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徽州古桥的调研报告

关于徽州古桥的调研报告

关于徽州古桥的调研报告发布时间:2010-12-08 浏览次数:一. 项目背景,保护思路在古徽州的秀美山川、锦绣田野上,古徽州先民聚族而居,精心营构了数千个如诗如画的古村落,随着这些古村落的兴盛繁荣,这些古村镇出现了一条条充满徽风徽韵、代表着这些古村落历史辉煌的徽州古桥。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古徽州地域保存的大小古石桥仍有120多座,其中有80余座被省、市、县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其数量之多、艺术之精,在全国实属少有。

这些古桥随产生的年代有所不同,但其行程和主体结构大体相同,大都是历代徽商浪迹天涯、艰苦创业、挣钱回乡后所建,结构上都由桥墩、石拱、分水垛和桥栏组成,材料几乎都是清一色的耐腐茶园石,也有少数红砂岩。

其中许多徽州古桥堪称徽派建筑的杰作,同时又是徽州文化的重要展示平台。

这次调研项目我们就选择了这么多桥中的三座具有代表性的作了调研分析。

齐云山脚下的登封桥和歙县练江上的万年桥,还有屯溪的老大桥。

由于我国古代大部分的建筑为木构形式,加上石质建筑存在年限和保护比木构建筑相对容易一些。

这些反映到徽州地区,目前大家的目光往往注重到徽州古建筑,对徽派建筑的研究`保护和利用的很多。

而对同样构成徽州文化的徽州古桥,我们研究的文章则相对较少。

对于宣传,保护徽州古桥的工作更是少之又少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对徽州古桥进行了调查,研究。

其中对上面提到的三座进行了实地测量。

希望借此总结一些徽州古桥的共同点,它们存在的意义,并宣传保护徽州古桥的重要性。

二. 项目的内容:1. 古桥调查(1). A.通往齐云山的横溪两岸的登封桥。

是座8 孔9 墩岩脚古桥,原名“桥东桥”,系明朝万历时徽州知府古之贤率先兴建,是古代通往齐云山的惟一通道。

齐云山自明朝嘉靖皇帝敕建宫殿并赐山额以后,四面八方的朝拜者和香客,纷至沓来,络绎不绝,其中既有来自京城的朝廷命官,也有平民百姓,古人记载“冠盖相望”、“毂击肩摩”。

登封桥建成后,由于来此朝拜的人太多,加之山洪的频繁暴发,不久,古桥就不堪重负,出现了损坏。

于是,仅在万历年间,就曾有休宁两任知县相继修复。

清朝康熙年间,在大水冲决后,又曾重建过一次。

今天的登封桥,是清乾隆时期修建的。

乾隆五十三年即公元1788 年,登封桥再次遭到洪水的冲击而倾圮了,黟县富绅胡学梓单独捐资重建。

为了使登封桥更加坚固,避免重蹈被洪水冲垮的厄运,胡学梓延请能工巧匠,采购上等石材,父子相继,终于建成,并在桥南、桥北各建石坊一座,上书“登封桥”三字。

随后,徽州知府为保护古桥免受破坏,还专门颁发了一道禁令,该禁令被勒石镌刻于石碑,至今依然耸立在登封桥的北侧。

碑文全文如下:严禁推车晒打,毋许煨暴污秽;栏石不许磨刀,桥角禁止戳鱼。

倘敢故违有犯,定行拿究不饶。

B. 歙县的万年桥,位于扬之、布射、富资三水汇合处,在从前的日子,它是通往太平,抵达省府安庆的交通要道,如今仍是往来于歙县北乡的必由之路。

桥东端原来有一块石碑坊,上面就刻着“北钥云龙”、“道岸津梁”的题额,可惜毁于清乾隆年间。

当年取名万年桥,大概就是希望这座桥万年巩固的意思。

桥建成于明万历元年(1573),桥长150米,高10米,建有9孔。

桥落成时,明代兵部左侍郎、歙县人汪道昆,曾赋诗一首:“使君遗泽五溪东,驱石桥成利涉功,地踞金汤三辅郡,天回砥柱万年同。

参差石势疑乌鹊,缥缈江流见白虹。

亭上至今留醉处,莲花面面似山公。

”大桥全部采用大青石建成,石质优良,工艺考究,至今保存完好。

C.在横江和率水汇合的屯溪,古老的屯溪大桥,固若金汤,桥下河水汤汤,这也是徽州有名的一景。

屯溪大桥,又叫老大桥、镇海桥,始建于明嘉靖年间,距今已有470多年的历史了。

大桥为六墩七孔石拱桥,长133米,宽6米,高10米,桥孔跨度13米~15米不等,大桥旧时为进出屯溪的门户,现为通往机场、西郊和江西婺源的重要通道。

屯溪大桥边有一面石壁,上面镌刻着节选的朱彝尊的《屯溪桥记》,这篇文章记述了古桥的由来。

在水边的台基上,立有一块碑,上面镌刻着1934年郁达夫来屯溪时所写的一首诗:“新安江水碧悠悠,两岸人家散若舟。

几夜屯溪桥下梦,断肠春色似扬州。

”(2).三座桥的桥墩都为梭型,以减小桥梁对水的阻力,增强桥的稳固性。

但梭型的大小也有所不同,靠近桥头的较小,中间的较大,这也与水流大小有关。

三座桥上都有散水口,而且都设在栏杆下部,不似现在的桥梁设在桥面上,一般每个2~3米就设一个大的落水口。

三座桥的栏杆都不高,但万年桥的最矮,只有 780 高.以现代的设计规范来说,这样是违背规定的,但在古代人的平均身高较低的情况下是可以的。

(3).摄影记录(4).图纸分析2.价值评估:(1).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三座桥都有各自的特色,都是徽州古桥的代表。

(2)他们不仅仅承担着交通,他更多的承载着徽州的文化,和徽州的风俗与人情。

如登封桥作为上山的必经之路,现在也具有这样的作用,从休宁上山,有两条路,一天是经索道上山,另一条就是经登封桥徒步上山,。

旅人若想真正品味到齐云山的妙处,当从老路上山。

在从前,登封桥除了作为上山之用外也用来联系之外,同时也联系河两岸的村庄,形成当时的交通要道,促进了两岸的经济,文化的交流。

屯溪老大桥同样也有这样的作用,作为黎阳老街和屯溪老街的联系通道,但现在,老大桥的交通作用逐渐减小,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古桥供大家欣赏,现在桥头上安置了几个石墩,避免大型车辆上下,但从现在情况看,来往于桥两岸的人群还是很多,除了大型车辆以外,很多车还是从老大桥通过,所以现在的老大桥的交通还是相当的拥挤。

万年桥的作用和其它两座桥类似,但万年桥已经过一些加固和维修,但通过实地调查来看,万年桥的维护并不理想,可能与现在不太容易找到相同的石材,另一方面现在可能很难模仿当时的技术,还有另一可能是对桥梁的保护力度还不够大。

2. 保护的程度:歙县万年桥在新的练江大桥建成之前是连接歙县城南北交通要道。

从目前现状看,桥墩底部海漫石因长年累月的受江水侵蚀,有的已被江水冲走,使桥墩受到严重的威胁。

现在的桥墩基石是现浇混凝土。

此外梭型桥墩上方也存在一些人为的混凝土架构物。

不光增加了古桥负重,还影响古桥的美感。

桥面上的栏板部分已经撞毁,所兴的是当地政府已经加固修复。

齐云山登封桥是作为旅游景区的水上通道。

桥面上的栏板由于年限的原因部分栏板已出现松动,极其不安全。

桥身两侧长满杂草和杂树,其根部随券石缝隙深深扎入桥体内部,时间一长,一遇大风吹动树枝,树根便在桥身与拱券间剧烈摇动,使券石松动。

史料中记载的原桥中的亭庙现在已经不存在,两端的石坊现在只存在南面的一座。

并且由于年久失修,石坊的大块石头已出现大大的裂缝,有的已经断裂,部分构件已经人为的破坏。

相比而言,屯溪老大桥现状在三座桥当中是比较好的,这也许与政府对古桥的重视程度有关。

3. 古桥的材质分析:三座古桥原材料都为清一色花岗岩石料,质地都是很好的。

经过几百年的风吹日晒保存的还是基本完好的。

登封桥的石材较大,老大桥石材尺寸与万年桥类似。

这些石材大的有两三吨,小的也有一吨多。

在徽州古代由于受地形影响,陆路交通不方便情况下,只能水上交通。

加上要便于就地取材。

因此沿河选择石质比较好的地方就成了很好的天然石料供应场。

如现在已经作为景点的“花山谜窟”,在古代可能就是这些古桥的石料供应地。

三. 成果和经验总结:简单地说,桥便是架空的道路。

建桥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跨水或者越谷的交通,以便运输工具或行人在桥上畅通无阻。

若从最早或者最主要的功用来说,桥应该是专指跨水行空的道路。

故《说文解字》段玉裁的注释为:“梁之字,用木跨水,今之桥也。

”说明桥的最初含义是指架木于水面上的通道,以后方有引申为架于悬崖峭壁上的“栈道”和架于楼阁宫殿间的“飞阁”等天桥形式。

现代,桥又在城市交通中发挥重要作用,平地起桥(立交桥),贯通东西南北,不仅有助于缓解交通堵塞,还成为现代化城市的亮丽风景。

中国古今桥梁的科学技术,不少都曾走在世界桥梁建筑的前列,许多桥梁样式仍继续对世界近代桥梁建筑产生影响。

同时,它又是活的文物瑰宝,记载着许多珍贵的资料。

有河流的地方,就有桥的影子。

在我们在徽州的几次寻访中,大大小小的古桥,让人印象深刻,它们或沉稳,或精巧,或朴拙。

人们说,“川河似练水如天,千年徽州皆古桥”,徽州境内天然多水,河流纵横,河面上也就有了大大小小的桥梁。

在这些桥当中,有拱桥、平桥、月桥、廊桥之分,等等。

对于外出谋生经营的商旅来说,险峻的地势,湍急的水流,是一大障碍,而桥,当然成了帮助人们克服障碍、渡人于难的“神杖”。

当年,一个个徽商就是从这些古桥上走过,他们别妻离子,斜背着雨伞,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向了深山外的大千世界。

烟雨迷蒙中,新安江上驶过一只只乌篷船,两岸不断地在变换着风景,湿漉漉的青石板路和石桥,后退得越来越远。

而在经过了多年的商场摸爬滚打后,他们致富发达了,携带着巨额财富,回归到故里。

回来后,他们总是要购田置业,建屋修桥。

桥,在他们的心目中太重要了:桥,就是登云梯,就是飞腾所需的翅膀;桥,连接着梦想、财富,连接着大千世界。

经过历练的他们比一般人更加意识到“通途”的重要性,也因此捐资修路搭桥之举,总会前仆后继。

这样的行为,有感激回报的成分,有行善积德的意义,还有方便乡邻和后人的考虑。

当然,徽州的桥,远远不止是跟徽商这一层关系,它还有着地理、民俗、文化等多重的蕴藉。

可以想象的是,当年徽州桥影柔波,竹木环合,一派桃花源景色,江南水乡的气韵,恣意泅散。

由于桥对河两岸居民来说,是最方便的集合处,自古以来,设在桥头或桥上的“桥市”,就容易形成了,他们互通有无,交易活跃。

《清明上河图》中就十分生动地描述了汴京东南郊一处热闹的桥市景象。

而我们在北岸廊桥看到,桥内也摆设了不少摊点,已成为一条商业走廊。

对改善徽州古桥现状的思考和建议1.领导重视,成功关键。

加强对本地区传统文化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加大对古桥等文化遗存的保护力度,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积极挖掘地方民俗文化的内涵,实行政府主导,多元投入。

由于大部分徽州桥梁都在农村,因此有必要对生活在其中的主体----农民,进行一般的宣传保护的要求。

如在桥头立一些警示碑等等方式。

2. 保护第一,合理利用。

要协调好旅游业与文物保护的关系。

调研中两座古桥都处在旅游文化胜地。

歙县万年桥地处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歙县的三江交汇处。

风景和文化都堪称一绝。

而齐云山登封桥是连接道教名山齐云山水路的唯一入口,是依拖齐云山旅游的绝好路经之处。

我们说文物古建筑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但文物的价值和作用绝不仅限于旅游方面,它是我国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开发利用文物时,在处理文物与旅游的关系时,一定要着眼于整个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在制定旅游业发展决策时,要充分听取文物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意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