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及国际分工
作者:熊芙蓉
来源:《职业时空》2008年第02期
200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比重达7.0%,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在世界10强中居第四位。
2004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份额提高至10%,排名超过德国,上升至世界第三位。
2006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10956亿美元,首次在总量上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排名第二的制造大国。
2007年中国嫦娥一号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不仅使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得以实现,而且也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添上了最辉煌的一笔。
中国制造业近年来持续高速发展,现阶段中国参与国际分工依然是以制造业为主体。
在以信息技术革命推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高潮中,由大型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分工协作体系正在形成。
中国制造业如何在国际分工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充分有效地利用中国的国际竞争优势,参与世界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在当前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
一、世界制造业的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指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
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的结果,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
斯密从其分工理论出发,探讨了国际分工的形成条件,他认为国与国之间进行分工的依据是各国在产品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异。
以比较优势作为国际分工的基础和原则,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首先提出的,20世纪30年代的H—O理论进一步巩固了比较优势学说的经典理论地位。
著名国际竞争战略学家M.E.波特在20世纪80年代建立的竞争优势理论,实现了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继承与超越。
他认为国家竞争优势形成的根本点在于主导产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而主导产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又取决于资源要素、需求因素、支柱产业及产业配套状况等多个层面的因素。
波特的竞争优势既包含了一个国家的初始比较优势一主要取决于资源禀赋,又包含了后发比较优势和潜在比较优势一主要取决于是否具有创新的制度、组织和理念,因此从本质上看,竞争优势仍是比较优势,是超越了传统涵义上的比较优势的比较优势。
传统的国际制造业分工表现为发达国家将加快把失去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从而发展自己的最大比较优势,攫取最大的比较利益。
如在东亚地区,传统的分工格局是日本将国内进入衰退阶段的劳动密集型产业(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纺织、服装。
80年代
的家用电器等)先后转移到亚洲“四小龙”和东盟,然后再转移到中国沿海地区,呈现出产业梯度转移的特征。
日本、亚洲“四小龙”、东盟、中国的经济、产业各处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以日本为“领头雁”的雁行发展格局和产业分工格局。
但随着国际分工格局的演进,国际分工的边界正从产业层次转换为价值链层次,相应地。
一国的竞争优势也不再体现在某个特定产业或某项特定产品上,而体现为在产业链条中所占据的环节或工序上。
因为从产业链细分的角度看,技术密集型产业有它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如高科技产品的加工装配环节),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它的知识技术密集环节(如服装产业的服装设计环节)。
在价值链分解的基础上,每一个制造业企业只能根据自己的核心能力和优势资源,收缩自己的业务领域,从事价值链上的某一环节或某一工序。
也只有融入某一价值链并在价值链中准确定位,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
二、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1.健全、完备的产业体系
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工业化的体系已经比较健全,从基础产业到IT产业,上游到下游到中间,我们都有一整套完整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可以为制造业的扩张提供原料和中间产品,这在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是不具备的。
我们可以在东部地区形成最佳的制造业的基地。
我们也可以在中西部地区形成一个很有潜力的制造业基地,因为无论是东部还是在中西部,我们都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2.素质良好,廉价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新增劳动力的素质稳步提高,但由于人口总量过大,劳动力供给过剩的局面将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存在,因而可以为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提供相对廉价的高素质劳动力,并构筑其国际比较优势。
另外,从人口调查数据看,我国高中和大学入学率近年来提升很快,随着劳动者文化素质的迅速提高,我国劳动生产率低下的局面有望得到根本改观。
这必将使我国制造业的竞争能力得到大大加强,且更为重要得是这种趋势还在继续发展。
有关资料显示,北京一名工程师的月平均工资约为500美元,仅相当于日本东京工程师月工资的1/10左右;国内制造业工厂月平均工资约为220美元,而在日本高达3,000美元左右。
许多企业试图通过生产基地的转移,降低产品生产成本,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空间,以获取最大经营利润。
如日本东芝公司近期已把数字电视市场厂迁至大连,劳动成本因此比原来降低了80%-90%,其产品的市场价格优势得到加强。
3.迅速扩张、具有巨大吸引力的国内市场
我国是一个有着近13亿人口的大国,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为我国制造业的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空间支持。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经济在调整中持续快速发展,国民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均国民收入稳步上升,加上人口总量巨大,现实的和潜在的国内市场需求量可以为制造业企业的规模扩张奠定基础。
近年来,我国机电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迅速提高,部分企业成功地实现了海外投资。
究其原因。
国内市场的巨大需求所提供的规模经济优势、国内市场激烈竞争所形成的企业进步压力,是重要的推进力量。
4.某些行业和企业已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部分行业已开始与国际接轨,采用国际标准或引进外国技术、资金进行生产、加工和销售。
我国制造业中的一些大型企业或集团,先是与国外著名产品制造商结盟,学习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经过若干年的艰苦努力,借助于本土化的创新过程,逐步营造出有自己特色的产品品牌,并且已具备了很高的生产技术能力,形成了值得重视的国际竞争优势。
如海尔集团走出国门,不仅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家电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国际化发展道路上也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并成功进入世界家电十强行列。
三、利用竞争优势,参与制造业的国际分工
对于我们国家来讲,对参与制造业的国际分工这一问题必须要有一个全面而清醒的认识。
1.充分发挥劳动力成本优势,发展成本主导型加工业
这是劳动力成本和熟练技术工人的优势比较突出、但自主研发能力和自我品牌实力相对薄弱的制造企业的现实选择。
我们不能由于加工制造环节的附加值低而否认参与新型国际分工、承接发达国家加工制造环节转移的经济合理性。
加工制造环节是我们的现实优势,是我们融入跨国公司产业链条的切入点。
这对于我们实现与国外的产业对接,吸收、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意义重大,同时也是我们实现产业转型与升级的必要途径。
考察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产业成长历程,也都是从加工组装起步切入全球化的生产体系,而后再逐步从低附加值的产业环节向较高层次递进的,这一点对我们应该有所启迪。
2.积极争取进入国际分工的上游环节
发达国家尽力参与并抢占各产业中的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环节,同时将低技术与低附加值环节转移给处于发展阶梯较低的其他国家,从而完成产业价值链的分离和转移,以确保效益和收益最大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间竞争的加剧,如果我国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限制在较低的层次上,就会丧失长远的竞争能力,我国的劳动力优势也很难维持。
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利用健全的产业体系和迅速扩张的国内市场优势,吸引跨国公司积极在华投资,通过引进、吸收,想办法实现高科技产业的突破,发展高科技产业。
另一方面已具备相当规模和较强研发能力、掌握相关产品的关键制造技术、且品牌已有相当知名度的企业,可直接开拓全球市场,在全球范围内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通过他们在全球市场直接参与竞争,不断学习,逐步取得经验,缩小差距,适时向产业链条的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环节渗透,从而逐步提升自身、带动其它企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与加工增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