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7年——2020年)(征求意见稿)规划文本长春市园林绿化局二零零七年五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规划目标与指标 (3)第三章市区绿地系统规划 (4)第四章城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与分区 (6)第五章城市绿地分类规划 (7)第六章树种规划 (12)第七章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 (14)第八章分期建设规划 (15)第九章规划实施措施 (16)第十章附录 (18)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发展长春市绿化事业,加强城市环境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进市民身心健康,提高城市规划与园林绿化建设管理水平,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府文件,结合本市实际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所界定的规划区范围与现状市区行政范围相同,市区面积3583平方公里。
第三条本规划的适用年限为2007—2020年,近期规划为2007—2012年。
第四条规划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城市绿化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00号;* 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标准》(2000年);*《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城市道路绿化规范与设计规范》CJJ75-97;*《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建成[1993]784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2002.9.1实施)];*《城市绿线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12号(2002.11.1实施);*《园林基本术语标准》国际.2002年12月1日施行;*《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建城[2002]192号;*《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建城[2002]106号;*《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建城[2002]240号;*《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第五条规划指导思想: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宗旨,美化城市景观、方便群众游憩为目的,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原则,把大环境绿化与城市绿化相结合,大力植树造林,提高绿化覆盖率,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突出当地特色,形成春城特色的现代化园林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六条规划原则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原则,突出城市的生态特色,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适应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要求,充分利用城区的河道水系,使城市绿化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城市生态绿化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人类要生活的美好,就要发展生产,依托自然,利用资源,怎样合理的利用资源,对今后的城市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今后的开发建设中,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城市与自然共荣,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应该说比追求眼前利益更重要。
在一切社会生产活动中,人是决定的因素,一切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旅游、宗教等活动都是以人为核心的社会行为。
绿地系统规划建设要以人为本,这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所规定的原则,规划建设高品位的园林绿地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的需求,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是园林绿地规划建设的最高宗旨。
坚持科学性、先进性、发展性与可操作性的原则。
规划的内容与项目设置应与时代相衔接,体现出现代城市园林绿地的风格和特点。
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有关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先进理论与实践经验、利用相关科学研究成果和手段,充分利用现有城市建设和绿化成果,力求规划的科学性、经济性做到系统完善,结构合理,指标先进,水平一流。
坚持突出重点,改善城市薄弱环节的原则。
针对旧城区绿地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彼此分隔,缺乏联系的局面还未根本改变,已成为明显的薄弱环节。
这不仅直接影响该地区的生态与环境质量,难于满足居民日常游憩需求;而且对系统的完整性与总体效益的发挥影响极大,本次规划必须以此为重点,从实际出发,发掘潜力,有所突破,力求增加绿地总量,提高综合效益,并成为布局合理,相互联系的重要子系统,使城市绿地系统整体得以健全完善。
根据城市绿地系统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不同用地性质及位置的差异,重点抓好庭院及居住区绿化;采用新技术,大力推广节水技术、生态材料,加强垂直绿化,增加城市绿量。
坚持以乡土植物绿化,坚持生物多样性的原则。
在园林景观绿化,大量应用乡土树种,具有成活率高,建设周期短,利用率高,经济适用等优点。
同时也能彰显本地特色,自然界的生物物种是丰富多彩的,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的,植物规划中心必须坚持多样性的原则,因此,在植物规划中,采用丰富多彩的植物材料,把长春装扮成真正的春城。
第二章规划目标与指标第七条规划目标:充分利用长春市的自然地理条件,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构筑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的空间结构;积极发展各城市组团之间的绿化联系性,实施城乡一体的绿地网络化建设战略;努力改善城市环境和气候条件,美化城市景观和创造有特色的城市风貌为目标的各种类型的绿地,以满足人民的要求。
第八条城市绿地发展指标规划1. 公园绿地:2012年3680公顷;2020年5040公顷。
2. 生产绿地:2012年 660公顷;2020年880公顷。
3. 防护绿地:2012年1078公顷;2020年1301公顷。
4. 附属绿地: 2012年3759公顷;2020年6867公顷绿地率: 2012年绿地率达到38%;2020年绿地率达到40%。
绿化覆盖率: 2012年,绿地覆盖率达到43%;2020绿地覆盖率达到45% 。
公园绿地:2012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83平方米;2020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平方米。
第三章市区绿地系统规划第九条分为“三源”、“五区”、“六楔”、“十带”、“线网”的空间布局规划。
9.1 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概略:发展中的长春必须确立“生态优先”的城市建设战略,寻求一种即能应对发展挑战又能解决环境问题的城市发展模式。
以长春市区“山、水”并存的自然基础,构建“山水城市”的框架,最大限度降低开发与资源保护的冲突,减低对自然生态体系的冲击。
构筑生态城市。
9.2 城市空间结构:长春未来的城市空间结构规划为“三源”、“五区”、“六楔”、“十带”、“线网”的空间布局。
9.3 市区绿地空间形态:三源——指在市区的范围内,根据城市的盛行风向,分别在城市的三个方向,规划的三个氧源基地,分别为东南方向上的净月潭森林风景区、西南方向与西北方向上,在继续绿化荒山、荒地、填土栽树的基础上,扩大绿化规模,分批使之成片成带,将生产与生态防护双重功能结合的生态绿地连接起来形成城市的绿色氧源基地,为城市储备新鲜空气。
五区——指净月旅游开发区、石头口门水源保护区、新立城水源保护区、双阳湖景区、卡伦湖景区。
在保护风景名胜区的同时,恢复和发展这五个区的森林资源,不断增强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态功能。
六楔——指在城市布局六个方向上沿河道水系、高压线、道路、铁路等插入市中心的六块楔形绿地,改善市中心的空气质量。
城市布局的六条楔形绿地的方向分别为:合隆镇—兰家镇—纪家水库;大岭镇—双龙—大房身机场;陶家屯镇—范家屯镇—富锋组团;乐山镇—永春镇—南部郊野公园;波泥河镇—流砂森林景区—英俊组团;龙家堡镇—卡伦湖—兴隆组团。
这是组成“绿色入城”城市景观的重要部分,也是城市郊区向市区输送新鲜空气的重要通道。
要加大力度保护每条楔形绿化带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加速绿化。
十带——指在长春市十个主要公路出入口规划的防护林带,具体指:长哈高速公路绿化带、长农高速公路绿化带、长农公路绿化带、长深高速公路绿化带、长平高速公路绿化带、长营高速公路绿化带、长清公路绿化带、长吉高速公路绿化带、长白公路绿化带、长吉南线公路。
“线网”指沿道路、水系、铁路、高压走廊等大量分布的绿带,联系中心区内的各种绿地,同时将中心城区绿地与外围的绿化系统联系起来。
9.4 市区生态环境建设结果:绿水环绕,青山长青——长春市南部的大黑山脉、富锋山,东南部的双阳河、饮马河、新立城水库、东北部的卡论湖、石头口门水库形成长春市特有的山水园林框架。
以生态环保为主体的绿地体系——从广义的绿地概念出发,森林公园、市郊公园、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地、文物古迹控制保护区、山村、农田等共同构成绿地生态结构的主体。
人文山水共生——本规划不仅包含了长春市山水地貌的自然特征,同时也反应了长春市的人文风貌,表达了城市自然生态环境规划的整体观。
第四章城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与分区第十条城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与分区长春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的规划布局模式可以概括为:“一脉”、“一链”、“二环”、“多园”、“线网”的布局形式,构筑以中心城为核心,覆盖整个城市,城乡一体化绿地系统,使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得以充分发挥。
* “一脉”,指伊通河水系。
结合河道整治,建成以河道为骨干的,河两侧的绿色走廊,形成绿色生态屏障,规划在伊通河两侧根据实际情况预留50—200米的绿地,形成高标准的生态防护体系。
* “一链”,指穿城水系绿链。
沿东新开河、串湖、永春河、小河沿子河等四条水系,结合雁鸣湖、西湖、八一水库、伊通河上、下游湿地形成的环河道、库湖绿化带,包括沿线高绿地率、低密度建设区共同构筑而成的环型绿带。
* “二环”,指以环城高速公路与三环路为依托,环城高速公路外侧500米,内侧100米,三环路两侧15米宽的绿化带。
其中主绿带内形成的生态群落稳定的混交林带,常绿树与阔叶树比例为1:3,同时以乔木树种为主,乔木与灌木的比例为1:2(数量比)或7:3(面积比),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兼顾发展,这样才能获得长期、稳定的生态、景观效果。
* “多园”,指城市综合公园、专类公园、居住区公园及街头游园等。
重新规划32个公园包括:双喜岭公园、溪园、西郊公园、串湖公园、英俊公园、北湖公园、电台公园、孟家公园、三佳湖公园、光明公园、柴户张公园、西站公园、和平公园、景阳公园、拥军公园、西环公园、荣光公园、宏新公园、前进公园、南郊公园、净月公园、永春公园、汽车公园、富强公园、八一公园、雁鸣公园、纪家公园、宋家公园、朝阳森林公园、滨河公园(北段)、滨河公园(南段)、经开森林公园。
并在富锋组团附近、兴隆组团附近、宽城、二道、经开等区域增加小游园建设。
* “线网”,指沿道路、水系、铁路、高压线走廊等大量分布的绿带,联系中心区内的各种绿地,同时将中心城区绿地与外围的绿地系统联系起来。
第五章城市绿地分类规划第十一条城市绿地分类发展规划11.1 公园绿地:应在充分保护和利用好市区内现有公园绿地的前提下,按以下要求规划布局新增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