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节 疾病诊断-纵隔病变、胸膜病变、胸部外伤

第四节 疾病诊断-纵隔病变、胸膜病变、胸部外伤


医学影像学(第8版)
七、纵隔原发肿瘤和瘤样病变
◆ 囊性肿块
种类:以淋巴管囊肿、支气管囊肿、心包囊肿等常见 特点:定位很重要,多与起源器官关系密切,准确定位有助于推断来源 影像表现:X线诊断价值有限;CT与MRI诊断价值很大,CT上多呈水样 密度,当囊液内富含蛋白成分或囊内出血时,亦可为软组织密度,但增 强扫描无强化可资鉴别;MRI上常表现为T2WI上很亮的高信号影,同时 MRI对发现囊内出血较为敏感,增强时囊内无强化
相连(冠状位图像显示更加直观);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极富血供)
医学影像学(第8版)
七、纵隔原发肿瘤和瘤样病变
a
b
胸内甲状腺肿:X线与CT表现
a. X线平片示右上纵隔增宽,气管受压变窄左移(↑);b. CT示气管变窄,其两侧见高密度甲状腺肿大
医学影像学(第8版)
七、纵隔原发肿瘤和瘤样病变
◆ 胸腺瘤
医学影像学(第8版)
七、纵隔原发肿瘤和瘤样病变
纵隔畸胎瘤:CT表现
CT轴位及冠矢状重组图像,示右前纵隔巨大不规则混杂密度肿块,其内可见多发低密度的脂肪成分
医学影像学(第8版)
七、纵隔原发肿瘤和瘤样病变
◆ 淋巴瘤
X线:较大者可见纵隔影向两侧增宽,边缘呈波浪状 CT:常好发于前中纵隔,表现为多个肿大淋巴结,密度较均匀,可融合 呈团块;增强后呈中度的均匀性强化(很少坏死囊变) MRI:呈稍长T1、长T2均匀信号;易包绕血管;增强呈中度均匀强化 纵隔淋巴结转移瘤:纵隔内多发肿大淋巴结,以4区和7区多见,边界不 清,可融合及坏死;增强呈不均匀强化;常在肺内或其它部位发现肿块
征;气管受压刺激性干咳、气急等;膈神经受压而出现膈逆及膈麻痹;
交感神经受压出现Horner综合征;迷走神经受压出现心率慢、恶心等
恶性肿瘤:生长迅速,侵袭度高,易早期初选症状。有些肿瘤具有较特
征性症状,如1/3胸腺瘤病人可出现重症肌无力;畸胎瘤破裂可咳出毛发 及皮脂样物等;部分甲状腺肿瘤可出现甲亢症状等
医学影像学(第8版)
(二)肺挫伤与肺撕裂伤
X线
肺挫伤:不按肺段或肺叶范围分布的斑片状或片状稍致密度影 肺撕裂伤:含气囊肿或类圆形致密影
CT
外围型的含气或含气-液的囊腔
肺底脊柱旁的含气-液的囊腔 周围型小的含气囊腔或线样透亮影
胸膜粘连后发生的肺撕裂伤
医学影像学(第8版)
增强:胸膜结节呈较明显强化
MRI表现
平扫:显示胸膜结节灶优于CT,尤其在T2WI上 增强:胸膜结节常明显强化
医学影像学(第8版)
2. 胸膜转移瘤
a a
胸膜转移瘤(肺癌术后):CT表现
b
a. CT平扫,b. CT增强,右侧胸膜结节样增厚(↑),密度均匀,增强后均匀中度强化; 另见右侧胸腔积液及右侧肺门淋巴结肿大
√CT密度分辨力高,对肿块位置、大小形态,尤其是脂肪及钙化
显示非常敏感;MRI组织分辨力高,易显示病变成分及周围关系 √CT对胸部损伤的发现与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尤其是显示肺挫 裂伤、少量气胸、肋骨骨折等,后者行肋骨三维重组更易诊断
谢谢观看
医学影像学(第8版)
七、纵隔原发肿瘤和瘤样病变
a 右上纵隔气管旁支气管囊肿:MRI表现
b
a. T1WI示右上纵隔类圆形肿块影,呈低信号;b. T2WI呈明显高信号影(水样信号)
医学影像学(第8版)
八、胸膜病变
(一)化脓性胸膜炎
多数由邻近脏器感染灶直接蔓延所致 X线表现
急性期 游离积液 气-液平面 慢性期 胸膜增厚、粘连,甚至钙化
医学影像学(第8版)
九、胸部外伤
(一)气管及支气管裂伤 (二)肺挫伤与肺撕裂伤 (三)肋骨骨折
医学影像学(第8版)
(一)气管及支气管裂伤
X线:可见气胸、纵隔气肿及皮下气肿 CT:
可敏感和清晰显示少量气胸、纵隔气肿与皮下气肿等 三维重组支气管树成像:可见气管或支气管壁连续性中断、或移位 管腔变窄及及继发性改变等
医学影像学(第8版)
七、纵隔原发肿瘤和瘤样病变
◆ 神经源性肿瘤
特点:后纵隔最常见肿瘤,常为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或节细胞神经瘤 影像学:X线诊断价值有限;CT与MRI最为常用,其价值各有千秋。 形态上多呈类圆形,典型者呈“哑铃型”;边缘多清晰,多呈均匀的软 组织密度或信号影,CT易于显示椎间孔扩大等骨质改变,MRI可显示肿 块与椎管内相连的情况;增强后均呈较明显强化,但神经鞘瘤易囊性变
医学影像学(第8版)
七、纵隔原发肿瘤和瘤样病变
结节硬化型何杰金氏淋巴瘤:CT增强
增强CT,可见上中纵隔内多发肿大淋巴结并融合呈团块状,呈中度较均匀强化,包绕大血管
医学影像学(第8版)
七、纵隔原发肿瘤和瘤样病变
右肺癌伴纵隔淋巴结转移:CT增强
增强CT,可见右侧肺门区巨大肿块伴纵隔内淋巴结转移并融合,并侵犯主肺动脉(↑)
医学影像学(第8版)
七、纵隔原发肿瘤和瘤样病变
左后纵隔神经鞘瘤:CT平扫与增强
CT上可见左后纵隔椎体旁类圆形肿块影,边缘清晰;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内部坏死囊变
医学影像学(第8版)
七、纵隔原发肿瘤和瘤样病变
a 左后纵隔神经节细胞瘤:MRI表现
b
a.T1WI可见左后上纵隔巨大类圆形肿块影,呈低信号(↑);b.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影
胸腔入口区:甲状腺肿块(成人)、淋巴管瘤(儿童) 前纵隔:胸腺瘤、畸胎瘤、心包囊肿、脂肪瘤等 中纵隔:淋巴瘤、淋巴结转移瘤、支气管囊肿等 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等
医学影像学(第8版)
七、纵隔原发肿瘤和瘤样病变
◆ 临床症状与病理
良性肿瘤或瘤样病变:生长慢,很大时才有临床症状。如上腔静脉压迫
X线表现:黏附于胸内壁的结节或肿块
CT表现:
LFT: 类圆形,边缘光滑锐利,强化均匀一致
DMP:胸膜广泛结节状或不规则状增厚
医学影像学(第8版)
八、胸膜病变
(二)胸膜肿瘤
1. 原发性胸膜肿瘤 MRI表现:
LFT: 形态规则,信号均匀
DMP:不规则大片状或不规则锯齿状,T1WI 略高、T2WI 高信号影
肋骨骨折:X线表现
医学影像学(第8版)
(三)肋骨骨折
肋骨骨折:CT平扫与三维重组
在CT横轴位图像上,显示肋骨断面的轻微骨折不甚明显(白↑);在CT三维后处理重 组图像上,则可以清晰显示两根肋骨骨折的征象(红↑)
本章小结
√X线平片对早期纵隔病变易漏诊,对较大纵隔病变可提示诊断 √CT与MRI检查是纵隔病变检出和确定诊断的理想而常用的方法
CT表现
胸腔积液密度稍高 脓肿壁呈明显环状均匀强化
医学影像学(第8版)
八、胸膜病变
(一)化脓性胸膜炎
CT表现
胸腔积液密度稍高
脓肿壁呈明显环状均匀强化
化脓性胸膜炎:CT
左侧胸腔积液,内见气体影,外壁明显增厚(↑)
医学影像学(第8版)
八、胸膜病变
(二)胸膜肿瘤
1. 原发性胸膜肿瘤
以局限性纤维性肿瘤(LFT)和弥漫性胸膜间皮瘤(DMP)常见
X线:体积较大者可见纵隔外缘的单侧或双侧增宽,肿块外缘清晰
CT:可显示位于纵隔内的小病灶;呈均匀的软组织密度结节或肿块影,
10%~15%为侵袭性胸腺瘤;少数囊变及钙化;增强呈均匀或不均强化 MR:表现为不均匀的稍长T1(略低信号)、长T2信号(高信号)
侵袭性胸腺瘤:肿块较大而不规则,边缘不清,密度不均,邻近结构常
医学影像学(第8版)
七、纵隔原发肿瘤和瘤样病变
◆ 胸内甲状腺肿
X线:易漏诊,有时可见上纵隔增宽、气管受压变窄、移位等 CT:可清晰显示病灶,其密度明显高于软组织(含碘),气管受压移位 MR:表现为稍长T1(略低信号)、长T2信号(高信号)
特点:可囊变/钙化,密度/信号不均匀,气管受压移位,与颈部甲状腺
(二)肺挫伤与肺撕裂伤
a a
b
肺撕裂伤:CT表现
a. CT平扫(肺窗);b. CT平扫(纵隔窗),右肺可见多发的气-液 囊腔(↑),右侧胸腔可见少量积液和气胸(前胸壁处)
医学影像学(第8版)
(三)肋骨骨折
X线:可见肋骨骨皮质连续性中断
CT:
可敏感发现肋骨及肋软骨骨折 三维CT重组图像尤为重要 可伴肺、胸膜腔及软组织等的创伤性改变
目录
第四章
呼吸系统
作者:曾献军 胡春红 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第四节
疾病诊断
目录
七、纵隔原发肿瘤和瘤样病变
八、胸膜病变
九、胸部外伤
医学影像学(第8版)
七、纵隔原发肿瘤和瘤样病变
◆ 特点: 纵隔内原发肿瘤与瘤样病变具有依赖纵隔分区而好发的特点
◆ 各分区好发病变如下
常受累,可伴有胸膜转移;增强检查常呈不均匀强化
医学影像学(第8版)
七、纵隔原发肿瘤和瘤样病变
a 侵袭性胸腺瘤:CT平扫与增强
b
a. CT平扫示左前上纵隔不规则肿块影,密度不均;b. CT增强示不均匀强化,内见囊变坏死区(↑)
医学影像学(第8版)
七、纵隔原发肿瘤和瘤样病变
◆ 畸胎类肿瘤
X线:前纵隔中部多见,较大者可见纵隔单侧或双侧向外突出的肿块影 CT:是典型纵隔畸胎瘤最理想诊断方法,可敏感和准确显示脂肪、钙化、 牙齿及脂-液平面;增强后实性成分有强化;囊性畸胎瘤称为皮样囊肿 MR:由于肿块内成分十分复杂(2~3个胚层),故其MRI呈混杂信号 特点:典型纵隔内畸胎瘤在CT上可准确被检出脂肪成分(液态的脂肪 CT值可达-100HU以下)、钙化、牙齿及脂-液平面,有助于作出诊断
医学影像学(第8版)
1. 原发性胸膜肿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