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郑板桥作品欣赏

郑板桥作品欣赏

郑板桥作品欣赏
兰竹双清立轴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

他是江苏兴化人。

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

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

郑板桥生于1693年11月22日,逝于1765年1月22日,享年73岁;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
丙辰科二甲进士。

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

工诗、词,善书、画。

诗词不屑作熟语。

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

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

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

间亦以画法行之。

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

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

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

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

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

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

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画作为《兰竹图》。

兰竹双清立轴
这幅《兰竹双清》即是板桥最为擅长的兰竹。

板桥以简劲笔锋、淡墨勾勒出坚硬的坡石,坡石基本无皴擦,以行笔顿挫为点苔之意,坡石渐尽处,三株细竹挺拔而起,竹杆极细,但挺拔有姿,绝不柔弱,即使最左处初发嫩枝,亦柔韧有劲。

叶肥翠欲滴,以深浅墨笔撇捺而出。

板桥主张书法入画,以此可见运笔使墨功力。

竹叶聚散有度,磊落潇洒,秀洁清明。

旁边坡石夹缝处生出
数丛山野之兰,板桥撇兰尤显其书法功力,兰叶借草书中竖笔势,长撇运气而成,多而不乱,少亦不疏,兰花如蝶舞清香,如香在鼻。

画面右边空白处,是板桥所题:“深绿叶淡更绿花,唯有青山与翠竹,不分二色合成家。

湘雪外,楚孤涯,不同桃李艳,不斗牡丹芽。

赤心与素心,千古不争差。

赤心留以奉明主,素心留赠良朋好友,一尊酒,一杯茶。

板桥居士郑燮画并题。

”钤“郑燮”白文印、“直心道场”朱文印。

题款四行七十四字,单字皆乱石,狂放不羁;整体已铺阶,通畅如砥。

《维摩诘经·菩萨品》“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印文和题诗都赞美了兰竹清心直傲、不与桃李牡丹争艳的高洁风格,可谓诗书画印相得益彰。

清中期社会的发展,扩大了艺术品的受众欣赏阶层,而社会矛盾的激增与经济的进步一起,迸发了初步的民主色彩思想,于是“扬州八怪”在石涛以及清初富有创新精神画家的影响下,发展了重视生活、强烈抒发性灵的大写意花鸟画。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中的领军人物,其作书法狂放,诗文不用古人语,直白如话,兰竹潇洒明朗,强化了绘画作品中的人格象征意义,难能可贵的是经常流露对现实生活中下层民众疾苦的关心“一枝一叶总关情”。

此幅《兰竹双清》,便是具有象征人格意义的板桥典型画风之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