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银、高伟:琴书鸳鸯档著名演唱家人物简介王昌银,男,艺名王四,号为“一边扫”,著名徐州琴书演唱家。
1962年12月4日出生于新沂市合沟镇后朱村。
初中文化。
从小喜爱琴书,初中毕业后,拜睢宁琴书艺人魏哲京为师。
精通二胡、坠子等乐器。
唱腔纯正,悦耳耐听,拖腔送韵,节拍技巧等都掌握得十分准确、到位。
高伟,女,著名徐州琴书演唱家。
1966年正月19出生于新沂市合沟镇后朱村。
初中文化,仪态俊美而端庄,表情丰富而感人。
她入戏快,演唱技巧娴熟,拖腔送韵,节拍技巧,手眼身法步等都能恰到好处。
其家庭为梨园世家,几代人唱戏。
父亲高久停,泗州戏的创始人,著名演唱家,曾任安徽省蚌埠剧团团长。
1984年8月,高伟与王昌银结婚后,组成琴书鸳鸯档。
同年她和丈夫一起到徐州曲艺团跟孙成才、朱邦霞等老师学习深造徐州琴书,次年12月份,结业考试唱《猪八戒拱地》,全团考试第一名。
1986年邳县成立谣剧剧团,他们加入该剧团。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参加了邳县各地的演出。
该剧团解散后,夫妻就在苏鲁豫皖四省的各个城市和乡村演唱,有时单位开展活动被单位请去演唱。
二十多年来,他们演唱数千场,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近十年来,夫妻俩演唱的十几部大版书,大都被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等制作成磁带、光盘,在全国各地发行销售。
像《陈三两爬堂》、《张廷秀私访》、《洪武剑侠图》、《刘统勋斩子》、《龙虎姻缘》、《孟丽君》、《罗相豹征西》等。
编者的话2012年7月5日,星期四上午,小雨。
我听过王昌银、高伟这对鸳鸯档的录音磁带、碟片,在电视里也看过由他俩在幕后弹唱,有演员扮演的双簧扬琴戏,早就敬慕二位想拜见他们了。
之前,朋友曾给预约过,说在南京,不能马上回来。
我等了一礼拜,听朋友说他们从南京回来了,就要朋友再次预约,可是,朋友在外,他们的电话号码没带,就说:“以前我说过了,你就去吧,他们人很好的。
”就这样,我去了他们家采访。
尽管天气不是很好,下着小雨,可是到了他们家,受到了主人的热情接待和积极配合,心情还是很高兴。
以后又多次联系采访。
下面是我采访到的内容。
编者采访王昌银王昌银:从小喜欢听书、唱书我从小喜欢听书,尤其是琴书。
1977年,我在本村上小学五年级时,听魏哲京老师的《陈三两爬堂》听迷了,就想接着听。
一天,我又逃课跑到合沟街听琴书,我听了一场又一场,直听到夕阳追山,场罢人散才回家。
第二天,到学校老师问我,“昨天在哪儿的?怎么又旷课?”我就支支吾吾地说:“在街上听书了……”这把老师气得咬牙切齿,拧我的耳朵。
然后厉声喝道:“滚,滚,你就听书去吧,别来上课!……”过了一会儿又叹息地说:“今后,你就指它吃饭吧!”我的父母亲知道了,开始还管教,曾经打过,后来,看我屡教不改,就无奈地说“随他去吧!”……上初中时,每逢星期天、节假日,我都要到合沟街听琴书,听完了,回家就唱。
1980年初中毕业,第二年的一天,我在白马河河堤上玩,学唱《王天宝下苏州》的段子,正好魏哲京老师路过。
他听我唱,就停了下来,然后跟我说:“我看你很欢琴书,很有这方面的天赋!”我点点头。
他又问:“想拜师学习吗?”我说:“想。
”他又和我聊了一会有关琴书的话题,就走了。
过了十来天,本村的村民孙百义表叔就来我家,说:“魏哲京老师很想收你为徒,你是否愿意?”我听了非常高兴,父母亲也都同意。
接着,我们就举行了拜师仪式。
师傅到哪唱,我就跟着到哪听,到哪学。
两年多,我学了一些戏,就想自己试试唱场子了,师傅也给我机会。
这样,我就进了这个行当。
后来和高伟结婚,组成了鸳鸯档唱扬琴戏,果真“就指它吃饭”了。
我们主要唱大版书1984年8月,我和高伟结婚,婚后,共同学习唱小场子戏。
这是学唱书的基础。
后来,我们主要唱大版书。
一部书,能唱十天半月,听书人听了一场,还想听下场,唱不完,听不够,让人回味无穷。
近十多年,我们主要做节目,搞录音、录像。
到目前,十几部大版书,大都被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等制成了磁带、光盘,在全国各地发行销售。
像《陈三两爬堂》、《张廷秀私访》、《刘统勋斩子》、《龙虎姻缘》、《孟丽君》等等。
这些书,大家都喜欢听。
我想简单介绍几部。
《龙虎姻缘》:主要讲大清嘉庆年间,官小姐玉娇龙与江湖大侠罗小虎相爱,父亲将其女另许他人,罗小虎怒砸花轿,娇龙洞房逃婚,与罗半夜夫妻,店房换子玉娇龙踏雪寻子,玉娇龙之子韩铁房出世,三打祁连山,劈山救母,三对三角红罗,一幕幕热闹曲折故事。
这部书能唱三十多场。
《张廷秀私访》:这部书主要讲,明朝嘉靖年间,苏州知府王宪嫌贫爱富,宠信赵昂之话,陷害张家。
张廷秀进京赶考得中状元,进城私访,大街认母,花园夫妻相见,访清内幕,登坐察院,怒铡赵昂,全家团聚。
故事曲折动人,引人入胜。
《杨成林三度美女魂》:讲的是,大宋神宗年间,西夏造反,杨怀玉之孙杨成林边疆力战番邦元帅,松林巧救西夏公主,引发山寨访美,单刀赴会,番营遭难,地穴得宝,三救西夏公主等错综复杂的感人故事。
《陈三两爬堂》:故事发生在明朝正德年间,才女陈三两不幸身落妓院,受尽折磨,后来卖给七十三岁的老者为妾,她不甘受辱,公堂告状,大人竟是她失散多年的胞弟。
姐弟不曾相认,其弟贪赃卖法,三两历尽艰辛几经周折,姐弟终于相认团聚。
《孟丽君》:是讲大元某年间,云南总督之女孟丽君才高貌美,国舅刘奎壁和皇甫少华比箭争亲,国丈刘捷定计火烧小春亭,孟府抢亲,孟丽君女扮男装,进京赶考,位居丞相,与奸贼展开了一场明争暗斗,少华挂帅,征南得胜还朝,几经周折,夫妻喜结良缘,情节尽在其中,令人回味无穷。
徐州市淮海戏曲王音像有限公司,还用我们的音像资料制作了挂历,发行和经销各地。
高伟:出生梨园世家,从小却不爱唱书我出生在梨园世家,几代人唱戏,曾祖父、祖父都唱。
我父亲名讳高久停,泗州戏的创始人,著名演唱家,曾任安徽省蚌埠剧团团长。
1951年,高久停、李宝琴夫妇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唱《打干棒》,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的接见。
后来,因一句无意的话,就被打成右派,接着要求下放回家。
1974年10月23日,父亲因病去世,享年48岁。
当时我们都很小,姐姐11岁,我8岁,弟弟才4岁。
父亲走后,母亲带着我们姊妹三人,艰难度日。
我们就没有谁再想学唱戏。
上初中,我在合沟中学上的,当时,我学习非常用功,各科成绩都很好,老师经常鼓励我,说我将来一定能考上大学。
但终因家庭经济困难,初中毕业,我看母亲为了家庭那么操劳,就想给家庭分忧减轻负担,决定不再上学。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在队里挣工分,在家里帮母亲做家务,就从来不想学唱书,走唱书吃饭这条路。
1983年,经人介绍与王昌银相识相爱。
王昌银从小爱唱戏,那时,他就能唱小场子了。
我虽然没学过唱戏,但我有这方面的天赋,接受能力强,一学就会。
第二年,我们结婚。
嫁鸡随鸡吧,为了生活,我也学唱书。
开始,我跟他学一些小场子书,像《王天宝下苏州》、《白金歌卖丝绒》等,后来,我走访了许多艺人,跟他们学艺,演唱技艺不断地提高。
我慢慢地就爱上了唱书。
我们能把评书、大鼓唱成琴书为了唱好琴书,我走访了许多艺人,跟成名的老艺人学艺。
如,我跟大鼓名将杨振华学了一些刀马书。
像《罗香豹征西》、《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等。
1997年,经人介绍,我拜了著名的评书演唱家艾夫胜为师,听师傅说评书。
我跟他学习了《三侠剑》、《洪武剑侠图》等书。
现在,我们可以自如地将大鼓书或评书用琴书来演唱;我们丢了扬琴能讲评书,还能唱大鼓。
唱大鼓的,就几乎没有丢了鼓棒、钢板能唱扬琴的;说评书的,也许没有丢了折扇、醒木就能唱扬琴的。
而我们,这些曲艺形式可以自由互换。
王昌银:演了几千场,唱遍黄淮区域八十年代初,我跟师傅唱书,开始在合沟街和周边乡镇,逢哪集,就赶集去哪里唱。
到村子唱得也不少,大都是晚上唱。
我们到了一个村子,就会遇到好事人、热心人,他们会帮助我们安个场子,招呼许多人来。
当时,没有电视,电影也很少,特别农闲时节,男女老少,都喜欢听扬琴戏。
唱了一个晚上,第二天,热心人就到各家各户筹集粮食,一家给一点,家子多,一大口袋粮食就集满了。
有时,在一个地方能唱几天,十天半月不给走,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着听书人。
我们结婚以后,八十年代中、后期,农村家庭买电视的越来越多,到农村唱书,听的人就越来越少了,我们就进城去演唱。
城里听众比农村听众对曲艺的欣赏水平要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地改进演唱艺术。
我们到过:江苏的徐州各矿区、庆云桥黄河沿,盐城、响水、淮阴、泗阳;安徽的灵璧、亳州、五河、淮南、淮北;山东的临沂、枣庄、莒南、微山各矿区;河南的商丘、开封、新乡等地。
我们几乎唱遍了黄淮所有区域,演唱几千场,听众数万人。
有的是个人的邀请我们,有的是文化馆、曲艺协会的领导人邀请我们,还有一些剧团邀请我们一同到某地方去演出。
我们所到之处,无不受到欢迎。
演出结束,有许多个人或单位送锦旗等留念。
1997年3月,我们接受了五河县王胜英、陈尚护等人的邀请,在县影剧院演出。
演出结束后,送我们写有“艺苑精英”字样的锦旗一面,作为留念。
1998年3月,在泗洪县,受文化局的邀请演出,演出结束,他们赠锦旗,上面题写“艺贯苏皖”,倍受鼓舞。
2002年春,在盐城市演出,灌东盐场东港艺苑的吴玉山、丁玉和等人赠锦旗一面,上面题写“艺蓋梨园”,振奋人心。
在安徽五河县演出,县文化馆的王克东、武金盛等友人赠送大型锦幕一面,上面题写了“琴声传仁义,韵音播友情”,表达了我们艺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2009年4月——2010年5月我们在台儿庄古城每天演出。
2009年8月17日,我们参加了山东枣庄组织的苏北水乡运河古城“天下第一庄”的大型演出。
这台晚会,可谓名人荟萃,节目异彩纷呈,观众不断叫好,气氛非常热烈。
我们几乎每年都应邀去参加新沂市的夏季广场纳凉晚会的演出,每次演出都获奖。
2009年,我们还参加了新沂市窑湾古镇的二期工程演出,受到了观众的好评和政府的表彰与奖励。
王昌银和高伟演出王昌银:徐州琴书急需抢救保护和传承我们唱了半辈子琴书,苦心经营到现在,真的很不容易。
我和高伟在唱书的过程中,不断改进艺术。
有时写个唱书提纲要改来改去,常常到深夜;为了吸引听众,我们千方百计增加语言的趣味性、灵动性,情节的真实性、曲折性。
特别故事的高潮部分,如何演唱能吸引听众,扣人心弦,我们更是煞费苦心,绞尽脑汁。
我们演唱水平不断提高,也赢得了广大听众的喜爱、喝彩。
但是,仅靠个人的努力,徐州琴书仍不能走出低迷。
目前徐州琴书这种曲艺形式日渐衰落不景气,甚至说,马上就要断了、消失。
你看,除了魏云采老师,我们就是徐州最老的,也是最年轻的琴书演员,能登台演出的就只有五六个人了,又很少有人再学琴书。
一想到这些,我就叹气,心理就着急,有一种说不出的无望失落的滋味。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中央国务院早就十分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