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农药的安全使用及其几点思考(精)

化学农药的安全使用及其几点思考(精)

随着近几年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对农业产业的重视和投入的加大,农民对农田投资力度也大大提高。

作物病虫害也日趋加重,化学防治凭借着高效、低成本的特点在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中占据重要地位,许多农民朋友甚至将化学防治作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唯一手段。

特别是近十年,需求量逐年上升,以水稻病虫为主的病虫害大面积发生流行,化学农药(本文统称农药在短期内应用达到前所未有的份额,其控制蔓延为害力度也超过了其他防治方式,起到了重要保护生产的作用。

但是,随着农药使用频率及使用份量的逐年加大,不仅造成了农副产品价值低廉,而且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不仅增加了农民负担,而且造成了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不仅影响产品质量,而且影响人畜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今年来,虽有不少低毒微度的环保农药的推广使用,以及生物农药的生产运用,但成本过大,多数农民认识不足,推广难度较大。

因此如何搞好化学农药安全使用工作,解决农药使用带来的一系列副作用,指导农民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提高安全用药意识和科学用药水平,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化学农药的作用与药害1.1农药的发展以及作用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农药的发展历史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这一时期主要以天然植物农药及无机农药为主;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仿生合成的有机物作为化学农药的开始,并有无机农药和植物性农药的加工厂,并在生产上大量使用,主要3六、滴滴涕等高毒农药;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有机合成农药进入高级阶段,一些高效农药逐步推广使用;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探索安全农药发展与世界农药加工业一致至今,新的高效安全农药正在加速发展[1]。

化学防治作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手段,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1.2农药的药害1.2.1药害及症状农药对农业的生产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如果使用农药方法不当,或者未严格按照要求施药,或者不懂得科学使药,从而引起农作物或种子生长发育不正常、产生不良的生理症状或造成其产品质量下降等,如产生的各种斑点和各种畸形,黄化、枯萎、裂果、落叶、落果、灼伤等。

同时也给作物带来或多或少的不利影响,如果这种不利的影响加重,引起作物出现不正常的反应,造成减产和品质下降,即为药害。

药害有轻有重、有急有缓,有隐有实。

如丁草胺在水稻本田初期施用造成褐斑,代森锰锌浓度高会引起稻叶边缘枯斑。

有时斑点也表现在茎枝和果实上,如梨小果时施用代森锰锌易出现果面斑点。

植物的各个器官都可能产生畸形这种药害,常见的畸形有卷叶、丛生、根肿、畸形穗、畸形果等,如番茄喷洒高浓度的萘乙酸会出现卷叶,农药量多后阻碍了叶绿素的合成出现叶片黄化或新梢发黄,如速灭杀丁在西瓜上施用引起;适用于麦田的苯磺隆飘移到其他作物上所出现黄化等[2,3]。

不一一列举。

从药害症状表象的比率大小分为轻度药害和严重药害,从药害症状表现时间分为急性药害和慢性药害。

施药后l0d内所表现的斑点、失绿、落花、落果等症状,称为急性药害;施药后数l0d以后出现的黄化、畸形、小果、劣果等症状,称为慢性药害[2,3]。

从产品质量残留带来的间接收入影响分为隐象药害和表症药害,农产品或农副产品出口价格差异对农民自身种植积极性的影响,或其对我们自身健康的影响称为隐象药害,而我们对产品使用所直接表现出来的中毒等现象成为表症药害。

1.2.2引起农作物发生药害的主要因素1.2.2.1药剂性质。

一般讲,抗生素类和仿生农药不易产生药害,如鱼藤精、阿维菌素类、拟除虫菊酯类等;油剂、乳剂易产生药害,可湿性粉剂次之,乳粉及颗粒剂比较安全。

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不当易引起药害。

一般无机杀菌剂最易产生药害,有机合成杀菌剂药害可能性较小;植物性杀菌剂最安全,不易出现药害。

同一类药剂中,药剂的水溶性愈大,药害愈重。

如硫酸铜水溶性强,易产生药害,与石灰混合配成波尔多液后,不溶于水,对作物较安全。

农药质地好坏对作物影响很大,如可湿性粉剂的可湿性能差时,粉粒粗大,在水中沉淀速度快,如不及时搅拌,药液下部浓农家之友2009年第8期(总第267期工作研究❽度大,喷后容易产生药害。

在不同的农药剂型中,易造成药害的排列顺序为:油剂>乳油>水剂>可湿性粉剂>粉剂>颗粒剂[4]。

1.2.2.2作物耐药力及自身特性对农药的敏感程度不同。

不同的植物对药剂的反应是不同的。

高粱、樱桃、梨、十字花科蔬菜对倍硫磷敏感,莠去津对豆类作物很易产生药害,不能使用;杀螟腈对瓜类也容易产生药害,也不宜使用。

敌百虫、嘧啶氧磷对高粱有药害。

蜡质层厚、茸毛多、细胞壁厚、气孔少的耐药力强,反之耐药加弱。

不同作物,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同一品种的不同发育阶段,对药剂的敏感程度也有很大差异,如高粱、玉米对敌敌畏、敌百虫、杀螟松极为敏感;双子叶植物对苯氧乙酸类药剂很敏感;瓜类对有机氯农药较敏感;白菜、桃、李对铜制剂很敏感;一般来说,禾本科、柑橘、苹果、葡萄、梨等作物耐药性较强,而豆科、茄科、葫芦科、桃、李等作物耐药力较差[5]。

作物的休眠期耐药力差;拔节期、孕穗期、花期的耐药力也差,施药时应加以注意。

不同作物对农药表现敏感性和耐药力的强弱不同。

如敌百虫普遍用于防治多种作物病虫害,而对高粱很敏感,容易产生药害。

总的来说,幼苗期、孕穗期、开花期等生育期和幼嫩组织耐药力差,易发生药害。

我们尽量不要在开花期用药,应提早用药[5]。

1.2.2.3环境条件的影响。

高温下作物代谢旺盛,药物的活性也强,易侵入植物组织而引起药害。

光照和温度直接相关,故强光照也是造成药害的重要原因。

湿度过大,某些药剂也易引起药害,如波尔多液在多雾天,露水大时施用就易导致药害。

另外,土壤理化性质,砂土地、贫瘠地、有机质含量少的地块由于作物长势弱、抗逆性差而导致药害,特别是这类田块的土壤对药剂的吸附性差,施用除草剂或用杀虫、杀菌剂处理土壤时更易出现药害,而且使土壤碳氮比例失调[6-8]。

1.2.2.4药技术的差异对药害产生的影响。

农民掌握的知识单一,多数农民文化知识跟不上生活的需求,尤其是在农药正确使用方面的欠缺最大。

不懂混配原则,造成混用不当;不同药量要求,造成剂量过大;喷使不均,在田块的同一位置上造成重复喷使;不同最佳使用时期,盲目跟随别人喷药,造成使药间隔时间缩短等。

以及在植物敏感期使用等,均易造成药害。

不懂识别药剂知识,药剂变质,杂质过多,填加剂、助剂不适或用量偏小或偏大,影响了乳化性能或喷雾质量,甚至理化性状改变,也是造成药害的一个原因。

2合理使用农药的基本原则2.1购买农药,看准标签,储运喷施,远离食品。

通过在农资销售门店观察和田间询问等调查方式,经在襄樊黄龙等16个乡镇调查,在农民购买农药时,有34%的农民不看标签,忠信农资销售人员的言语,拿到药就付帐;有25%的是跟心理从购买的;有31%的人看读标签,其中又有60%的农民只看防治对象和用药方法,对质量、日期等没有认识。

总计下来只有8%的农民对农药标签有充分认识和别辨的能力。

有50%以上的农民使用过假药或过期农药。

农村留守的多是老龄农民及妇女儿童,参与农药购买的人自然落在老人和妇女的肩上。

而他们大多是没有文化知识,没有出门打工的机会。

不懂农药的储运方法,容易引起食物中毒。

也有边喷施农药边抽烟或饮水止渴引起中毒的。

所以我们要学会认识标签的方法和掌握安全储运知识,有条件的植保、农技站等相关部门组织人员给农民做培训。

2.2配制农药,专用器具,水量充足,浓度适准。

农药剂型和规格不同,有效含量则也不同,使用时必须根据有效含量,来准确称取药剂,然后再准确计算稀释至所需的使用浓度和每亩施药量。

在实地使用液体农药时,常常用药瓶上的塑料盖头作为量取药液的量器,这样很难做到准确计量,也不安全。

特别是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菊酯、甲黄隆等一些超高效农药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亩用量很少,如氯虫苯甲酰胺每亩施用有效物质在1克左右,如果用量过多,一是浪费,另外就有可能产生药害。

对这一类农药配制方法应采用二次稀释法,即准确量取或称量后,先加少量水或土配成母液或母粉,再按要求加入水或土稀释到所需的浓度,这样可使药液均匀一致,不致发生药害。

另外,利用专用的配药器皿和药械,减少药害。

配药器皿以及药械用完后,应立即冲洗干净,避免药液的残留对下次用药的影响。

2.3对症下药、适时适期,虫菌分明,均匀喷雾2.3.1针对病虫害种类、作物生育期而选择用药。

应根据不同的病虫引起的病虫害选择合适的农药,对刺吸式口器取食汁液的害虫(蚜虫、粉虱应选择触杀及内吸作用的农药。

对体表有保护物的刺吸式口器害虫(蚧类、黑刺粉虱应选择对蜡质有较强渗透作用及触杀作用农药。

对咀嚼式口器取食叶肉的害虫(小菜蛾、夜蛾的幼虫,应选择以胃毒作用为主的药剂。

病虫害的在作物不同发育阶段对同一化学农药表现的敏感程度不同。

部分农药对植物病虫害防治的作用机理不同,不同部位喷施的侧重点也不同。

例如防止棉花后期的主要害虫棉红铃虫对棉花造成烂铃损失及品质的影响。

在其2d、3d期间,产卵主要分布于棉株中下部果枝及青铃上,由外向内,第二、三和第四圆锥体位上的表铃卵量占最多,全占全部落卵量的74%以❾上,其中15-35日龄的青铃上占总落卵量的75%,多的单铃落卵达90%。

我们应在落卵量多的棉株果枝和青铃上使药,可有效控制棉铃虫破卵率[9]。

一般杀虫剂施药适期应选择在害虫三龄以前的幼虫期;钻蛀性害虫要在卵孵化高峰期施药。

2.3.2根据不同的气候选择最佳施药时期。

许多农药的防效与温度关系密切,其防治效果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增高而提高,选用此类农药,应在温度较高时施用,施药时间一般以在上午8时到11时,下午3时到7时为宜。

中午因气温过高,阳光强烈,多数作物这时的耐药力减弱,容易产生药害,且防效亦不理想。

目前,市场上的大部分杀虫剂在温度较低时反而防效较好,此类农药应在早晨或傍晚施用,如氯虫苯甲酰胺,在雾天或露水较多时施用较好。

而微生物杀虫剂对光照、温度较敏感,应选择在作物生长后期。

2.3.3根据病虫害入侵特点选择合适农药。

有些病毒是由害虫侵入引起的,我们可以在防治虫害的同时防治病害的发生,杀虫剂去杀菌剂混用或交错使用,均能达防治效果,例如玉米矮花叶病是玉米蚜虫携带引起的[10]。

对玉米螟和玉米蚜虫也可一次施药兼治。

杀虫药剂与杀菌药剂要明确,针对防治对象施药,如若虫害病害同时发生,应咨询相关人员,混配药剂原则。

避免盲目配制施药。

此外,药剂的使用浓度和施用量不能任意增高或降低。

通过间接的二次稀释兑水来满足作物对药剂浓度的要求。

兑水或兑土的倍数要按规定,如使用浓度需要有较大的变更,先要经过慎重试验,再作更动。

2.4高毒剧毒,禁止使用,选择品牌,保护天敌。

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对HCH、滴滴涕(DDT等高毒、剧毒农药禁止使用以来,我国农业已经取得良好的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