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织与胚胎学-人体胚胎学2

组织与胚胎学-人体胚胎学2


胎盘 脐带
羊膜腔
(二)胎盘
人胎盘(placenta)是由胎儿的丛密绒毛膜与 母体的基蜕膜共同构成的圆盘状结构。
1. 胎盘的形态结构 2. 胎盘血循环 3. 胎盘膜 4. 胎盘的功能
1. 胎盘的形态结构
人足月胎盘呈圆盘状,重约500g,直径15~20cm,中央厚, 边缘薄,平均厚度约2.5cm。
不参与胚胎的构成,但有多方面作 用。
二、胎盘
胎儿和母体共同形成的盘状结构。
有物质交换、内分泌、屏障功能。
总称衣胞
羊膜
卵黄囊 脐带 胎盘
(一)、胎膜
1.绒毛膜 2.羊膜 3.卵黄囊 4.尿囊 5.脐带
———————合体滋养层 1. 绒毛膜(chorio—n)——————细胞滋养层
由滋养层和衬于其内面的胚外中胚层组成。
绒毛膜
villus),此时滋养层及衬于其内的
胚外中胚层称绒毛膜;
体蒂 绒毛突起 绒毛膜 胚外中胚层 滋养层
胚外体腔
绒毛膜:
合体滋养层———— 细胞滋养层–——— 胚外中胚层———
绒毛突起
当次级绒毛干中轴的胚外中胚层分化形成结缔组织与毛细 血管时,此时的绒毛干则称为三级绒毛干(tertiary stem villus)。
合体滋养层 共同基膜 绒毛毛细血管内皮。 此时的胎盘膜通透性增强,更有利于 物质交换。
胎盘膜
早期:
合体滋养层 细胞滋养层 基膜 结缔组织 毛细血管基膜 毛细血管内皮
晚期: 合体滋养层 基膜
毛细血管内皮
4. 胎盘的功能
(1)物质交换:
是胎盘的重要功能,通过胎盘胎儿可从母血中获得O2、营 养、抗体和激素等物质,排出CO2和代谢产物等。
4. 尿囊(allantois):
人胚发育第3周,卵黄囊尾侧向卵黄蒂内伸出的一个指状 盲囊,称为尿囊。
人胚尿囊很不发达,以后被羊膜包入脐带,仅存数周即退 化,其在胚发育中出现也是重演种系发生和生物进化过程。
胚体形成后,尿囊开口于原始消 化管尾段腹侧,后与膀胱相通连。
膀胱顶端至脐部的尿囊闭锁后形 成脐正中韧带。
绒毛干发出许多游离绒毛(free villus)。 绒毛干的末端借细胞滋养层壳固定于基蜕膜上。 进入绒毛内的脐血管分支形成毛细血管网。
母体面:
子宫基蜕膜形成胎盘隔(placental septum)伸入到绒毛间 隙中。
胎盘隔将基蜕膜分隔成胎盘小叶,每个小叶含l~4根绒毛干。 子宫螺旋动脉与子宫静脉分支开口于绒毛间隙。 绒毛在母血中汲取营养物质,并排出代谢产物。
(二)多胎
一次分娩出两个以上新生儿称为多胎(multiple birth)。
(一)双胎
双胎(twins)又称为孪生,发生率约占新生儿1%。 1. 双卵孪生 一次排出两个卵细胞,均受精后发育成两个胚胎,称为双
卵孪生(dizygotic twins)。 其特点是:
➢两胎儿性别相同可不相同; ➢遗传基因型不完全一样; ➢相貌和生理特点的差别如同一般兄弟姐妹; ➢每个胚胎均有各自的胎膜和胎盘。 ➢双胎的大多数是双卵孪生。
人胚发育第2周,胚泡滋养层分化成合体滋养层和细胞滋
养层,两者一起向胚泡表面突起,形成初级绒绒毛毛干状突起
(primary stem villus)。
绒毛干表面发出分支,形成许多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小的绒毛;
人胚发育第3周,胚外中胚层长入
初级绒毛干中轴内,初级绒毛干改 称为次级绒毛干(secondary stem
*一个胚泡内出现两个内细胞群
共用一个绒毛膜和一个胎盘,但在各自的羊膜腔内生长发育
*一个胚盘有两个原条与脊索
共用一个绒毛膜和一个胎盘,在同一个羊膜腔内发育
性别相同, 相貌、体态相像
单卵双胎(受精卵分出两个胚泡 分别植入)
单卵双胎(1胚泡出现2个内细胞群)
单卵双胎(1胚盘出现2个原条与脊索)
单卵双胎(性别相同, 相貌、体态相像)
绒毛干末端细胞滋养层细胞增殖,穿出合体滋养层,抵达 蜕膜,并沿蜕膜扩展,彼此连接,形成一层细胞滋养层壳 (cytotrophoblastic shell),使绒毛膜与子宫蜕膜牢固连 接。
绒毛干之间的腔隙,称为绒毛间隙(intervillous lacuna)。 母体子宫螺旋动脉开口于绒毛间隙,使之充满母血。
——————胎盘 —————脐带
绒毛干 绒毛间隙
胎盘隔
羊膜 结缔组织 脐血管分支
脐动脉(2条,含静脉血) 脐静脉(1条,含动脉血)
绒毛的动.静脉 绒毛毛细血管 绒毛间隙(充以母血)
螺旋动脉 子宫静脉
2. 胎盘血循环
人胎盘内有两套血液循环: 胎儿的静脉血:
经脐动脉及其分支流入绒毛毛细血管,绒毛直接浸浴 在绒毛间隙的母血中,与绒毛间隙内的母血进行物质 交换后,脐静脉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运送入胎儿体内;
生殖系统
2. 胚体形成:
3.胎膜:绒毛膜.羊膜.卵黄囊.尿囊.脐带
4.胎盘:
*由胎儿的丛密绒毛膜和母体的基蜕膜组成 *胎盘内各有两套血液循环,互不相通 *胎盘膜:
早期:合体滋养层.细胞滋养层和基膜.绒毛结缔组织
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细胞
晚期:合体滋养层.基膜. 毛细血管内皮
六、双胎、多胎与联胎
(一)双胎 (二)多胎 (三)联胎
3.胎盘膜
胎儿血与母体血在胎盘内进行物质交换所通过的结构,称为 胎盘膜(placental membrane)或称为胎盘屏障(placental barrier)。
早期人胚的胎盘膜较厚 合体滋养层 细胞滋养层及基膜 绒毛结缔组织 毛细血管基膜及内皮
胚胎发育后期,胎盘膜变薄,母血与 胎儿血之间仅隔:
早期从子宫蜕膜中吸收营养和氧气 后期丛密绒毛膜参与胎盘的组成
2. 羊膜(amnion)
为一层半透明的薄膜,坚韧,无血管。 由单层羊膜上皮和少量胚外中胚层组成。 随着圆柱状胚体形成、长大,羊膜腔不断扩大,胚体凸入
羊膜腔内,羊膜在胚体的腹侧包裹在卵黄囊、体蒂及尿囊 表面,形成原始脐带。
羊膜腔扩大,使羊膜与绒毛膜 相贴,胚外体腔逐渐消失。
尿囊存在的意义是:
➢ 尿囊壁上的胚外中胚层形成: 一对尿囊动脉(allantoic artery) 一对尿囊静脉(allantoic veins) 演变成两条脐动脉和一条脐静脉。
➢ 脐带内的这3条血管是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 交换的重要通道。
尿囊
胚外中胚层
尿囊动.静脉 脐动.静脉
5. 脐带(umbilical cord)←体蒂
人绒毛膜促乳腺生长激素(HCS):
➢又称为人胎盘催乳素(HPL)。 ➢于妊娠第2月开始分泌,第8个月达到高峰,直到分
娩。 ➢一方面能促使母体乳腺生长发育,另一方面可促进
胎儿的代谢与生长。
雌激素(estrogen)和孕激素( progestogen):
➢于妊娠第 4月开始分泌,以后逐渐增多。 ➢母体妊娠黄体退化后,胎盘的这两种激素替代卵巢功
随着胚胎的发育,羊膜腔不断 地扩大,羊膜、平滑绒毛膜、 包蜕膜和壁蜕膜融合,子宫腔 逐渐消失。
平 滑 绒 毛 膜
丛 密 绒 毛 膜
包蜕膜
平滑绒毛膜
子宫腔 壁蜕膜
基蜕膜
丛密绒毛膜
羊膜腔 胚外体腔
滋发养育层不细良胞胚癌胎变缺乏绒营毛养膜发上育皮迟癌缓或死亡 滋养层增生过度 葡萄胎
绒毛膜的功能:
组织学与胚胎学
人体胚胎学
Human Embryology
总论
一、生殖细胞和受精 二、胚泡形成和植入 三、胚层的形成 四、三胚层的分化和胚体形成 五、胎膜和胎盘 六、双胎、多胎和联胎 七、胚胎各期外形特征和胚胎龄计算
五、胎膜和胎盘
一、胎膜
胚泡衍生的附属结构,包括绒毛膜、 羊膜、卵黄囊、尿囊、脐带。
胎盘有两个面:
➢胎儿面:光滑,表面覆盖有羊膜, 脐带一般附着于中央,少数偏中央 或附着于边缘。透过羊膜,放射状 走行的脐血管分支清晰可见。
➢母体面:粗糙,为剥离后的子宫基 蜕膜,可见15~30个胎盘小叶 (cytoledon)。
胎儿面:
羊膜下方的丛密绒毛膜形成绒毛膜板,脐血管分支走行板 中,绒毛膜板上发出40~60个绒毛干。
是连于胚胎脐部与胎盘间的索带,外被覆羊膜。 卵黄囊和尿囊退化后,内含黏液性结缔组织和两条脐动脉与
一条脐静脉。 正常足月胎儿脐带长40~60cm,粗1.5~2cm。
➢ 若短于35cm,称为脐带过短(short cord),分娩时易 引起胎盘早剥或血管断裂,出血过多;
➢ 若长于80cm,称为脐带过长(long cord),易发生脐带 绕颈(circulor of umbilical cord)、脐带打结(knot of umbilical cord)或缠绕胎儿肢体,导致胎儿窒息死亡或 局部发育不良。
子宫基蜕膜 绒毛干
血管 胚滋外养中层胚陷层窝 细胞滋养层
绒毛间隙 合体滋养层 细胞滋养层壳
人胚发育早期,绒毛均匀分布于整个绒毛膜表面。 人胚胎发育第3 个月,人绒毛膜渐分成两部分:
➢丛密绒毛膜(chorion frondosum): 基蜕膜侧的绒毛膜;与基蜕膜共同构成胎盘。
➢平滑绒毛膜(chorion laeve): 包蜕膜侧的绒毛膜。
羊膜上皮产生羊水(amniotic
fluid),羊水充满于羊膜腔, 胚胎在羊水中自由自在生长发 育。
羊水
呈微黄色,弱碱性,主要是水,含有脱落的上皮细胞和胎儿的 代谢产物。
羊水不断地被羊膜、胎儿体表吸收和胎儿吞饮,不断更新。 正常足月胎儿羊水量为1 000~1 500ml。
➢ 羊水少于500ml,为羊水过少-泌尿系统异常,易发生羊膜 与胎儿黏连;
➢羊水多于2 000ml,为羊水过多-消化道闭锁; ➢ 羊水过少或过多均影响胎儿正常发育。 羊水量的异常与某些先天畸形有关,抽取羊水进行细胞学、遗 传学及生物化学检测,可早期诊断某些先天异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