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课堂实录三门中学吴辉平【教学目标】《项脊轩志》在“此情可待成追忆”单元“如泣如诉”模块,单元目标是:通过分析人、事、物的细节描写,感悟人物的个性化情感。
据此,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为:深入解读文本,体悟归有光特定景境下的“悲”情。
文言文教学,要体现文言文的文体特点,落实文言基础,更要体现语文的学科性质,落实“文以载道”的理念。
因而,《项脊轩志》教学要立足于“归有光”、“文言”、“散文”,即以文言的形式解读散文中的“神”――情感,析出归有光的个性化写作风格。
【教学设想】《项脊轩志》文言难度不大,重点文言知识通过《导学案》检查,更要在课堂教学中落实。
同时,《项脊轩志》似浅实深。
学生能关注到文中“悲”“喜”“泣”“号”等情感关键词,但对“悲”的感悟容易流于表面,难以引起共鸣。
解决办法:一是补充归有光家族兴盛时及没落时的背景资料,加以对比,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二是结合文本分析,从项脊轩的“小”读出家族的“没落”,从“没落”读出“责任”,从“责任”读出“悲痛”;三是重视诵读,尤其是在学生有了初步情感感受之后,对文中流露情感的关键语句的个性化诵读。
一节课不必面面俱到,比如“三五之夜”之景的鉴赏,以及“能以足音辨人”中“悲”情的探究,可专题展开。
本节课教学重点放在对亲情之悲、家道之悲的分析,切实打动学生内心,从而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教学过程】导入:上个星期,我们刚刚举行了一场演讲比赛,还记得演讲主题吗?(生应)读书与生命价值。
师:说到生命价值,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读书?生1: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师笑):太高大上了。
(指生2)你呢?生2:为了找到好工作。
师:怎样才能找到好工作?生2;好好读书,考上大学。
师:是的,好好读书,为了我们三年一次的高考。
500多年前,归有光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和我们一样,也还只是一个学生。
不同的是,我们参加高考,归有光要参加的是——(生应)会考。
师:在古代,首先要参加的是童试,再是乡试、会试。
最后,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通过之后叫进士,这样才有可能授予一官半职。
师:为了这个目标,归有光在项脊轩用心苦读。
项脊轩,这地方怎么样?(生应)又小,又破,又暗。
师:何以见得“小”?(生读)“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师:“方丈”,古今异义,一丈见方。
因为小,下雨容易把书打湿,所以要移开书桌。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项脊轩确实小。
那么,“破”呢,何以见得?(生读)“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师:这三句中,你认为哪个字最能说明“破”?生3:注。
师:是的,一个“注”字,简洁点出项脊轩百年之后的破。
说到小,文章还有一段。
(投影: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我读一遍,请大家思考,你从哪些细节里读出了“小”?生4: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师:你讲了3点,请你选一点具体分析一下。
生4:客逾庖而宴,客人要通过厨房才能吃饭。
师:这怎么就能说明“小”呢?生4:君子远庖厨,可是没有专门通道,要从厨房经过。
师:还有什么地方能看出“小”吗?生5:鸡栖于厅。
通常养鸡都是在院子里,但是分家后“内外多置小门墙”,院子里都围成了小房子。
另外,厅是用来招待客人的,但是现在鸡都在大厅里。
师:是的,分家后房间不够,大房间分成几个小房间,这还好理解。
连院子都你一间我一间,空间实在太小了。
这段话,你就只读到“小”吗?(师引导)注意,归有光把这部分内容放到“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段落,你能读出“悲”吗?生6:假设这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家庭,即使各自为家了,那也不会把墙砌起来。
但是现在他们都把墙砌起来,这说明他们家不够团结。
师:很有道理。
那你能不能再结合“庭中始为篱,已为墙”这句话来说明一下?生6:庭中始为篱,就是说院子里最初只是树起篱笆。
已为墙,然后又把它砌成了墙。
师:说到关键了。
由“篱”到“墙”的变化,说明了什么?生6:篱笆很矮,不影响人和人之间的交流。
但是,把墙高高地砌起来,人和人之间、家和家之间根本没办法交流。
这说明了彼此戒备越来越深。
师:非常好,你的思考很深入。
我们补充一下归有光原来家族的情况。
在归有光家族居住的昆山,有这么一句话:“县官印不如归家信”,县官的官印,还不如归家家族的诚信威信。
可见归氏家族原来的兴旺繁盛。
(投影:吾家自高、曾以来,累世未尝分异。
《归氏世谱后》)意思是说,从祖先开始从来没有分过家。
可是到了我这一代呢?分家了。
树大分叉人大分家,这并不是最重要的。
痛的是,即使大家同在一个屋檐下,彼此都不怎么交流。
所以这一层要表达的是,家族没落后归有光内心浓重的(投影:家道之悲)。
师:如果你是归有光,面对家族这样的变化,心里有什么感受?生7:一定要重振家族。
师:什么心情,能不能用词语概括?生7:伤感,无奈。
师:很好,请你带着这种感情,把“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这句读一下。
(生读)师:请你再把“凡再变矣”四个字翻译一下。
生7:凡,总共。
再,两次。
师:归有光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如这专题“如泣如诉”,他是一边流泪一边写的。
所以,要静下心来,把自己当成归有光,读出这种无奈、伤感。
师:要想改变家族现状,归有光必须苦读考取功名,那么归有光有没有苦读?归有光自己是怎么描述读书的?生8:扃牖而居。
师:扃牖而居,是什么意思?生8:关上窗户。
师:整天都关着窗子读书。
这一关,关了多少年?生8:3年。
师:你怎么知道?生8: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束发是男子15岁,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18岁。
师:整整3年,1000多个日日夜夜,天天在一个小房间里,没有动力,是坚持不下去的。
振兴家族的责任感、使命感,就是他无穷无尽的力量源泉。
师:和归有光一样,对家族忧心忡忡的还有——生:祖母。
师:请结合文中祖母的三句话,感受一下祖母对归有光的期待。
第一句是:“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你觉得祖母的话里包含哪些感情?生9:心疼。
看到孙儿这么用功苦读,心里疼惜。
师:除了心疼还有没有别的?(生默然)师:如果你是祖母,看到归有光如此用功……生9:欣慰。
师:请看第二句:“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包含什么感情?生10:希望归有光快点考取功名,重振家族。
师:只是希望吗?生10:还有对归有光一定能考取的确信。
师:是的,不只是希望,更是厚望;不只是心疼,更是欣慰。
再看第三句:“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持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你能读出祖母对归有光学有所成的信心吗?生11:能。
师:你从什么地方读出来的?生11:他日汝当用之。
师:哪个字?生11:当。
师:请你具体说明一下。
生11:当,是应当。
如果换成“可用之”,这种对孙儿信任的感觉就没有了。
师:非常好,已经学会了替换法,分析也很到位。
师:祖母的三句话,句句渗透着对归有光殷殷的期待。
归有光肩负家族的重任,15岁开始用功苦读,然而,整整3年却毫无所成。
家族那么没落,祖母那么期待,归有光是这么用功,却偏偏事与愿违,你感受到归有光的悲吗?所以,“瞻顾遗迹”,再看到祖母当初拿过来的象笏,再想起祖母当初开心的眼神,什么感受?(投影:长号而不自禁)(投影:归有光生平8岁母亲亡故15岁束发读书轩中20岁考中秀才23岁与魏氏结婚28岁妻魏氏亡故32岁续《项脊轩志》35岁考中举人43岁长子亡44岁续妻亡60岁考中进士65岁病死任上)师:归有光写这篇文章的时候18岁,两年之后,终于通过童试开始漫漫的乡试之途,这一等一直等到15年后的35岁,才通过乡试准备参加会试。
会试3年一次,每次都考,连考8次,次次不成功,一直考到60岁,终于考到进士。
(生嘘唏)师:回忆母亲的时候,归有光哭了。
(投影:余泣,妪亦泣)想起祖母时,归有光也哭了。
为什么回忆母亲只是“泣”,想到祖母却是“号”?(生默然)师:表示哭的词语有哪些?生13:哭、泣、啼,号。
师:这几个词是有区别的:哭,有泪有声;泣,有泪无声;号,有泪有言,哪一个程度更重、感情更深?生13:号。
师:想起母亲,为什么只是泣?生13:课前资料告诉我们,母亲死的时候,归有光才8岁,虽然母子连心,但能记起母亲的事情太少,归有光对母亲的感情不如祖母深。
师:感情深浅是一方面,还有没有别的原因?生14: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当归有光想到自己虽然用功苦读,却辜负了祖母对自己的期待,内心有愧疚。
再加上看到眼前的象笏,让归有光不由得想起祖母的期待。
我仿佛看到归有光一边伏在桌上,一边哭着写下这些文字……(生感动,哽咽)师:是啊,振兴家族,这份使命,沉甸甸,对于一个18岁的少年,担子太重太重。
师:在亲情这块,归有光一共写了3个人:母亲、祖母还有妻子。
人生三大苦:幼年丧亲、中年丧妻、晚年丧子。
归有光8岁死了母亲,28岁死了妻子,45岁死了大儿子。
归有光一生坎坷。
想起母亲“泣”,想起祖母“号”,但大家有没有发现,想起妻子的时候,却一个哭字的词语也没有,为什么呢?(生默然)师:后面两段是归有光32岁时补写的,为什么要补写呢?有两种可能,一是前面还不够详细我要补充,补写的内容跟前面一样吗?(生应)不一样。
师:二是,中间发生了很多事情,还有想要说的话。
那么发生了哪些事情?生15:妻子嫁过来,然后6年后死了。
师:还有吗?生16: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
师:“无聊”是什么意思?生16:无聊,古今异义,没有依靠。
师:你能感受到归有光的无依无靠吗?生16:能。
32岁的男人,上有老下有小。
但是母亲、祖母、妻子都不在了,而自己也卧病在床,而且是久卧病,身边一点依靠也没有。
师:当一个32岁的男人无依无靠,最后靠什么活下去?生16:信念。
师:是的,信念,继续考,一定要成功。
生17:靠的是回忆,回忆曾经的美好。
师:和谁的曾经美好?生17:妻子。
师:何以见得他们曾经美好?生17: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师:你能感觉到这里面的温馨吗?(生默然)生17:我觉得归有光的妻子问的学的都是与读书、修身养性有关的,所以与其说是个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不如说是一个相濡以沫、志同道合的红颜知己。
所以归有光才会在自己久卧病无聊的时侯想起和妻子曾经的美好,才会重新修葺项脊轩。
师:是的,回忆越是美好,现实越是悲惨。
归有光对妻子有思念,更有……能不能再挖深一点?生18:愧疚。
师:请你展开说明。
生18:妻子嫁过来的时候,归有光家族已经没落,家庭贫困,夫妻之间聚少离多。
归有光也没有完成功名,不能给妻子更好的依靠,但妻子没有任何抱怨,归有光感到很愧疚。
这种愧疚,尤其是在归有光自己无依无靠的情况下越发沉重。
师:是的,这么一个温婉贤淑、志同道合的妻子,对久病无聊的归有光来说多么重要。
可是,妻子也不在了。
这段文字里,归有光不言悲而悲自在。
不同的是,由于阅历的丰富,思想的成熟,32岁的归有光不再像18岁的归有光,痛哭流涕,而是平稳深沉:后5年、其后6年、其后2年,略略而过,文字里你看不到他在哭,但他的悲、他的泣、他的号,都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