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中寓言故事的民间文学的特性
黄晓静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 722300)
摘要:《百喻经》有很多的寓言故事,这些寓言故事反映了民间百姓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了民间故事口头流传,集体特性,体现普通平民社会生活的特点。
关键词:百喻经;民间文学;愚人文学
中图分类号:i27 文献标识码:a
《百喻经》是永明十年中(493年)中天竺法师求那毗地从修多罗藏十二部经中抄录出譬喻,将这些比喻合成一部经书。
共有一百件故事。
天竺僧伽斯那集此故事,宣扬大乘佛法教义,专为教
[1] 导人们学习佛理。
“??为新学者撰写此经。
”
全书应有故事100则,但实际只有98则。
是亡佚与否目前很难考证。
现存《百喻经》共有两种不同的分卷,一种是四卷本,如《高丽藏》三十卷所收,一种是二卷本即民国三年(1914)金陵刻经处由鲁迅先生施资刻印的。
总体上看来,《百喻经》的每则故事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喻义和故事,喻的部分主要讲从故事中得到的佛理和修行方法等。
故事部分主要是一些有情节的事例。
从叙述方式,叙述内容等多方面看,这些故事具有很强的民间文学的特点。
[2]
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文学作品。
是具有特色的文艺现象。
“民”在“五四”时期指的是与贵族,圣贤相对的“平民”、“民众”重点指的是下层平民。
民间文学的重要特性是口头流传,集体创作。
一、口头流传的特性。
古时候的民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不能写字,因此在民间流传的故事都具有短小、简单、口语化的特点。
因为口头流传,太长会记了前边忘掉后边。
《百喻经》共98则故事,最长的是第65则《五百欢喜丸喻》,这则故事长达800字左右,故事情节较为复杂一些,起因是妇人荒淫,设计谋害其夫,但久久不能如愿,恰好遇到丈夫出使邻国,妇人就造500个有毒的面团,叫欢喜丸,给丈夫做干粮,想要丈夫路上吃,好毒死他。
可是,这500个欢喜丸在路上被盗贼吃掉了,群贼都死掉了。
国王知道后赞叹他有本事,认为他很勇健,就厚加赏赐。
国中的大臣对他生出妒忌之情,唆使国王让他打狮子。
这个男子不会打狮子,只能爬上树躲避凶险,碰巧刀掉在狮子张开的大口中,狮子死掉了。
国王更加钦佩他的本领。
“时彼国人卒而敬服,咸皆赞叹。
”这则故事情节较曲折生动,主人公的命运有起有落,结局也出人意料。
这个寓言故事是百喻经中最长的了,看过一遍就能记住情节。
其余的故事都在100字左右。
除去喻的部分,故事内容更短,平均60字左右,故事叙述注重关键性情节的交代。
情节就更加的简单如第1则《愚人食盐喻》,讲一个愚蠢的人觉得菜中放盐是美味,于是就空口吃盐,以至于口干舌苦。
又如第43则《磨大石喻》“譬如有人,磨一大石,勤加功力,经历日月,作小戏牛。
”这则故事只有20字,是短小篇章。
情节复杂会记不住人物的关系,口头流传就容易带一些要讲故事的口头禅。
如“昔有愚人”“昔有一人”“昔时有人”“昔时有一女人”,这就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人??”民间文学用这种故事开头。
口头流传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一些富有特征的语言。
二、集体性,又叫群体性,是民间文学相对于作家文学而言最具有区别性的特征,是民间文学最重要的本质特征,所谓群体性,指的是民间文学群体创作,群体流传的并具有群体性的思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