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又叫创造性产业,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份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产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来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
创意产业指人类突破原有或传统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以全新的姿态所展现出的新产业形态、创作现象或劳动过程。
文化创意产业能提升人类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品质,并在此前提下提供一切可以进行商品交易的生产与服务。
创意产业是人类智慧与思想的结晶,创意产业也势必对人类的思想和智慧产生深远影响。
创意产业的兴起一方面是对现有产业的机制、政策和运作的总结,另一方面也是对其缺乏创造性的批评。
创意产业的核心是创意,创意是以人类学科交叉为前提的,孤立的学科姿态不可能产生持续的创意。
创意产业的根本观念是通过“跨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
通过跨界,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并且通过在全社会推动创造性发展,来促进社会机制的改革创新。
创意产业是人类创新与创造的一部分,也是人类创造性劳动的一部分。
是人类理性认知与探索世界,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产物。
它通常包括广告、建筑艺术、设计艺术和古董市场、手工艺品、时尚设计、电影与录像、交互式互动软件、音乐艺术、表演艺术、出版业、软件及计算机服务、电视和广播等等,此外还包括旅游、博物馆和美术馆、遗产和体育等。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传媒、卡通、影视、娱乐、游戏、旅游、教育、网络及信息服务、音乐、戏剧、艺术博物馆等都是文化创意产业璀璨的一员。
国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态势:
当今世界,创意产业已不再仅仅是一个理念,而是有着巨大经济效益的直接现实。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有关文化创意产品方面的国际贸易额已经占当年全球总商品贸易量的7.16%。
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明确指出,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
在一些国家,增长的速度更快,美国达14%,英国为12%。
纵观全球,发达国家的众多创意产品、营销、服务,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创意经济浪潮,席卷世界。
各发达国家的创意产业以各自独擅的取向、领域和方式迅速发展,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在美国,创意经济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内容,更是其经济的重要表现形式,没
有创意,就没有新经济。
美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一直遵循“高成本,高收益”的投资理念,“利润最大化”永远是他们的第一信条。
当然仅靠高投入是不行的,美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深知市场的重要性,他们严格按市场规律办事,通过产品开发、建立全球销售网络、宣传促销和捆绑销售等多种手段和方法,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由于美国政府在政策上采取了“杠杆方式”,以“资金匹配”来要求和鼓励各州、各地方以及企业拿出更多的资金来赞助和支持文化艺术事业,因此,各州、各地方都必须拨出相应的地方财政来与联邦政府的资金配套。
作为全球版权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版权产业已经成为当今美国最大、最富有活力并带来巨大经济收益的产业。
15年前开始美国的版权产品就首次超过汽车、农业与航天业等其他传统产业,成为美国最大宗的出口产品,其中核心版权产业的出口额已达601.8亿美元。
特别是美国的影视业和软件业发展迅速,在国际市场中优势明显。
美国是世界电影业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电影市场年销售总额高达170亿美元,占全球85%的份额,仅米老鼠和史努比两个动画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收益每年就超过500亿美元。
美国也是称雄世界的软件大国,其软件销售额约占全球软件销售额的2/3,几乎垄断了全球的操作系统及数据库市场。
美国版权产业在出口、增值和就业等方面的持续增长,巩固了版权产业作为美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地位。
英国是全球最早提出“创意产业”的国家,1997年英国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国家重要产业加以重点政策支持,成立了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提出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英国振兴经济的聚焦点。
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独特之处在于由准官方组织来经营文化机构,虽然英国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有资金支持,但是政府只起到引导的作用,管理的职责由准官方组织承担,而大多数文化机构,不论是全国性的还是地方性的,都采取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方式创收。
英国对文化创意产业采取一种分权式的管理方法。
一方面,中央政府将文化政策制定和实施的主要权力以及部分文化拨款的责任交给其所属的文化相关部门,如英国的文化新闻和体育部等。
另一方面,它还要求各级地方政府行使相应的权力或承担相关的责任。
非政府公共组织是介乎政府与具体文化单位之间的一级中介机构。
英国政府不干预文化市场的具体运作,资助主要通过政府委托非政府公共文化机构实现对文化事业的财政支持。
各类中介非政府公共文化机构通过
具体分配拨款的形式,负责资助和联系全国各个文化领域的文化艺术团体、机构和个人,形成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的网络体系。
英国文化新闻体育部作为政府机构,起着协调政府其它部门(准官方)和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推进英国文化发展的作用,充分显示出文化发展中各方力量的介入和通力合作。
借助创意产业,英国在经济上成功地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如今,英国创意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左右。
目前,文化创意产业不但是英国仅次于金融服务业的第二大产业,更是英国雇用就业人口最多的产业,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国际上具有标杆影响。
2000年,英国大约有12.2万个不同类型的创意产业公司,约占企业总数的7.6%;创意产业就业人数为195万,位居各产业之首。
文化创意产业产值1120亿英镑,占GDP的比例为8.2%,出口值高达103亿英镑,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创意产品生产国,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英国增长最快的支柱产业。
国内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态势:
我国创意产业的理论研究已有相当的基础,一批全国及各地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蓝皮书时有出版,一批西方文化创意产业的报告和著作也有发表,一批文化创意产业的案例研究也已发布,成果是显著的,但与飞速发展的现实相比仍不相称。
特别是对总体发展战略的研究还很不够,对国外创意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政策制定、产业布局、人才战略的研究还十分肤浅。
因此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仍然需要一个更加富有开拓性的理论先导,需要与全世界创意产业专家共同探讨它的发展、危机和困境,共同寻找未来发展的道路。
中国创意产业近年来有很大发展,尤其是香港、台湾地区,创意文化创意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
上海、深圳、成都、北京等城市积极推动创意型行业的发展,正在建立一批具有开创意义的创意产业基地。
文化创意产业是投资回报最好的行业之一,文化创意产业正是自主创造和技术含量高的门类,加上政策因素和市场因素的作用,文化创意产业的资本盈利率比较高,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投资热将会长期存在,从消费角度看,文化产品是与日俱增的消费热点。
创意产业是文化艺术创意和商品生产的结合,包括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出版、艺术品及古董市场、音乐、建筑、广告、数码娱乐、电脑软件开发、动画制作、时装及产品设计等行业。
上海创意产业在最近几年时间里获得了快速发展,推动了一批创意行业的起飞,建立了一批具有很高知名度的创意产业园区,聚集了一批具有创造力的优秀创意人才。
上海大力开展国际的电影节、电视节、音乐节、艺术节、各类设计展,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声誉,创意产业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一定的创意设计方面的集聚效应。
上海开发改造和利用了100余处老上海工业建筑,对老厂房、老仓库进行了改建,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创意工作园区,如泰康路视觉创意设计基地、昌平路新型广告动漫影视图片生产基地、杨浦区滨江创意产业园、莫干山路春明都市工业园区、福佑路旅游纪念品设计中心、共和新路上海工业设计园、“八号桥”时尚设计产业谷和天山路上海时尚产业园等。
闯出了创意产业于城市改造的新路。
深圳文化创意产业也将建立一个总体发展规划,确定未来若干年发展的政策导向,完善和优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内部与外部的环境,研究和探讨如何以高新技术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构成与完善创意产业的产业链条,建设一批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加强创意项目作为风险产业的辅导、推动,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创意产业的投融资体制,推动文化创意企业的快速生长。
发挥集聚效应,培育创意市场,打造并完善创意产业链,形成新的产业发展群落。
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将把文化创意产业建成我国的支柱产业,确立了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方向。
2011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总量规模稳步提升,产业结构逐步调整。
2011年,新闻出版产业全年总产出超过1.5万亿元,新建国家级新闻出版产业基地5个。
但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还是市场不成熟、需求不稳定、产业链尚不完整的风险产业,又是有效需求高速增长、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经济效益非常诱人的朝阳产业。
正是具有如上的这种相辅相成的特点,文化创意产业才需要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高效的政策支持机制,高技术的基础设施,相互接驳的产业链条,打破原有行业界限的重组场域,迅速顺畅交换传播的数字网络和一个高度市场化的交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