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及个人认识

中医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及个人认识

中医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及个人认识宁应锋摘要:这篇论文主要写了中医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以及我个人的一些认识。

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进展可以看出,中医治疗痤疮方法灵活,并且疗效很好。

以及中西医治疗痤疮的比较,中医治标更治本。

关键词:痤疮耳穴割治法经方加减治标更治本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韩流的影响,现代的中国人对皮肤的要求是越来越高,而痤疮的高发却严重的影响许多人的细嫩皮肤,困扰着无数的爱美人士。

首先。

什么是痤疮呢?【1】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的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多发于面、背、胸等含皮脂腺较多的部位。

主要以粉刺、丘疹、脓包、结节、囊肿及瘢痕多种皮损为特征。

那么有痤疮该怎么办?中医其实很早就开始关注痤疮,让我们看看中医关于痤疮的认识的进展。

【2】《黄帝内经》认为痤疮的起因有以下3种。

1、调摄不当——内外合邪郁于肌肤《素问·生气通天论第三》中说“汗出见湿,乃生痤疿。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黄帝内经素问直解》中对本句的注释为:“若夏月汗出,而见水湿之气,则皮肤湿热,生疖如痤,生疹如痱,⋯⋯若劳碌汗出当风,寒薄于皮肤而上行,则为粉刺。

”2、肺合皮毛一邪气郁久化热内传于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第五》说:“肺生皮毛,⋯⋯肺主鼻”《素问·金匮真言论》又说:“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3、阳明主面一腑气不通则邪热内郁加重病情灵枢·本藏第四十七》中说:“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肺应皮”《素问·至真要大论第七十四》中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心,一指火热,二指心主血脉的功能,三指心主神。

4、心藏神主血脉一血脉不通则病久难愈的功能。

接下来我们看看96年耳穴割治法治疗座疮1 02 例。

笔者通过4 年的临床实践, 用耳穴割治法治疗各型痊疮,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1 临床资料1 . 1 一般资料: 本组102 例病人, 男27 例, 女75例; 年龄最大者28 岁, 最小者17 岁; 痊疮多发于面部, 只有1 例除发生在面部外, 还发生在胸、背部; 病程最长者8 年, 最短者3 个月1 .2 辨证分型1 .2 . 1 肺胃郁热型(6 4 例) : 颜面部散在毛囊性丘疹, 间或有黑头粉刺, 皮疹以鼻及口周较多, 伴有口鼻干燥、口臭、便秘, 舌红、苔薄白或黄, 脉沉滑有力。

1 .2 . 2 血热型(2 8 例) : 颜面两颊有散在红色丘疹如米粒大小, 以口鼻周围及两眉间皮疹较多, 面部常有毛细血管扩张, 自觉灼热。

妇女在月经前后皮疹增多, 大便干燥, 舌尖红、苔薄, 脉细滑数。

1 .2 .3 毒热型(8 例) : 面部有散在米粒大丘疹, 丘疹顶端常常有小脓疤, 或周围有轻度潮红, 自觉疼痛。

脓疤此起彼落, 反复不断, 消退后皮肤表面可遗留凹陷性小疲痕, 形如橘皮。

大便秘结, 小便黄赤, 舌红、苔黄, 脉弦滑或数。

1 .2 .4 湿毒血疲型(2 例) : 面部、背部除米粒大丘疹外, 常发生黄豆大或樱桃大之结节或囊肿, 皮肤表面高低不平, 重者感染或有脓疤, 局部红肿疼痛,舌质暗、苔黄或白, 脉缓或沉涩。

2 治疗方法【4】2 . 1 穴位: 取耳穴神门、内分泌、降压沟、面颊。

2 . 2 操作方法: 将神门、内分泌、降压沟穴位部皮肤常规用75 % 酒精消毒后, 用新洁尔灭浸泡过的手术刀片将所选穴处皮肤迅速划破, 放出少量血液。

面颊穴则用三棱针速刺, 放出少量血液(出血量不宜过少, 若出血量太少, 用酒精棉球揉擦, 促其出血) , 每穴出血量以浸湿4 个消毒棉球为度, 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止血。

治疗时一般分为两组: 神门、降压沟为一组, 内分泌、面颊为一组。

两组轮流, 每次选取一组, 3 天割治1 次, 4 次为l 疗程。

3 疗程后观察疗效。

3 疗效分析3. 1 疗效标准临床治愈: 痊疮消失, 且无新痊疮发生; 有效: 座疮大部分消失, 或消退后又有少数疮发生; 无效: 面部痊疮未见明显好转, 或不能坚持治疗者。

3 . 2 治疗结果: 临床治愈30 例, 有效5 例, 无效17例, 总有效率为83. 3 %3 . 3 疗效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肺胃郁热型、血热型, 用本法治疗, 临床疗效较好; 毒热型疗效欠佳; 湿毒血癖型临床疗效较差。

因后两型临床较为少见, 尤其湿毒血癣型, 临床极为少见, 故治疗病例较少, 其临床治疗情况还有待进一步探讨、研究。

笔者查阅近10年来有关运用中医古方及其加减方治疗痤疮的经验报道共137篇,对其进行统计与分析,以了中医古方在痤疮辨治中的临床研究概况【5】。

1 辨证分型1.1 从热论治1.2 从郁论治1.3 从虚论治2 经方论治137篇中报道2次以上经方20个。

以清热类方剂最多,达11个。

清脏腑热方中有清心火(栀子豉汤2次,导赤散2次)、泻肺热(枇杷清肺饮25次,温清饮3次,泻白散2次)、清胃火(玉女煎2次,泻心汤2次)、清肝火(龙胆泻肝汤6次);清热解毒方有五味消毒饮15次,仙方活命饮13次,普济消毒饮2次。

理血类方剂2个,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4次)与养血活血(桃红四物汤4次)。

补益类2个,均为滋补肝肾类(六味地黄丸7次,二至丸3次)。

祛湿类2个,清热祛湿(茵陈蒿汤3次)与燥湿祛风(当归拈痛汤3次)。

和解类3个,均为调和肝脾类(逍遥散5次,丹栀逍遥散4次,柴胡疏肝散2次)。

余行医四十五年中感觉本病在中医临床中是最常见的皮肤病【6】,且还与便秘、妇女月经不调有一定的关系;男子则以饮酒,嗜食膏粱厚味,羊肉、狗肉、海鲜、辛辣的习惯分不开。

在治疗上常以中医为主,辅以西医西药收到明显的效果。

中医:常用《医宗金鉴·外科的心法要诀》中的枇杷清肺饮为主与现代方──清肺消痤汤合方加减治之。

组方:黄芩、黄连、炙杷叶、桑白皮、黄柏、银花、白花蛇舌草、紫花地丁、赤芍、生地、丹皮、白芷、甘草等水煎。

早晚饭后分服。

加减:1.皮损严重加徐长卿、千里光;2.感染重,脓丘疹多者加蒲公英,杠板归(又名蛇倒退),连翘;3.油脂多者,背部皮损多者加生栀、苦参;4.有结节或囊肿性皮损者可加红花,丹参、夏枯草、猫爪草、白芥子、浙贝母;5.便秘者加芦荟、枳壳、莱菔子;6.妇女月经不调者加月季花、徐长卿。

西医:1.口服Vc 片,葡萄糖酸锌口服液;2.外用VB6 软膏搽患处。

用法:中药五天为一疗程,日一付。

大多患者一至两疗程用药后有明显好转或治愈。

服药期间: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忌虾、蟹;忌饮酒;忌吃火锅及煎、炸、烧烤食物。

要求生活要有规律,不熬夜,饮食宜清淡,多吃水果如苹果,草莓,弥猴桃,香蕉等。

保持大便通畅,用药期间不宜用洗面奶及化妆品等。

中医辨证治疗痤疮60 例临床分析【7】方法:选择2011 年2 月至2012 年10 月我院诊治的痤疮患者60 例,分为肺经风热、脾胃湿热、肝肾阴虚、血瘀痰凝等进行论治。

结果:痊愈38 例( 63..33%) ,显效13 例( 21.67%) ,好转7 例( 11. 67%) ,总有效率为96.67 %。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痤疮临床效果满意。

中医辨证治疗痤疮60 例临床分析【8】。

方法:选择2011 年2 月至2012 年10 月我院诊治的痤疮患者60 例,分为肺经风热、脾胃湿热、肝肾阴虚、血瘀痰凝等进行论治。

结果:痊愈38 例( 63..33%) ,显效13 例( 21.67%) ,好转7 例( 11. 67%) ,总有效率为96.67 %。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痤疮临床效果满意。

1临床资料选择2011 年2 月至2012 年10 月我院诊治的痤疮患者60例,其中男39 例,女21 例;年龄14~32 岁,平均(22.9±4.10)岁;病程3 月~3 年,平均(1.7±0.5)年。

所有患者的诊断标准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 治疗方法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肺经风热(21 例):枇杷叶12g,桑白皮12g,地骨皮15g,桔梗6g,连翘9g,知母9g,黄芩9g,赤芍9g,野菊花12g,栀子9g,生地12g,生甘草9g 等;脾胃湿热(13例):黄连9g,黄芩9g,白术9g,厚朴9g,白花蛇舌草12g,茵陈15g,白扁豆12g,砂仁9g,茯苓12g,生薏米15g,山药12g,枳实12g,生山楂15g,生甘草9g 等;肝气郁结(11 例):柴胡9g,香附9g,桃仁9g,茜草9g,夏枯草12g,丹皮9g,丹参15g,白芍9g,白术9g,甘草9g 等;肝肾阴虚(9 例):熟地黄20 g,山药15 g,泽泻9g,茯苓12g,牡丹皮12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甘草10 等;血瘀痰凝(5 例):陈皮9g,半夏9g,贝母12g,海藻12g,白花蛇舌草12g,桃仁12g,红花12g,益母草15g,炙甘草12g 等。

上述方剂皆用水煎服,每日1 剂,早晚2 次服用,每3 周1 疗程。

3 疗效标准痊愈:皮损消退90%以上,无新皮损出现;显效:皮损消退60%~<90%,基本不出新疹;好转:皮损消退30%~<60%,无新疹或仅有少许新疹发生;无效:皮损消退不足30%。

疗效=(治疗前皮损数-治疗后皮损数)/治疗前皮损数×100%。

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2]。

4 结果经2 个疗程治疗,结果痊愈38 例( 63.33%) ,显效13 例(21.67%) ,好转7 例( 11. 67%) ,总有效率为96.67 %。

对于一个资深的痤疮的患者来说,我对痤疮的认识也算是“刻骨铭心”的。

痤疮给我留下了不可明灭的痕迹,也是长时间困扰我的一个问题。

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的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多发于面、背、胸等含皮脂腺较多的部位。

主要以粉刺、丘疹、脓包、结节、囊肿及瘢痕多种皮损为特征。

由以上的可靠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中医对痤疮的认识是很深刻和久远的,并且治疗的效果总体来说还是很好的。

在黄帝内经时代就已经对痤疮的成因有了很好的认识,以后逐渐的发展,认识进一步的深化,证型越来越细,治疗的经方越来越多,疗效可靠,手段也越来越多,其中耳穴割治法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近些年来,有关运用中医古方治疗痤疮的报道不少,无论从古代文献的记载,还是从现代医家的辨证施治,充分显示了中医治疗本病的优势和良好前景。

从辨证分型上分析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风热、肺热和血热,提出了从肝、心、肾、脾论治及湿热、血瘀、气滞、痰凝、热毒、阴虚、冲任失调等的新观点。

这些新观点不仅补充和完善了中医对痤疮病因病机的认识,也充实了中医对痤疮的辨证分型,对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古方用以辨证论治痤疮疗效比较肯定。

在当代,西医治疗痤疮也很常见,但我认为西医并没有解决痤疮发生的本质原因,而只是想通过一些的药物比如激素,和一些小手术比如激光等来掩盖表皮的痘痘,因此西医治疗痤疮仅仅停留在治标的层面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