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华礼仪文化

中华礼仪文化

中华礼仪文化
礼仪,在古代指的是行礼的仪式。

例如枟诗·小雅·楚茨枠:
“献酬交错,礼仪卒度。

”有时也指礼制,例如枟史记·礼书枠云:“至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


什么是礼?
枟礼记·曲礼枠曰:“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
是非也。

”那就是说,“礼”是用来确定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判定
人际关系之间存在的疑难问题,辨别古今的异同和异域的差别,辩
明各种社会现象与个人行为的正确与否的一种准则。

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
得之者生”(枟礼记·礼运枠)。

依照孔子的观点,所谓“礼”,就是先王用来遵循自然法则,规范治理百姓的思想道德的一种规矩。

没有规矩,便不成方圆。

所以,无论什么人,什么朝代,失去礼仪就要死亡,学好了礼仪就能生存。

现在,我们给“礼”下这样一个定义:
礼,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一种指导人际
关系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

这种准则与规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
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当然,它也会随着社会的消亡而消
亡。

只要这个社会没有消亡,“礼”就会存在。

相反,社会消亡了,
这个社会的礼仪也就消亡了。

例如,古代的楼兰和西夏王国灭亡
了,他们的礼仪制度也就消亡了。

有人说“礼”是“由一定阶级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仪
节”(枟新华字典枠1979年版)。

这个说法是片面的。

因为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礼仪,人类社会在出现阶级之前就已经有“礼”
了。

礼决不是阶级出现之后的产物,而是阶级出现之前的产物。

东汉许慎的枟说文解字枠云:“禮,履也。

所以事神致福也。


示从豊,豊亦声。

礼,古文禮。

”根据枟说文枠的解释,礼是古人为了“事神致福”而履行的一种仪轨。

徐灏枟说文注笺枠云:“礼之言履,谓履而行之也。

礼之名,起
于事神。

”而事神之事早在阶级出现之前就有了。

所以我们说,礼
出现在阶级之前,而不是之后。

枟现代汉语词典枠说“礼”是“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
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婚礼、丧礼。


枟辞源枠说“礼” 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
称”。

这些说法都是比较正确的,也是可以接受的。

另有一些人认为,“礼”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
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

还有的人认为,礼是“我国奴隶社会、封
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这些定义就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片面性。

礼应该是人类社
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道德准
则和行为规范。

不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有礼,资本主义社会和社
会主义社会也有礼。

原始公社也曾经有过礼。

将来的共产主义社
会肯定还会有“礼”,而且将是维系社会运转的最完美的“礼”。

“礼”是一个发展中的观念,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不断完善的
体系。

礼有民族性、时代性和地方性。

这在后边将要详细讨论。

什么是仪?东汉许慎的枟说文解字枠解释道:“仪,度也。

从人,义声。

”宋朝
徐锴枟说文系传枠曰:“度,法度也。

”清朝段玉裁枟说文解字注枠也说:“度,法制也。

”枟墨子·天志枠云:“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将以量
度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与不仁,譬之犹分黑白也。


枟说文解字枠云,“义,己之威仪也”。

经传之中,义、仪二字常
通用,枟汉书·高帝纪枠云:“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
相国府,署行、义、年。

”颜师古注云:“义、仪容也。

读若仪。

”义,必
须是适宜的,枟释名·释言语枠云:“义,宜也。

裁制事物使合宜
也。

”仪,也必须是适宜的,枟释名·释典艺枠云:“仪,宜也。

得事宜也。

”“义”主内,“仪”主外,义是道德标准,仪是行为规范。

古人称
之为“仪规”或“仪轨”。

例如枟三国志·蜀·诸葛亮传枠:“抚百
姓,示仪规,约官职,从权制。

”又如枟世说新语·任诞枠:“裴(楷)
曰:…阮(藉)方外之人,故不崇礼制,我辈俗中人,故以仪轨自居。

”可见,仪就是礼的各种仪节,仪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