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潜水计算公式1、公式1Q kH S S R r r =-+-1366200.()lg()lg()式中: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H 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S 为水位降深(m);R 为引用影响半径(m);r 0为基坑半径(m)。
2、公式2Q kH S S b r =--1366220.()lg()lg() 式中:Q 为基坑涌水量(m 3/d);k 为渗透系数(m/d); H 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S 为水位降深(m); b 为基坑中心距岸边的距离(m);r 0为基坑半径(m)。
3、公式3Q k H S Sb r b b b =--⎡⎣⎢⎢⎤⎦⎥⎥1366222012.()lg 'cos ()'ππ式中:Q 为基坑涌水量(m 3/d);k 为渗透系数(m/d); H 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S 为水位降深(m);b 1为基坑中心距A 河岸边的距离(m);b 2为基坑中心距B 河岸边的距离(m);b '=b 1+b 2;r 0为基坑半径(m)。
4、公式4Q kH S S R r r b r =-+-+1366220200.()lg()lg ('')式中:Q 为基坑涌水量(m 3/d); k 为渗透系数(m/d); H 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S 为水位降深(m);R 为引用影响半径(m);r 0为基坑半径(m);b ''为基坑中心至隔水边界的距离。
5、公式5Q k h h R r r h l l h r =-++--+--136610222000.lg lg(.)h H h -=+2式中:Q 为基坑涌水量(m 3/d);k 为渗透系数(m/d); H 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r 0为基坑半径(m);l 为过滤器有效工作长度(m);h 为基坑动水位至含水层底板深度(m); h -为潜水层厚与动水位以下的含水层厚度的平均值(m)。
6、公式6Q kS l Sbrllrlmbm l=+++-⎡⎣⎢⎢⎢⎢⎤⎦⎥⎥⎥⎥1366206602501400222 .lg lg..lg.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r为基坑半径(m);S为水位降深(m);l为过滤器有效工作长度(m);b为基坑中心距岸边的距离(m);m为含水层底板到过滤器有效工作部分中点的长度。
7、公式7(1)、b>lQ kS l Sbrllrarshlb=++-⎡⎣⎢⎢⎢⎢⎤⎦⎥⎥⎥⎥1366206602204400.lg lg...(2)、b>lQ kS l Sbrllrlb=+++⎡⎣⎢⎢⎢⎢⎤⎦⎥⎥⎥⎥1366206601100.lg lg.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r为基坑半径(m);S为水位降深(m);l为过滤器有效工作长度(m);b为基坑中心距岸边的距离(m)。
8、公式8Q k h S SR rb rTSR rb T s=-++++⎡⎣⎢⎢⎢⎢⎢⎤⎦⎥⎥⎥⎥⎥ππζ()ln()''ln()''222222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H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r为基坑半径(m);b''为基坑中心至隔水边界的距离(m);hs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静水位的距离(m);T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含水层底板的距离(m);ζ为不完整井阻力系数。
9、公式9Qk H h k M H hR r r=-+-+-136627321220111000.().()lg()lg()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2为上层含水层的渗透系数(m3/d);k1为下层含水层的渗透系数(m3/d);H1为上层含水层厚度(m);M1为下层含水层厚度(m);h为基坑动水位到上层含水层底板的距离(m);R为引用影响半径(m);r为基坑半径(m)。
10、公式10Q R r r M k M k H k h k H h =+-+++-136622001122130312.lg()lg()()() 式中:Q 为基坑涌水量(m 3/d);k 3、k 2、k 1为上、中、下含水层的渗透系数(m 3/d);H 1为上层含水层厚度(m);M 1为下层含水层厚度(m); M 2为中层含水层厚度(m);h 0为基坑动水位到上层含水层底板的距离(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r 0为基坑半径(m)。
二、承压水计算公式1、公式1Q kMS R r r =+-27300.lg()lg() 式中:Q 为基坑涌水量(m 3/d);k 为渗透系数(m/d);M 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 S 为水位降深(m);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r 0为基坑半径(m)。
2、公式2Q kMS b r =-27320.lg()lg()式中:Q 为基坑涌水量(m 3/d);k 为渗透系数(m/d);M 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 S 为水位降深(m);b 为基坑中心距岸边的距离(m);r 0为基坑半径(m)。
3、公式3Q kMSb r b b b =-⎡⎣⎢⎢⎤⎦⎥⎥27322012.lg 'cos ()'ππ式中:Q 为基坑涌水量(m 3/d);k 为渗透系数(m/d); M 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 S 为水位降深(m);b 1为基坑中心距A 河岸边的距离(m);b 2为基坑中心距B 河岸边的距离(m);b '=b 1+b 2;r 0为基坑半径(m)。
4、公式4Q kMSR r r b =+-2732020.lg()lg ('')式中:Q 为基坑涌水量(m 3/d);k 为渗透系数(m/d);M 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 S 为水位降深(m);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r 0为基坑半径(m);b ''为基坑中心至隔水边界的距离。
5、公式5Q kMS R r r M l l M r =++-+273102000.lglg(.)式中: Q 为基坑涌水量(m 3/d);k 为渗透系数(m/d); M 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R 为引用影响半径(m);r 0为基坑半径(m);l 为过滤器有效工作长度(m);6、公式6(1)、l <0.3M ,b<2lQ klS l r l b=-01613220.(ln .) (2)、l <0.3M ,b>2lQ klSl r arsh l b l b =--01613208806620.(ln ...)式中:Q 为基坑涌水量(m 3/d);k 为渗透系数(m/d); M 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 R 为引用影响半径(m);r 0为基坑半径(m);l 为过滤器有效工作长度(m);b 为基坑中心距岸边的距离(m)。
7、公式7Q kMSR r b M =+-+273202.lg()lg ''ζ式中:Q 为基坑涌水量(m 3/d);k 为渗透系数(m/d);M 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 S 为水位降深(m);R 为引用影响半径(m); r 0为基坑半径(m);b ''为基坑中心至隔水边界的距离(m);ζ为不完整井阻力系数。
8、公式8[]Q k H M M h R r r =--+-13662200.()lg()lg()式中:Q 为基坑涌水量(m 3/d);k 为渗透系数(m/d); M 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 S 为水位降深(m);R 为引用影响半径(m);r 0为基坑半径(m);h 为含水层底板到动水位距离(m)。
9、公式9Q k H M M l b r TS b T =--++⎧⎨⎪⎪⎩⎪⎪⎫⎬⎪⎪⎭⎪⎪ππζ[('')'(.)]ln ln 20522220 式中:Q 为基坑涌水量(m 3/d);k 为渗透系数(m/d); M '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含水层顶板的距离(m); S 为水位降深(m);R 为引用影响半径(m);r 0为基坑半径(m);l 为过滤器有效工作长度(m);H'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静水位的距离(m);T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含水层底板的距离(m);ζ为不完整井阻力系数。
10、公式10Qk H M M hR r b r=--+-27322220 .[()]lg()lg('')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H为含水层水头高度(m);M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r为基坑半径(m);b''为基坑中心至隔水边界的距离。
11、公式11Q k H M M lR rb rTSR rb T=--++++⎧⎨⎪⎪⎩⎪⎪⎫⎬⎪⎪⎭⎪⎪ππζ[('')'(.)]ln()''ln()''205222222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M'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含水层顶板的距离(m);S为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r为基坑半径(m);l为过滤器有效工作长度(m);H'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静水位的距离(m);T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含水层底板的距离(m);b''为基坑中心至隔水边界的距离(m);ζ为不完整井阻力系数。
三、条形基坑降水计算公式1、公式1QkMSLR =2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M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L为基坑长度(m);R为引用影响半径(m);2、公式2qkMSdrRdw=+22πππln式中:q为单井出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M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d为井间距之半(m);rw为井点半径(单排)或排距之半(双排)(m)。
3、公式3qkMSdMRd=++22πππζln式中:q为单井出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M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d为井间距之半(m);ζ为不完整井阻力系数。
4、公式4Q kL H hR=-22qk H S SdrRdw=-+πππ() ln222式中:Q为基坑涌水量(m3/d);q为单井出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L为基坑长度(m);H为含水层水头高度(m);M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S为水位降深(m);R为引用影响半径(m);d为井间距之半(m);rw为井点半径(单排)或排距之半(双排)(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