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和作业(一)说明:下面列出的是本课程的“公共部门的必要性”部分的复习思考题。
可在其中选择若干对你复习这部分内容最有帮助的题目完成作业,或者,也可以结合课程中讲到的相关原理自拟题目并回答或分析。
篇幅要求:约相当于A4纸3-5页。
请于10月12日之前提交。
教师联系方法:助教:雷蕾:lei-lei@刑天凌:xtl_eco@任课教师:刘宇飞:liu.yufei@概念(以下解释均源自刘老师上课所提供的ppt内容以及刘老师所著《当代西方财政学》(第二版),2003年)1.帕累托效率:帕累托效率指的是这样一种资源配置的境界:已不存在生产上的其它可行的配置可使得该经济中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比其初始状况严格地更好,而同时保持其它人至少与其初始状况一样良好。
2.帕累托改善:如果将一种可行的资源配置在不损害其他人福利状况的同时通过资源配置的转变至少使一人的福利状况得到提高,那么,这种转变就成为帕累托改善。
3.外部效应:或称为外部性。
如果某人的行为在市场机制之外对其他人产生了的有害的或有利的影响,那么就说这一行为具有外部性。
具体地说,若某人的行为对其他人的产生了有害的影响,却并不为此付费或提供补偿,则为负外部性;若某人的行为对其他人的产生了有利的影响,却并不收费,则为正外部性。
4.逆向选择:或对信息较少的当事方不利的选择。
指的是故意隐蔽信息从而给信息较少一方造成损害的现象。
5.道德风险或败德行为:道德风险,或败德行为,指的是故意不采取谨慎行为从而给信息较少一方造成损害的现象。
6.公共品:严格地说,公共品指的是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
7.俱乐部物品:把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称为“俱乐部物品”(club goods)。
8.共同资源:把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物品称为“共同资源”。
9.免费搭乘:免费搭乘是指人们通过不付款或不真实说出他们的优先选择的方法使得他们可以享受物品的利益,而不为之付费的行为。
10.非排他性:非排他性指的是不能排斥不付费者的消费。
11.非竞争性:非竞争性指的是多增加一个使用者并不引起额外的成本增加。
12.萨缪尔逊条件:即对于纯公共品而言,最优提供的条件为:边际替代率之和等于边际转换率。
这一条件最初由萨缪尔逊在1954年提出,因而被称为“萨缪尔逊条件”。
13.囚犯困境:是被广为引用的博弈论模型之一,它描述了无法相互沟通的个人之间由于出于自身理性考虑所进行的抉择往往并不符合双方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这一两难境地。
14.纳什行为:在给定对方策略下选择自己的最优对策,同时假定自己的选择不影响对方的行为。
15.纳什均衡:如果一组策略满足:A的选择给定,B的选择是最优的,以及B的选择给定,A的选择是最优的,那么这组策略可以称之为“纳什均衡”。
16.科斯定理:在产权明确,交易成本可忽略的条件下,外部效应的有关方面必然会达成自愿的交易,将外部效应内部化,从而获得令各方满意的结果。
17.公地悲剧:当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每一个人都有权使用资源,但没有人有权阻止他人使用。
则由此导致的资源过度使用,被称为“公地悲剧”。
如草场过度放牧、海洋过度捕捞等。
思考题1.为什么公共经济学教科书通常从论述“市场失灵”开始?答: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严谨地证明了竞争市场机制与帕累托效率之间的完美的对应关系,但是同时,他也指出了达到这种理想境界所需具备的前提和所需满足的条件,当这些前提和条件无法得到满足时,也就可以说竞争的市场失灵了。
这就意味着,一旦无法满足这些前提和条件,那么,竞争市场与帕累托效率之间的对应关系也就值得怀疑了,而这就意着市场的失灵。
因而竞争市场的失灵时公共部门介入经济获得了最为直接的理由,因而公共经济学教科书通常从论述“市场失灵”开始。
2.在发现市场失灵的种种表现之后,是否就应该主张政府全面介入以矫正市场失灵?为什么?如何更好地把握市场与政府的边界?答:不一定。
因为一部分市场失灵时可以通过私人协商的手段解决,并不需要政府介入。
德姆塞此证明,可排他公共品完全可以通过竞争市场有效提供;科斯定理表明,在产权明确,交易成本可忽略的条件下,外部效应的有关方面必然会达成自愿的交易,将外部效应内部化,从而获得令各方满意的结果。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例子表明,即使存在“市场失灵”,在一些情况下,人们仍然可以通过私人协商的手段解决市场失灵而不需要政府的全面介入。
此外,沃尔夫曾提出关于“政府失灵”的认识,指出政府活动也有其缺陷,并不是万能的,实际上,导致市场失灵的很多原因也正是导致政府失灵的原因,致使发生的领域和形势有了变化。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派生外部性。
政府虽然可以通过税收、补贴、管制、拍卖许可权等办法叫矫正外部性,但是政府活动本身会引起新的外部性。
具体地说,政府活动可能会产生预料之内的预料之外的两类副作用。
就前者而言,比如多数表决制下通过的公共支出项目虽可使多数人受益,但对少数人来说就要遭遇外部不经济;就后者而言,比如房租管制,最低工资制等一些本与市某些应得到社会招股的团体收益的公共政策却偏偏是这些人的利益受到了伤害。
第二,内部性。
政府活动并不仅仅是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而是各部门都有自己的组织目标,比如预算规模最大化,与此相应,不同的官僚部门还会使自己的行为遵循某种组织程序和规则,这些特点使政府部门具有了某种类似私人组织的内在目标,可以称之为内部性。
当内部性发生时,政府部门不顾及其行为引起的社会成本和收益,而只关心其所在部门的成本和收益。
第三,不完全竞争。
政府活动本身就是不完全竞争的,政府部门之间,甚至补贴那个官僚之间,很大程度上其职能都是不可相互替代的,或者说,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往往是垄断性的,斯蒂格利茨称之为真正的自然垄断。
因而政府部门在承担一项经济活动时,与私人厂商一样,也有强烈的偏好做一个垄断者,一旦如此,将使政府活动缺少可供比较的基础,人们无从判断它的运行是否有效,政府官员也缺少有效的激励,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也就无从谈起。
第四,分配不公平。
收入再分配是人们指望政府矫正市场失灵的另一重要领域,也姑且不论政府在这方面的表现如何,由于这一政策是由一小部分人做出的,就引起了另一类分配不公平的发生,即,权力以及随之而来的利益分配的不公平,问题不仅是政治家可以享有种种非货币收益,而且,权力分配的不公平还可能导致滥用权力,使寻租活动由滋生蔓延的温床,从而又会加大收入分配的不公平。
因而,在把握市场与政府的边界问题上,我们可以引用沃尔夫一再重申的精辟之见作为讨论这一问题的回答:“现实是要在不完美的市场与不完美的政府之间抉择;或者说是在不完美的程度和类型之间,在失灵的程度和类型之间进行抉择。
”总之,在上述准则之下,我们才能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问题下对到底选择政府还是市场解决经济问题作出理性判断。
3.试结合实例讨论对“公共品”概念的纯粹的理解和不纯粹的理解。
首先可以将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定义为纯粹的公共品。
但是,现实中很难找到这样的物品。
比如国防,本是公认最好的例子,但也有人争辩说他并不完全符合上述定义,因为当国家军事力量集中部署在北方时,就减少了南方得到的保护,从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排他性与竞争性;再如灯塔,包括萨缪尔逊在内的许多经济学家都曾举它作为公共品的典型例子,因为它既不易排他,又具备非竞争性,所以被公认为私人无动力提供,也不应有私人提供,但是科斯经过实证研究发现,在英国历史上相当一段时间内,等它恰恰是由私人部门提供,而且是很有效率的。
此外,对于公路桥而言,在技术上可以轻易做到排他,只要设置一个活动路障,一个收费亭和几个收费员就可以了。
因而,在上述例子下,我们除了纯粹的公共品,还可以放松对于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的严格定义,并在此基础上定义不纯粹公共品。
首先考虑非排他性的定义,定量消费这一特点是不容易满足的(见上面关于国防的例子),因而我们可以将“不能不让不付费者消费”这样的特点作为非排他性的一个不太严格的定义。
其次考虑非竞争性定义,最需要放松的是“任何人”这一条件,很少能找到对任何人都不该排他的例子,更常见的情形是非竞争性往往只在使用者数目既定的有限范围内才存在,当使用者数目超过的这个限度之后,竞争性就会取代非竞争性。
比如拥挤的公路等等。
再放松了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严格定义之后,可以考虑在此基础上定义不纯粹公共品。
我们可以将纯粹的公共品定义为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不纯粹公共品可答:对于纯公共品而言,最优提供的条件为:边际替代率之和等于边际转换率。
对于这一条件,斯蒂格格里茨曾用鲁宾逊和星期五生产枪支替代黄油的例子予以说明,罗森曾用亚当和夏娃生产烟火以替代苹果的例子进行解释,在他们的例子里,枪支和烟火代表公共品,黄油和苹果则代表私人品。
人们为多得到一单位枪支或烟火而愿放弃的黄油或苹果的数量极为边际替代率。
设两人边际替代率分别为(MRS XY)a=2/3;(MRS XY)b=1/3;再设该两人社会的生产可能性为,要想多生产一支枪或一单位烟火所必须放弃的黄油或苹果的数量也为一单位,即,MRT XY=1。
可通过比较MRS和MRT的关系来考察人们所愿放弃的私人品的数量是否足够用来转换为一单位公共品。
在这个例子中正好可以进行有效的转换,因为∑MRS XY = (2/3) + (1/3) = 1 =MRT XY。
如果不是这样,就无法实现公共品提供的高效率。
若∑MRS XY < MRT XY,则表明人们所愿放弃的私人品数量过少,不足以用来生产一单位公共品。
若∑MRS XY > MRT XY,则表明人们所愿放弃的私人品数量过多,用来生产一单位公共品会造成浪费。
无论过多或过少都不是公共品提供的最有条件,只有在∑MRS XY = MRT XY这一条件得到满足时才算达到了最优。
5.试说明公共品提供何以会发生市场失灵。
答:公共品的特征之一是可以同时向不止一个人提供收益,计,可以同时进入许多人的效用函数或许多厂商的生产函数。
而个人或厂商从公共品中得到的利益相对于公共品的提供成本而言,往往小得足以产生反向的激励,使任何个人望而却步。
与公共品的“共同消费”特点一致的是它不具备任何可分性,这种不可分性使得对经济产量的微调成为不可能,从而一般说来无法满足竞争市场有效性的要求。
与公共品上述特点相伴随的是它的另一大特点:非排他性。
因而,对于自利的个人而言,总存在着“免费搭乘”的激励,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公共品市场提供的失灵。
6.简要评述公共品提供的囚犯困困境模型。
答:囚犯困境模型描述了无法相互沟通的个人之间出于自身理性考虑所进行的抉择往往并不符合上方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这一两难境地。
在公共品私人提供这一例子中,囚犯困境表明,尽管提供公共品会给双方带来更大的利益,但是,理性的个人还是禁不住要选择不提供公共品,从而双方的利益都有所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