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韩愈《师说》的艺术价值摘要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
兼具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于一身。
韩愈以政治家的敏锐,教育家的胸襟和开放的视野,针对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以《师说》作为宣言,振聋发聩地提出“尊师重道”的教育观,其蕴含的文学价值、思想价值、美学价值,已成为艺术瑰宝流传后世。
关键词:韩愈《师说》文学价值思想价值美学价值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韩愈(768-824),字退之,号昌黎,是中国中唐时期最伟大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中国教育思想史上著名的教育家。
由于他积极参与政治改革,他的政治主张与政策主张影响深远,又被公认为是成功的政治家。
在文学史上他是古文运动的精神领袖和思想领袖,被冠之“唐宋八大家之首”,与另一位古文运动领袖柳宗元并称“韩柳”,在中国文学历史上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美名。
在刘勰《文心雕龙》的理论基础上,继承儒家为文传统,开创性地倡导“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的主张,严厉批判六朝以来的骈偶之风,影响深远。
宋朝大文学家苏轼赞其“文起八代之衰”。
著作丰富,存世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经过安史之乱的战火洗礼,社会面临着众多复杂的矛盾,盛唐人勤奋好学的人生态度、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和良好的社会风尚日渐消退。
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对中唐仍有影响,其中贵族子弟只重“家法”而轻“师道”,凭借着门第的尊贵,不用刻苦学习同样可以获得官位。
因此,社会上出现了“轻师”的现象,甚至对于好学者,不是积极鼓励,而是聚在一起嗤笑,这种“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师说》写于贞元十八年,面对时世,韩愈以《师说》为宣言提出“尊师重道”的教学主张。
柳宗元曾这样评价他:“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师说》不仅是一篇观点鲜明、论证有力的政论文章,也是一篇有很高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与韩愈的教育思想一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文学价值韩愈是历史上继司马迁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素有“百代文宗”的雅号,其散文恢宏大气,汪洋恣肆纵横开阔,挥洒自如,时而如高山流水洋洋洒洒,时而如涓涓细流,循循善诱。
《师说》格局严整,层次分明,立意高远,气势雄浑,语言练达,论辩有力,充分体现了散文美的艺术价值。
1 格局严整,层次分明全文共分四段。
第一段首句以“古之学者必有师”开篇,强调古之圣贤皆出于从师学习而有所得,即“亲师友,习礼仪”。
由圣贤亲师行为推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为教师的职责确立了明确的目标。
接下来从解惑的角度提出从师的标准即“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一段为师者下定义,确定从师的标准,明确教师的职责和作用。
第二段针砭时弊,以一声长叹“嗟乎”起笔,指出当时社会不良的求学风气。
接下来运用正反对比从三个方面论证师道之不传的严重社会危害。
韩愈先是用古代的圣人和今天的众人作对比:接下来用爱自己的孩子,选择优秀的教师跟随老师学习和自己学习却以从师为耻进行对比;最后以民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以向老师学习提高医术、技法和士大夫之族向老师学习,教师地位低则蒙羞,教师官位高则有阿谀奉迎之嫌作对比。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圣人愈学习愈具有圣贤之得,而愚人愈不学习愈愚钝无知。
在这一段韩愈还着重强调了传其道解其惑的真正意义,解惑、传道是授业的宗旨,即通过授业的过程,解除学生知识理解、人生态度上的困惑,最终使学生“悟道”“学道”,达到对儒家道统的内化与践行。
第二段通过正反对比抨击不良的社会从师风气,揭示错误的从师态度。
第三段循序渐进举圣人孔子为例,提出“圣人无常师”,进一步论证“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教育主张。
这里韩愈提出了“师弟子平等”的师生观。
韩愈认为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老师不过是比学生年长,先于学生学习和领悟知识,在某个领域具有专长而已。
师生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通过学习,随着知识含量的增长是有可能超过老师的,甚至在某个领域可以做师长指导老师,因此师生关系是相对的。
同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师生关系还可以转化,教师要虚心地向学生学习,共同进步。
第三段由圣人谦虚从师的事迹,提出道在师在,以有道者为师的主张。
第四段交代写作本文的缘由,因李蟠好古文,不拘于时能行古道,因此由感而发,故作《师说》以阐明自己“尊师重道”教学主张,总结全文主旨,点明主题。
2 立意高远,气势雄浑《师说》作为韩愈的一篇政论文是有感于时世而发,虽篇幅短小仅600百余字却掷地有声,文章一出便在社会上引起巨大的反响,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直指士大夫贵族阶层耻师弊端,其深远的立意,雄浑的气势,堪称“千古绝唱”。
《师说》开篇立意高远,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站在历史角度追古抚今,高屋建瓴地概括出师者定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明确指出了传道、授业、解惑三者间的关系。
韩愈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因此,《师说》中强调的“道”,指的是儒家的道统思想,即儒道。
儒道强调的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宗旨的道德观。
做为一个师者,“传道”是其根本职责所在,而传道的途径则是通过“授业”的过程得以实现。
“授业”的具体内容是对《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学教材的讲授。
在儒学教材学习的过程中体现师者价值的就是“解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这里“解惑”既解学习之惑,又解人生疑惑,韩愈赋予解惑更广泛的意义,并不是狭隘的仅限于书本知识的解惑。
韩愈认为这三项是教师的基本任务,三者既是紧密相联的,又体现出以传道为本、以授业、解惑为辅的顺序。
行文至此韩愈以三组对比,纵横开合,针对时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从师弊端进行遣责。
气势雄浑,不容置疑。
紧扣“古今”“长幼”“贵践”“大小”等进行讽谕式对比,评击了“今愚”者的耻师行径。
一唱三叹,整饬庄重,感情色彩浓烈。
反面论证之后,正面举出古之圣贤孔子从师典范,以孔子的身教言传,倡导平等的师生观,气势如虹,令人心悦诚服。
最后一节由李蟠求学,引出为文目的“尊师重教,复兴儒道”。
至此,读者心中豁然开朗。
通篇情理融合,浩然正气贯穿始终,作品充满艺术感染力。
3 语言练达,论辩有力《师说》文笔运用自如,语言精巧炼达,论辩雄浑有力。
作品整体构思虚实结合,既有铺陈,又有想象,既有实例,又有描模,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论证,情感逐层递进,言辞愈来愈激烈,将论辩推向高潮。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等皆成为千古名句。
《师说》在句式上,突破六朝以来的骈偶之风,采用排偶句与散句的交错运用,这样既体现出排偶句的整饬,又发挥出散句灵活性的待点,二者奇偶互现,节奏严密,韵律合谐,增强了文章的气势美,同时也开创了新一代的文体风格。
《师说》中摹拟问答形式,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等句式的巧妙运用与承转,增强了作品的论辩力度和讽刺效果。
二思想价值韩愈针对时世教育中出现的种种流弊以《师说》为宣言挺身而出,提出尊师重道,重振儒学,体现了一代教育家、政治家非凡的洞察力和开放的视野。
他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文学理论创作思想及“不平则鸣”的政治主张,这些光辉思想超越时代为后人所继承和发扬,至今仍然闪烁出智慧的光芒。
1 文以载道文以载道,是千百年来中国文人为文学的一个标准,明确提出这个观点的是周敦颐,周敦颐把文章比喻成车,文章做为传播的载体就像车一样承载的是道德。
写文做人都是一个道理。
文章不是单纯的语言意义上的华美,也不仅限于形式上的技巧,更不是言之无物内容空洞的刻意雕琢,文章应有思想性,对社会具有促进作用。
《师说》是一篇体现韩愈“文以载道”文学主张的作品,在文章中韩愈观点鲜明,立论深刻,针砭时弊,传播主张。
文章中将道作为择师的标准,即道在师在。
从宏观历史背景和文章内容来理解,狭义的“道”指儒家思想或学习儒家学说不可缺少的某一方面的专攻和特定之道;广义的“道”则指的是一切规律,既含有天道也指人道,又含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2 不平则鸣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不平则鸣”的观点,他认为万物本无声,但在不能保持其本身性状,即受到外物压力时,如:草木受到风的侵扰,水受到石头的阻碍,钟磐受到敲击时都会发出声响。
人对于环境也是一样,在情势不得已的时候,就会歌咏或哭泣。
他认为社会上有不合理的现象,作者便要把它诉诸笔墨,只有发自肺腑不平则鸣的作品才能感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师说》正是一篇“不平则鸣”的典范之作。
作者怀着对士大夫之族“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耻师者行径的鄙视,不顾流俗,奋然提出“尊师重道”的教育主张。
“愈以是得狂名。
”从时代背景上看韩愈是一位高瞻远瞩的教育家,一位胸怀天下的政治家,一位“道济天下”的儒者,其“不平则鸣”的批判精神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三美学价值韩愈文学主张上提出作家的“养气论”,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
他认为文章是作家品德的反映。
“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答李翊书》)文章抒发的是作者个人的感情,应树立起文章的个性品质,作家应对真、善、美有着崇高的追求,对假、恶、丑要有勇气向黑暗势力进行抨击。
《师说》正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作品艺术语言为载体,在社会范围内进行师道、伦理方面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探究,以”尊师重道”为美,以“耻于从师”为丑,树立崇高的社会风尚,形成人人乐学、好学,谦和、礼让的崇高意识,从而恢复大唐昔日风采,重振礼仪之邦的国风。
1 人格美韩愈一生个性耿直,从小就胸怀大志心系天下,7岁读书,13岁能文,究心古训,关心政治,步入仕途后更是为民请命,兴教育、驱鳄鱼、抚叛乱、减免徭役赋税,指斥朝政,虽多次被贬,但仍矢志不渝。
《师说》中韩愈不畏流俗,不惧嘲弄,其抗颜而为师的凛然正气贯穿全篇,体现着作品人格美的力量。
2 境界美韩愈以政治家开阔的视野,教育家宽广的胸怀,敏锐的社会洞察力打破了固有的教育、教学体制、师生关系的限制,即打破了师法或家法的保守体制的束缚,把师和弟子的关系合理化平等化了,这些思想把师的神秘性、权威性、封建性大大地减轻了,因此这些思想具有积极的历史进步意义。
《师说》一出更是鼓舞了大批的青年后学,鼓励了大量像李蟠一样“能行古道”的青年人学习,正是由于李蟠的“不拘于时,学于余”激发了韩愈实践古文运动的思想,促成了触动韩愈针对现实发表议论,倡行见解的行为。
《师说》中体现出的解放精神,具有进步的人民性,这和我们今天教学中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着不谋而合的共同主张。
《师说》作为韩愈古文运动的教育经典给宋以后千余年的作家、学者、教育工作者以无尽的滋养,其功至伟不可磨灭,作品体现着深远的境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