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工院宣传部规章制度4建工院宣传部规章制度宣传部旨在服务同学,服务我院,以宣传和谐院部精神为指导,是院团总支各部工作的先头兵,负责组织各成员了解和学习宣传的技巧,力求宣传形式的新颖,内容独具匠心,打好校团工委的形象品牌。
以油墨水彩为武器,用宣传栏和海报展现着精彩的院部生活;用色彩绘制着梦想,用执著和激情把最新、最全、最真实的信息,送到院部的每个角落,用形象展示着宣传部的风采!为使宣传部各项工作有序、有效的进行,现制订以下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1. 总则:宣传部在团总支领导下,是开展宣传工作的学生组织。
宣传部是团总支领导下主管宣传的部门。
宣传是活动前期的重要准备工作,一项活动的成功与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前期宣传力度是否到位、后期报道是否及时,是否有效和令人印象深刻,我们肩负着这样的使命。
同时,宣传部积极支持团总支及学生会的活动,联络其他各部门,与其他各部门共同建设学生会这个大家庭。
2. 部门性质:部门以海报、横幅、新媒体媒介等形式对学生活动进行有效宣传;旨在繁荣院部文化,传递院部信息,展示院部风采,宣扬时代精神,发展特色文化,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为同学创造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
为规范部门工作,保证工作正常开展,特指定本章程。
3. 工作宗旨:责任、服务、务实、创新。
奏响主旋律,丰富活跃院部文化生活,面推进素质教育。
以反映我院最新动态,树立我院良好形象,促进我院改革发展为宗旨。
第二章部门职责(一)负责我院各项活动横幅、海报的制作。
(二)维护我院宣传栏的整洁及进行内容的更替。
(三)协助团总支开展宣传活动。
(四)协调团总支及学生会其他部门开展统一的有意义的活动,营造和谐氛围。
(五)做好活动的媒体资料的记录。
(六)活动当天及时编辑并发送新闻稿、更新新媒体平台。
第三章机构设置1.部门设部长一至三名,成员若干。
(工作分配详见具体文档)2.部长职责:(一)负责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分析并讨论阶段性工作,主持部内工作,可在部门工作群里进行。
(二)研究、制定工作计划和总结工作(每学期第一个星期内制定好本学期工作计划,最后一个星期完成本学期的部门工作总结)。
(三)监督和管理部内各项活动的开展,并对部门各组分担工作进行指导和帮助。
(四)积极联络校宣及其他兄弟院部宣传部,将校级通知积极汇报给上级。
3.成员职责:(一)自觉遵守部门章程及各种规章制度,支持部门工作,认真高效地完成分配的任务(特指拍照及新闻稿)。
(二)准时参加院部、本部门活动和例会,不得迟到、早退、无故缺席。
(三)主动与部门成员交流沟通,互相协同合作,完成部门的工作和任务。
(四)主动思考部门工作,积极提出部门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五)准时参加值班工作,不得在没经老师批准请假的情况下缺席值班。
4.成员的基本权利(一)依据本章程规定的程序,讨论和解决本部的重大事项。
(二)对本部工作提出批评、建议和实行监督。
(三)对部门工作有批评、意见和建议权,对部门规章制度的修改、删减和增添具有表决权。
5.成员的基本义务(一)执行本章程,执行本部门决议,完成本部门交给的各项宣传任务。
(二)维护宣传部的各项荣誉,对有损宣传部名誉的行为和言语有义务给予制止及纠正。
第四章规章制度(一)部门成员都应听从部门负责人的安排,积极热情认真地工作。
(二)部门成员在日常工作中都应该注意随时练习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并尽量在加强自己特长的前提下全面发展,特别是学会控制情绪。
(三)部门成员应当严格按照时间计划表进行任务操作,若有急事不能及时完成任务,应提前请假。
(四)活动结束,宣传部需第一时间主动向活动部门获取各项活动资料(队名/人名、分数、排名、到场老师及嘉宾情况),活动结束当天晚上21时35分前需把通讯稿发至部门工作群里,经宣传部成员检查及部长审定成功后发至团总支老师处,原则上新闻稿发送时间不得超过当天断网时间。
(五)新媒体平台更新,活动当天必须更新,无活动期间一周三更,内容思想先进、积极向上、贴合学生生活。
(六)宣传部工作行责任到人制,如有环节出错则向全宣传部做书面检讨(1000字),屡犯不改者将做口头检讨(不少于四分钟)。
(七)本部门活动结束当晚原则上进行聚餐,如日常工作一直比较顺利可对聚餐进行提议。
第五章附则1.本章程适合于宣传部所有成员。
2.本章程解释权属于分管主席、宣传部,若需改动,需经分管主席及部门商讨决定。
3.本条例自2016年04月20日执行。
建公司做广告套网民搞传销这种行为构成非法经营罪-案情1999年8月,杨某、张某注册成立了一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二人以公司名义为并不存在的某品牌护肤系列产品作广告宣传,制定虚假的市场计划,以高额返还为诱饵,利用网络广泛招收业务员及合作商。
他们在网上许诺,每位加盟业务员出资人民币300元为投单1份,即可享有公司发放的3个月工资,从100元至300元不等,业务员投单满60份即可成为公司代理商。
杨某、张某用后加入者缴纳的费用支付先加入者的报酬维持运作,长期从事无店铺的经营活动。
自1999年8月至2001年2月,共发展代理商60余人,散户500余人,非法经营额达1300余万元,致使网络成员的685万余元损失无法返还。
上述款项,被杨某、张某用于部分业务员投单的返利及公司的日常开销。
因后期投单人减少而无法维持,杨某、张某潜逃,终被查获归案。
分歧意见对被告人的行为如何定性,在审理中存在三种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二被告人的行为构成集资诈骗罪。
二人的经营活动没有场所,没有产品,通过捏造虚假事实,非法骗取资金,致使网络成员的685万余元损失无法返还,且案发后逃跑,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第二种意见认为,二被告人的行为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二人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规,明知自己不具备吸收存款资格,却以高额回报为诱饵,大量吸收公众资金,导致巨额资金无法偿还,扰乱了金融秩序。
第三种意见认为,二被告人的行为构成非法经营罪。
二人采取无产品、无店铺的经营活动从事网络营销,其行为属于非法传销,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应以非法经营罪论处。
分析笔者同意第三种意见。
集资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行为。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是指行为人在主观上具有将非法募集的资金置于个人或本单位控制之下。
“使用诈骗方法”是指使用编造谎言、捏造或隐瞒事实真相、虚构或伪造集资批文和证件等欺骗的方法。
行为人没有使用诈骗的方法不构成本罪。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指行为人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在社会上以存款的形式公开吸收公众资金的行为。
广义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包括:行为人不具有吸收存款的主体资格而吸收公众存款;行为人虽然具有吸收公众存款的主体资格,但其吸收公众存款所采用的方法是违法的。
非法经营罪是指违反国家规定,从事非法经营活动,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
比较上述三罪的概念可知,集资诈骗罪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使用了诈骗的方法,而其他两罪不具有此目的,也不要求使用诈骗手段。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是公开以存款的形式吸收资金,且其经营方式多为资金的融通,如贷款、投资等,而非法经营则不要求以吸收存款的形式进行经营活动。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指出,行为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其行为属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携带集资款逃跑的;挥霍集资款,致使集资款无法返还的;使用集资款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致使集资款无法返还的;具有其他欺诈行为,拒不返还集资款,或者致使集资款无法返还的。
从以上规定看,构成集资诈骗罪的情形,都集中在资金无法返还或者拒不返还上。
就拒不返还而言,行为人将非法集资款据为己有的主观目的十分明确。
但就无法返还来说,情况比较复杂,集资诈骗罪与非法经营罪都可能存在资金无法返还的客观结局,仅此还难以区分两罪,难以确定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因此,为了确定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必须进一步查明资金无法返还的原因,这可以从其通过传销等手段集资后的资金运用方式上加以判断。
上述司法解释中规定了三种情形:挥霍集资款、使用集资款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具有其他欺诈行为。
在挥霍集资款的情况下,只要证明挥霍集资款的事实存在且无法返还,并且两者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就可以认定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而只要行为人实施了后两种行为,就可认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从而认定其构成集资诈骗罪。
本案中,杨某、张某没有使用诈骗手段诱使网络成员出资进行网上传销,代理商和散户对传销的性质和经营风险是明知的。
没有返还的传销所得主要用于公司的运营支出,无法返还资金的原因是经营后期投单人减少所致。
杨某、张某虽然以公司的名义制定了虚假的市场计划,但其目的只是为了获得网络成员的信任,这一情节只能证明被告人采用了欺骗方法进行传销,并不足以认定其具有非法占有对方资金的目的。
因此,认定二被告人具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进而构成集资诈骗罪的理由不充分。
我国明文规定禁止非法传销。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情节严重的传销或者变相传销行为如何定性问题的批复》规定,对于1998年4月18日国务院《关于禁止传销经营活动的通知》发布以后,仍然从事传销或者变相传销活动,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应当依照刑法第225条第4项的规定,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
从本案情况看,杨某、张某从事网上非法传销业务,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应按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
此外,本案中,杨某、张某不是以存款的方式公开募集资金,也不是将募集的资金用于贷款等融资活动,而是将资金用于投单返利及公司运作,其行为不符合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法律规定。
最终,一审法院以非法经营罪判处杨某、张某有期徒刑15年,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二人提起上诉。
二审法院审理后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