汇是多样而丰富的,我还是以《三打陶三春》为例。

在众多的京剧剧目中,有的偏重于唱;有的偏重于念;有的偏重于武打;有的偏重于舞蹈,这出戏却是唱念做打舞并重,也是综合性最为典型的剧目。

例如陶三春骑着毛驴进京的一场戏,不但有一段轻快俏皮的西皮唱腔,使观众可以通过那唱腔旋律窥见人物喜气洋洋的心里;那骑驴的轻盈舞步和欢快的音乐也能使观众感受到主人公就要与意中人完成花烛之夜的喜庆心情;尤其是唱腔在结束前有一个最能表现欢快心情的"十三咳"将给观众以更深刻的欢快印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