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刑事法律制度(用)
故意
直接故意 间接故意
犯 罪过— 罪 主 — — 目的 观 方 过失 面 动机
疏忽大意 的过失 过于自信 的过失
犯罪的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 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 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 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
•直接故意(希望) •间接故意(放任)
犯罪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
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
犯罪,指危害统治阶级利益 和统治秩序,依法应受刑罚处罚 的行为。
犯罪的基本特征:
•具有社会危害性
•具有刑事违法性 •具有刑罚当罚性
(二)犯罪构成
犯罪构成是指我国刑法规定的、 决定某种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的一切 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总和。
任何一类犯罪都必须具备的要件。 包括: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 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
是累犯。
累犯分为一般累犯和特别累犯两种。
累犯的种类:
一般累犯 是 故前 意后 犯罪 罪都
期 的罚 徒所 执后 年 以受 行罪 内 上刑 完发 毕生 的罚 或在 刑都 赦前 罚是 免罪 有 后刑 5 特别累犯 害 时或罪 国前 间赦刑后 家后 内免罚罪 安罪 后执发 全都 的行生 罪是 任完在 何毕前 危
刑
法
一、刑法的概念
掌握政权的阶级即统治阶级, 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 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 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和应负刑事责任, 并给犯罪人以何种刑罚处罚的法律。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
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朱某(20岁)一天路过集贸市场,看见小摊 上卖一种玩具手枪,该枪能击发仿制的玻璃球, 并能发出一定的响声,朱某觉得好玩就买了一把。 朱某为了验证一下该枪是否具有以假乱真的效果, 便在下夜班的途中,从黑暗处突然窜出,双手握 枪,对准正在回家的同事李某的头部说:“别动” 李某猝不及防,猛的尖叫起来。朱某哈哈大笑, 正要上前解释,却不小心扣动扳机,击发出的玻 璃球正打中李某左眼。朱某立即把李某送进医院 抢救,但因其眼球被打破,致使李某左眼失明。
3、自首和立功
犯罪分子在犯罪后自动投案,
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是自首。
自 首 的 条 件
犯罪后必须是自动投案
必须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下列情节可构成自首的有
( ABCD )
A.在投案途中被司法人员抓获
B.电话投案后未逃逸
C.在羁押期间交代司法机关未掌握的罪行
D.向所在单位领导交代罪行
犯罪分子归案之后,揭发他人 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 重要线索,使其他案件得以侦破的, 或者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罪犯以 及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的行为是 立功。
内 在 与 外 在
犯 罪 中 必 受 损 害
犯 罪 中 未 必 受 损 害
决 定 犯 罪 性 质
不 能 决 定 犯 罪 性 质
2、犯罪客观方面
指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
作为
危害行为 犯罪客观方面 危害结果
不作为
时间 地点 方法
某市幼儿园保育员王某(女,30岁) 与某日下午带领幼儿14名外出游玩,途 中幼儿李某(女,约3岁)失足跌入路旁粪 池,王某见状只向农民高声呼救,不肯跳 入粪池救人。此时,一中学生刘某 (男,17岁)路过此地,在附近农田内拨得 小竹竿一枝,经探测得知粪水约有80公 分(半人)深,但刘亦不肯跳入粪池救人, 待农民张某闻声赶来跳下粪池救人,幼 儿李某已经死亡.
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
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 致发生这种结果的一种心理态度。 •疏忽大意的过失
•过于自信的过失
某医院产科护士甲值夜班,一新 生儿啼哭不止。为止住其哭闹,甲将 仰卧的婴儿翻转成俯卧。半小时后甲 再查看时,发现这婴儿已经死亡。甲 对该婴儿的死亡有何主观罪过 A.间接故意 B.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 的过失
3、犯罪主体
实施了犯罪行为,依法
能够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刑事
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实施了犯罪行为的自然人
犯 罪 主 体 的 类 型
自然人
达到法定的刑事责任年龄 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法人单位和非法人单位
单 位
由集体决定或负责人授权 单位范围以刑法规定为限
4、犯罪主观方面
指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犯罪
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四)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
1、 犯罪的预备
行为人为了犯罪,准备
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
犯罪预备的特征:
行为人已经实行了犯罪预备行为,即 为了犯罪而准备工具和制造条件;
犯罪预备行为在犯罪的预备阶段停止 下来,即是说行为人尚未着手实行犯罪; 犯罪未能得逞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 的原因。
2、犯罪的未遂
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
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得逞的行为。
犯罪未遂的特征:
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
犯罪未能得逞; 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使得犯罪未遂。
3、犯罪中止 行为人在犯罪过程中,自动 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 犯罪结果发生的行为。
某甲与某乙有仇,欲寻机报复。 一日某甲知某乙一人在家,便携匕 首前往。途中遇联防人员巡逻,某 甲深感害怕,便打消念头折返家中。 某甲的行为属于( ) C A.犯罪预备
试分析对信某执行刑罚的期限。
观点提示:
本案执行刑罚的期限应在
5-8年的范围内适当确定。
5、缓刑、减刑和假释 6、时效
不 再 追 诉 的 法 定 情 形
法定最高刑为不满5年有期 徒刑的,经过5年的 法定最高刑为5年以上不满10 年有期徒刑的,经过10年的 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 期徒刑的,经过15年的 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 死刑的,经过20年的
三、刑罚 (一)刑罚的概念
(二)刑罚的特征
(三)刑罚的种类
主 刑
管 制 有 拘 期 役 徒 刑 无 期 死 徒 刑 刑
附加刑
剥 罚 夺 金 政 治 权 利 没 收 财 产
下列关于刑种的表述不正确的有
(
A
)
A.主刑只能独立适用,附加刑不能独立适用 B.主刑与附加刑在轻重程度上不具有可比性
C.死刑与剥夺政治权利必须同时适用 D.死缓不是一个独立的刑种
(四)刑罚的具体运用 1、量刑
量刑的情节:
法定 情节 从 重 处 罚 从 轻 处 罚
减 轻 处 罚
酌定 情节
犯 罪 动 机
免 除 处 罚
犯 罪 目 的
犯 罪 手 段
犯 罪 后 果
犯 罪 后 的 态 度
2、累犯
因故意犯罪被判处一定的刑罚,在
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后,在法定期限内
再犯应当判处一定刑罚之罪的犯罪分子
C.犯罪中止
B.犯罪未遂
D.不构成犯罪
(五)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的构成条件:
犯罪主体必须是二人以上达到刑事 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在主观方面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在客观方面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
共 同 犯 罪 的 形 式
一般共同犯罪
3人或3人以上组成 具有一定组织性
犯罪集团
具有共同实施犯罪的目的性 具有相对的固定性
具有特别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共同犯罪人的种类:
主 犯
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 活动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 作用的犯罪分子
从 犯 胁从犯 教唆犯
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 作用的犯罪分子 被胁迫参加犯罪的犯罪分子
故意引起他人犯罪意图和唆使 他人实施犯罪行为的犯罪分子
郭某与梁某是否构成共同犯罪
郭某与梁某为某商场仓库的保管员, 各自都有从仓库偷些东西的想法。一日 郭某与梁某值夜班。晚11时许,郭某与 梁某入仓库分头巡视。郭某将一金表和 一条金项链放入怀中,梁某将两部摩托 罗拉手机放入口袋中。
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
不能明显超过必要的限度。
被告人薛某,某大学体育教 师。1999年11月8日11时许,该校 校长将薛某叫出,要其将持刀入 校闹事的陈某送交派出所。因陈 某拒不交刀,继续持刀准备行凶。 薛某朝其头部打两拳,将陈某打 伤致死。 试分析薛某是否负刑事责任。
宋某持三角刮刀抢劫王某的财物,王某 夺下三角刀,并将宋某推倒在水泥地,宋某 头部着地,当即昏迷。王某随后持三角刀将 宋某杀死。关于王某行为的性质认定正确的 是( D )
必须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采取; 不能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武某驾车行使时突见前方五米处一人 挑担向右横穿马路,武某一面紧急刹 车,一面向右急打方向盘,车身将路 边一电线杆撞断,将路边一行人砸成 重伤。武某导致他人受伤的行为属于 ( B ) A.过失重伤罪 C.不可抗力 B.紧急避险 D.意外事件
二、刑法的基本原则
(一)罪刑法定原则 (二)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三)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三、刑法的效力范围
(一)刑法的空间效力
1、属地管辖原则 2、属人管辖原则 3、保护管辖原则
4、普遍管辖原则
(二)刑法的时间效力
1、刑法的生效时间
2、刑法的失效时间
3、刑法的溯及力
四、犯
罪
(一)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答案:C
犯罪目的与动机
意外事件
(三)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
1、 正当防卫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 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 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 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对 不法侵害人所采取的制 止不法侵害的行为。
正当防卫的条件:
必须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 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不法侵害;
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行为; 必须是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实行防卫;
犯罪构成:
主
犯 罪
犯罪 犯罪
体 客 观 方 面
客 体
犯 罪
主观方面
1、犯罪客体
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 所侵害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