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词牌名与题目

词牌名与题目

词牌名与题目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如《沁园春雪》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雪”是词的标题。

《卜算子咏梅》这首词,“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词的标题。

词是韵文文体之一,又称“曲子词”,即歌词。

它是为配乐歌唱而写的诗。

是配乐歌唱的,所以每首词都有或至少有一个乐谱。

某种宫调(类似今天的C调、G调之类),有一定的旋律、节奏,这些东西的总和就是词调。

每种词调都有一个名称(如《西江月》、《清平乐》),这个名称就叫词牌。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

始于梁代,形于唐而盛于宋。

《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

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

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概有下面三种情况:
(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如《菩萨蛮》、《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

这些有的来自于民间,有的来自于宫廷或官方。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早一首词的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

《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因为白居易的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又叫《忆江南》。

《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由于苏轼一首《念奴娇》的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的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3)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更漏子》咏夜,《抛球乐》咏抛球,等等。

这是最普遍的。

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

一般在词牌面或后面注明词题。

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没有任何联系。

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提到浪和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提到江南。

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代号罢了。

念奴娇的来历: 念奴,唐天宝年间著名歌妓,曲名本此。

念奴是唐代歌女的名字,据元稹《连昌宫词》自注:“念奴,天宝中名倡,善歌。

每岁楼下酺宴,累日之后,万众喧隘,严安之、韦黄裳辈辟易不能禁,众乐为之罢奏。

玄宗遣高力士大呼于楼上曰:‘欲遣念奴唱歌,邠二十五郎吹小管逐,看人能听否’未尝不悄然奉诏。

”王灼《碧鸡漫志》卷五又引《开元天宝遗事》:“念奴每执板当席,声出朝霞之上。

”传说玄宗每年游幸各地时,念奴常暗中随行,因之取念奴为词牌名。

娇,我想是个形容词吧。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词的标题,揭示该词是一首抒怀词,地点是“赤壁”。

词必须有词牌,但不一定有标题。

1:暗香词牌名。

从小序中可知始自作者。

绍熙二年冬天,作者冒雪去拜访石湖居士(范成大),逗了一个月,石湖拿出诗笺,向作者索要词章新作,作者填写了两首词。

石湖吟赏不已,命两个歌妓演唱,音调节律和婉,作者就将这首词名为《暗香》。

2:卜算子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

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绰号。

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

3:采桑子原唐教坊大曲中有《采桑》,后截取一“遍”单行,取为词。

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等,四十四字。

宋词中又创慢词,《采桑子慢》等,九十字。

唐代无此词牌,始于晏殊。

4:钗头凤原名《撷芳词》,相传取自北宋政和间宫苑撷芳园之名。

后因陆游有“可怜孤似钗头凤”词句,故名。

5:长相思词牌名。

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又名《长相思令》、《相思令》等。

因南朝乐府中有“上言长相思,下言夕别离”一句,故名。

6:丑奴儿词牌名。

出自唐教坊大曲《采桑》,所以,通称《采桑子》,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

7:捣练子词牌名。

以捣衣而名。

晚唐已有此词调。

8:定风波唐教坊曲名,敦煌曲子词中有“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流”一语。

此调取名原来有平定叛乱的意思。

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等。

9;芳心苦原名《踏莎行》,因词中有“红衣脱尽芳心苦”,故名。

10:风入松唐僧人皎然有《风入松》歌,后取用为词调。

11:花犯词牌名。

周邦彦自度曲。

“犯”:意为“犯调”,是将不同的空调声律合成一曲,使音乐更为丰富。

12:浣溪沙又名《小庭花》。

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减字浣溪沙词牌名。

减字,唐宋曲子词术语,一般填词应按谱填,但词人在声腔字数上有伸缩自由,以求旧曲出新声。

这首词实际没有减字,末字“些”是语气助词,是取用楚地方言。

13:浪淘沙唐代教坊曲名。

又名《浪淘沙令》《过龙门》、《卖花声》。

此词最早创于唐代刘禹锡和白居易。

14:酹江月即念奴娇,取苏轼《念奴娇》中“一樽还酹江月”。

临江仙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原曲常用于咏水仙。

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被视为诗余小道。

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艺术长处的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才写一些词,具有朴素自然的风格,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以脂粉气浓烈的祟尚、浓辞艳句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在词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

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虏之后的词作则开拓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给后世词客以强烈的感染。

宋代,柳永和苏轼在创作上的重大突破,词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尽管词在语言上受到了文人诗作的影响,而典雅雕琢的风尚,没有取代通俗的民间风格。

词的长短句形式更便于抒发感情,所以“诗言志,词抒情”的这种说法是具有一定根据的。

词,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的词,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名句,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艺术上有可取之处。

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

把词从娱宾遗兴的天地里解助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

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

从今天读者的情趣来看,象“大江东去”之类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于接受。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最长的词达240字)。

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词牌的产生有以下几种情况: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或乐曲名称;如《六州歌头》;取名人诗词句中几个字,如《西江月》;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娇》;名家自制的词牌。

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