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标本人教版第九册语文教学计划·2021(二篇)

课标本人教版第九册语文教学计划·2021(二篇)

工作总结参考范本课标本人教版第九册语文教学计划·2021(二篇)目录:课标本人教版第九册语文教学计划·202一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九册教学计划·202二课标本人教版第九册语文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基本结构本册共有课文28篇,其中精读课文14篇,略读课文14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总共36篇。

教材注意整合性和训练性的循序渐进,将课文分为8单元。

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四大部分,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中,“遨游汉字王国”单元采取了全新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与重点;课例分别由2篇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组成;口语交际·习作独立成一个栏目;回顾·拓展由“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另一个栏目组成。

本册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150个字。

要求会认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并以方格的形式排列。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1.专题组元的角度更加灵活多样2.加强整合的编写目的更加明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导语导学,整合单元内容。

(2)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整合。

(3)单元之间各学习内容的铺垫和照应。

3.课文既保留传统的优秀篇目,又增加了富有时代感的新课文。

4.强化导学功能,引导学生思考。

5.改进“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6.拓展学习资源,加强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二、教学目标(一)认字200个,会写150个,会使用字典、词典,有一定独立识字的能力。

(二)能用钢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

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并体会汉字的优美。

(三)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五)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七)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八)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

(九)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学习辩论、演讲的一些基本方法。

(十)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能修改自己的习作,书写规范、整洁。

(十一)学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学写内容梗概。

(十二)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能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并能策划简单的社会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三、本册主要的教学措施:为了让每个孩子在课堂上都能有所收获,我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以下几个问题:(一)精心钻研教材,让课堂有增量1、分设目标教学目标的设立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

在设立教学目标的时候,我决定先设一个基本目标,也就是全班学生最低应该达到的水平。

在此基础上,根据“保底不封顶”的原则,着重于能力发展方面,对中上游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

2、分类评价评价是实现课堂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课堂上,一句不恰当的话,可能让本来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失去仅存的一点点兴趣,也可能让本来优秀的同学妄自尊大,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对学困生,要在热情的鼓励中指出新的目标;对优秀学生,则在充分肯定的同时,告诉他还存在的问题。

3、完善作业改革,唤醒学生内在的学习激情减少刚性作业,增加弹性作业。

减少书面作业,增加实践作业;减少课后复习作业,增加课前准备作业;减少课本练习作业,增加课外读看作业,力求布置形式灵活、内容丰富,学生乐于接受,易于完成,玩中学,学中做,做中悟。

(二)领会《课标》精神,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本册教材在年级中的地位、作用、特点。

在备课中从整体出发,认真备好每一个练习组,落实好每一个训练项目,从而扎实地完成训练任务。

(三)开展大量阅读,并开设“阅读欣赏课”引领学生走向阅读。

除此之外,结合学校开展“点燃读书激情构建书香校园”活动,采用各种方式使学生爱上阅读:1.推荐与课文相关的书籍,教师可在上到相关课文时推荐,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与汉字有关的《语林趣话》。

可采用半截故事法等。

2.向学生推荐现今流行的或一直有的一些文质兼美的书籍。

3.开展与读书活动有关的系列活动,如学生表现好奖励学生——作业整理课教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读书统计活动;与家长共读一本书并写几句读后感;看完一本书可以奖励星星期末进行统计评选等活动。

4.加大积累量,开展“经典文化诵读”活动。

如每天早上5分钟,每天晚上一段《论语》等。

(四)开展各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五)重视学生日记、周记的指导,通过日记或周记的形式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及时沟通,解决一些问题。

(六)继续对班里的朗读情况加以重点指导,并且加强读书的速度训练,以达到一定的要求。

(七)发挥优等生的带头作用,带动全班同学使其形成良好的班风,即优良的学习氛围,重视班干部的培养,班集体的建设。

加强中下生的指导。

重视学生的德育,加强学生的礼仪教育。

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九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五年级二班共有学生21人。

大部分学生素质较好,个别学生由于各方面原因暂时存在差异。

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方面来看,仍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有少部分学生,由于知识脱节,单元知识能过关,但综合能力较差,对于概念理论知识理解过于肤浅,对知识运用也欠灵活,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比较浮躁,计算能力较差,还需进一步提高,应用题分析能力还可以,个别学生仍需继续辅导。

从学生习惯方面看,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葛兴锋、方志财同学做题马虎,丢三落四,抄错数,不用直尺等许多学习习惯有待改善;还有个别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心,并且懒惰,得过且过造成成绩不理想。

从班级常规看,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精力不集中,上课爱搞小动作,回答问题不够积极等。

根据现状,在本学期应分期分类,定出实际目标,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主,强化训练学生常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风,在愉快氛围中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分数加减法(二)、分数乘,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比、应用题,长方体和正方体、可能性、方向与位置、统计等内容,以及总复习.分数加减法(二)包括:通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及整理和复习.分数乘法包括: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倒数的认识,及整理和复习.分数除法包括: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除法应用题,整理和复习.比包括,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按比例分配。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包括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及运算定律的推广和应用,及解决稍复杂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常用的体积单位及换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可能性,根据可能性大小的知识,设计一个符合指定要求的方案。

方向和位置包括用数对表示位置,根据方向与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简单的线路图。

➢三、教学目标:1、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

2、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乘除和四则混合运算,能解决生活中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解决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4、了解鸡兔同笼问题,会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5、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会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6、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会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7、能结合具体实例,设计一个符合指定要求的方案。

8、能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

9、了解数据描述可能产生的误导。

10、了解“黄金比例”的相关内容,会运用比的知识设计图案。

11、能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溶解现象,并应用体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应用题。

难点:分数除法应用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五、教学措施1、深入教材,认真备课,定好单元计划,提前一周备课。

2、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侧重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3、抓重点、难点、各个环节的突破。

4、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抓好素质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课堂40分钟的利用,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

5、对学生要高标准严要求,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教科书掌握例题、习题之间联系,举一反三,灵活学习,真正地把知识学会。

6、精心设计作业,有层次,讲究目的性、科学性。

7、抓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耐心辅导,因材施教。

➢六、教学进度:(一)分数的加减法(二)(6课时)1、通分2课时精品资料范文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2课时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2课时4、整理和复习机动(二)长方体和正方体(12课时)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2课时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课时3、常用体积单位及换算2课时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5课时5、整理和复习机动(三)分数乘法(11课时)1、分数乘整数2课时2、分数乘分数2课时3、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3课时4、分数连乘2课时5、倒数的认识2课时整理和复习机动(四)可能性2课时(五)分数除法(10课时)1、分数除以整数2课时2、一个数除以分数2课时3、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2课时4、分数乘除混合运算2课时5、整理和复习2课时(六)比(6课时)1、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3课时2、按比例分配3课时3、整理和复习机动(七)方向与位置(6课时)1、用数对表示位置2课时2、根据方向与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2课时3、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简单的线路图2课时4、整理和复习机动(八)分数四则混合运算(8课时)1、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运算定律的推广和应用4课时2、解决稍复杂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4课时3、整理和复习机动(九)统计(5课时)1、设计调查表1课时2、复式条形统计图2课时3、复式折线统计图1课时4、数据描述可能产生的误导1课时5、整理和复习机动(十)数学与生活(2课时)(十一)总复习5课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