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2018解读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2018解读
成[2015]3
号
五项任务:
形成五种能力:
?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
?增强市场意识和服务能力。
???广鼓主泛励动开开为展展企立服业足务提岗前供位沿技的的术技高服术端务技研。能修培培训训。。???促提提进高高课教信程师息资教化源学建融能设通力与共。应享用能能力力。。
?积极参与学习型企业建设
?创建职工继续教育品牌能力
? 服务发展战略:
主动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积极对接融入环长株潭城市群发展,建设适应需 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专业群。
二 、省部对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更加注重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发展战略 ——文件要求
?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服务经济
转型升级 面向行业企业开展职工继续教育的意见 教职
RW-62 创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
RW-63 落实《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 RW-64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支持学生社团活动 RW-65 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
难以量化执行的归类为任务,将可以量化执行的细化为项目
二 、省部对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
(一)更加注重人才成长规律、教育规律、职教规律
一是基本体系、基本制度、基本保障形成,全面改革和深化职教体系新阶段。 二是示范学校建设基本完成,进入后示范校建设阶段。 三是规模扩张发展,进入学龄人口减少生源下降,稳定发展新阶段。 四是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的新阶段,一年几十个亿的投入。 五是全面从严治党,规范管理新阶段。 六是招生多元化,办学多元化,竞争多元化,进入全面迎接挑战新阶段。 七是进入全面提高质量新阶段。 八是进入认真落实制度和规则的新阶段。 九是进入改革创新的攻坚阶段。
优先保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 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 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相关专业的布局与发展
RW-40 加强现代服务业亟需人才培养,加快满足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人才需求
RW-46
加强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等重点文化产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升民族 地区的高等职业院校支持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基本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能力
一、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形势
? (三)高职教育形势 三个不够 :忧患意识不够;改革担当不够;对问题研究不够。 四个没有 :老习惯没有改;粗放发展没有改;从严管理氛围没
有形成;聚焦内涵建设没有实质性的动作。
三个必须 :必须改革;必须警醒;必须奋斗。
二、省部对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
中央项目减少后,教育部管理的主要特点
《行动计划》中的项目:
编号
具体项目
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和中国梦教育,在广大师生 XM-22 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遴选一批特色 校园文化品牌
资金(万/ 个)
全国 100
全省
我校
二 、省部对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
(一)更加注重人才成长规律、教育规律、职教规律
?把德育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所有学校的工作人员都有教育
二 、省部对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
(一)更加注重人才成长规律、教育规律、职教规律
1、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要求
(1)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 。把握第一课堂主阵地,开展活动育人、实 践育人、文化育人,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努 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2)加强文化基础教育 。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 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
学生的责任和义务,把全员、全程、全面育人落到实处。
?在工作绩效考核中,育人工作占有一定的比重。 ?全面实行导师制,建立导师考核机制,评选优秀导师。 ?把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落到实处,如支持引导参与
学生社团活动、组织学生实践活动,开展文化活动。
?都要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教育,尤其是实习实训环
二 、省部对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
( 一) 更加注重人才成长规律、教育规律、职教规律
《行动计划》中的任务:
编号 具体任务
RW-59 贯彻落实《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
RW-60
健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高职院校按师生比 1:200配备辅导员;心理 健康教育全覆盖
RW-61 全面推进《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测评体系(试行)》
? 教育部规划管理、省级统筹保障、院校自
主实施
? 教育部通过制定《行动计划》,明确改革
发展任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引导地方经 费用向。
? 推广国家示范骨干高职建设形成的一批成
果经验和各地创新性举措
目录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主要目标 二、主要任务与举措 (一)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8小点) (二)增强院校办学活力 (8小点) (三)加强技术技能积累 (8小点) (四)完善质量保障机制 (6小点) (五)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2小点)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强化管理督查 (三)营造良好环境 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任务 (65项任务) 项目一览表 (22个项目)
(一)更加注重人才成长规律、教育规律、职教规律
?教育规律:
立德树人、全面发展——做事先做人,做人先立德 系统培养、多样成才——人人能成才,因材施教
?认知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系统培养 工学结合、知行合一
?职业教育规律: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放办学、改革创新
?教学管理规律: ?规矩、规范、认真
号)
? 《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 (教职成司函 [2015]168
号)
一、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形势
一、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形势
?(一)经济形势 一个阶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两个短板 :扶贫、气候环境 五个发展理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六个要求 :中国制造 2025的要求,互联网 +的要求,大 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精准扶贫战略的要求,“一带 一路”战略的要求,构建更加科学合理人才结构的要求。
二 、省部对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更加注重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发展战略 ——文件要求
《行动计划》中的任务:
编号
具体任务
RW-36 优化院校布局、调整专业结构
RW-37 建立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设置与改革、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的机制
RW-38 RW-39
重点服务中国制造 2025 ,主动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需要,围绕强化工业基础、 提升产品质量、发展制造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调整专业、培养人才
( 一) 更加注重人才成长规律、教育规律、职教规律
2、系统培养、多样成才的要求
(1)在坚持中高职本科各自办学定位的基础上,形成适应发 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优势互补、衔接贯通的培养体系 ,统筹安排中高职、专本科衔接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专业 课和顶岗实习,严格执行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
(2)注重中高职、专本科在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工学比例 、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资源配置上的衔接,合 理确定各阶段课程内容的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要求, 推进课程的综合化、模块化和项目化。
一、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形势
? (二)政治形势 经济发展新常态 :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 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治国理政新常态 :依法治国、反腐、改革 从严治党新常态 :干净发展、要求更高更细更严
一、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形势
? (三)高职教育形势 九个阶段 :
图解高等职业教育创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
图解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
图解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
图解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
图解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
二 、省部对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
节。
?牢固树立因材施教的理念,个性培养、团队教学、鼓励引导自
主学习,允许课程置换,改革考试方式。
二 、省部对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更加注重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发展战略 ——文件要求
? 服务地方经济:
三个对接、三个同步、三个考核度、三个70%、 三个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 对接。三个对接、三个同步、三个考核度、三个 三个同步:专业与经济社会同步规划、与产业建设同步实施、与技术进步同步 升级。 三个考核度: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的契合度(匹配度)、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 的吻合度、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学校对社会的贡献度。 招收湖南学生占70%,在湖南就业占70%。2016年将把本地就业率作为绩效之一
? 按照《行动计划》,到2018年,我国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
校生将达到1420万人,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生达到一 定规模,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 革取得阶段成果,培养“中国制造2025”需要的不同层次人 才。
图解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
图解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 划(2015-2018年)》解读
2016年5月25日
背景:
?教育部、教育厅出台了一系列文件
? 《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 若干意见 》(教职成 [2015]6
号)
? 《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 2015-2018 年)》 (教职成 [2015]7
(3)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教育资源,拓宽选修课覆盖面。
(4)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 。三种精神:崇尚 劳动、敬业守信、创新务实;三种意识:安全意识、纪律意识、责 任意识;三种习惯:立足岗位、增强本领、服务群众、奉献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