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农业工程复习思考题

生态农业工程复习思考题

《生态农业工程》思考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指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原则下,总结吸收各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成功经验和农业科技成果,按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农业生产体系。

2、生态农业工程:就是把农业科学和农业技术运用生态学原理、系统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进行集成创新,组装新的农业生产模式,构建新型农业产业,建设新型的农村区域,实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活动。

3、生产环:凡是某种生物需要的资源(或产品)亦是人所需要的一级产品则称为一般生产环,如:猪、牛、羊等草食动物,它的食料为粮食、蔬菜,也是人所需要的,这样构成的食物链环结构,其转化特点是由低价值提到高价值,由低能量提到高能量。

4、高效环:凡是某种生物需要的资源或产品不能为人类直接吸收利用,或直接取得的,须经过加环转化后方可产生高效或经济产品的食物链环结构,则称为高效环,如:饲草不能人类所吸收利用,只能通过饲养奶牛或其它牲畜,获得牛奶或其它畜产品(肉食品)后才能为人类所食用。

5、增益环:指为提高一般生产环效益所加入环节,如养蚯蚓,蝇蛆饲喂鸡、猪,目的是通过对废弃物的利用生产高质量的生产原料以提高生产环上生物的生产效益。

6、生态农业模式:就是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组织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和组装配套技术以发挥系统功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的生态农业系统格局。

7、生态农业技术:能够因地制宜,有效地协调农业生物、技术和环境之间关系,提高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效率,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良性循环的一类方法和技艺,称为生态农业技术。

8、节水农业技术:为了使尽量多的降水为作物利用而采取的工程、农艺和生物等的技术措施通称为节水农业技术。

9、渠道防渗技术:是减少输水渠道透水性或建立不透水防护层的各种技术措施,是灌溉各环节中节水效益最大的一环。

10、管道输水灌溉:是以管道代替明渠输水,将灌溉水直接送到田间灌溉作物,以减少水在输送过程中渗漏和蒸发损失的一种工程技术措施。

11、喷灌:是喷洒灌溉的简称。

它是利用专门的系统(动力设备、水泵、管道等)将水加压(或利用水的自然落差加压)后送到喷灌地段,通过喷洒器(喷头)将水喷射到空中,并使水分散成细小水滴后均匀地洒落在田间进行灌溉的一种灌水方法。

12、微灌:是根据作物需水要求,通过低压管道系统与安装在末级管道上的灌水器,将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以较小的流量均匀、准确地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表面或土层中的新型灌水方法。

包括滴灌、微喷灌、小管出流灌及渗灌。

13、生物防治:是一类利用天敌及其产品防治病虫害,以达到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植保技术措施。

14、平衡施肥:就是保证氮磷钾养分之间的平衡供应和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养分之间的平衡供应;养分供应与需求时间上的平衡;养分投入产出的平衡的农田施肥技术。

15、微生物肥料:又称生物肥料,是农业生产中使用的肥料制品中的一种,与化学肥料、有机肥料、绿肥性质不同。

主要是指微生物接种剂,即由具有特殊效能的微生物经过扩大培养(根瘤菌)和草炭或蛭石载体组成。

此类制品主要用于拌种。

16、健康安全食品:是指产自良好的生态环境,严格按照健康安全食品生产技术规程组织生产或加工,产品质量符合国家相关的安全卫生标准,并经专门机构检验认定,获准使用健康安全食品标志的初级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

17、无公害食品是指在良好生态环境中按生产技术规程生产的,产品质量符合安全卫生标准的,经专门机构检验认定,获准使用无公害标志的初级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

18、青贮饲料技术:是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长期保存青饲料的营养特性,以扩大饲料来源的一种方法。

19、日光温室:是指在东、西、北三面堆砌具有较高热阻的墙体,上面覆盖透明塑料薄膜或平板玻璃,夜间用草帘子覆盖保温的加热或者不加热的温室。

20、秸秆气化技术:是一类利用专门的气化设备使秸秆在加热后产生可燃气体的技术。

21、发展度:22、管道输水灌溉:是以管道代替明渠输水,将灌溉水直接送到田间灌溉作物,以减少水在输送过程中渗漏和蒸发损失的一种工程技术措施。

23、田间灌溉节水技术:是指灌溉水进入农田后,通过采用良好的灌溉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的灌水技术的总称。

24、田间农艺节水技术包括地面覆盖、耕作保墒、合理施肥以肥调水等。

二、判断改错题1、德尔斐法(Delphi)它是通过公开征求专家意见的方法得到所需分析计算的方法。

答:错。

应改为:德尔斐法(Delphi)它是通过匿名征求专家意见的方法得到所需指标的权重。

2、土壤氮素输出平衡指数是社会效益指标。

答:错。

应改为:土壤氮素输出平衡指数是生态效益指标。

3、改变生态农业系统中人工种群的类型,使它们的产品不可能进入人体。

这表述的是一种食物链解链的技术路线。

答:正确。

4、麻雀每年每只吃食棉铃虫等害虫10000头。

生态农业中引入之作为增益环。

答:错。

应改为:麻雀每年每只吃食棉铃虫等害虫10000头。

生态农业中引入之作为减耗环。

5、桐粮间作属于生态农业的平面设计。

答:错。

应改为:桐粮间作属于生态农业的立体设计。

6、大蒜、黄瓜、菜豆间套栽培技术是作物的复种轮作制度。

答:错。

应改为:大蒜、黄瓜、菜豆间套栽培技术是作物的立体种植技术。

7、涌流灌节水技术是一种微灌技术。

答:错。

应改为:涌流灌节水技术是一种改进的地面灌技术。

8、鱼-猪-草综合养鱼技术的内容是种草养猪、养鱼,猪鱼配套,猪粪肥草的种养结合。

答:正确。

9、稻、鱼、蟹综合养殖种植技术中,稻田改造时,种养面积比应考虑在5:5~5.5:4.5。

答:错。

应改为:~稻田改造时,种养面积比应考虑在2:8~7:3。

10:池塘鱼鸭混养技术中,鸭舍面积按每平方米20只鸭建造,并按每10只母鸭配备一只40cm×40cm×40cm的产蛋箱,放置在光线充足的沿墙周围。

答:错。

应改为:~,鸭舍面积按每平方米5只鸭建造,并按每4只母鸭配备一只40cm×40cm×40cm的产蛋箱,放置在光线较暗的沿墙周围。

11、绿色食品标志图形为椭圆形,由三部分构成,即上方的棚盖、下方的叶片和蓓蕾。

意为保护、安全。

答:错。

应改为:绿色食品标志图形为正圆形,由三部分构成,即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和蓓蕾。

意为保护、安全与和谐。

12、有机食品标志采用文字和叶片为创意元素,由两部分构成。

答:错。

有机食品标志采用人手和叶片为创意元素,由三部分构成。

13、每日每人氟需要量为0.1~0.5mg,但如饮用水中含氟量超过 1.0mg/L,就会对人体健康不利。

答:错。

每日每人氟需要量为1.0~1.5mg,但如饮用水中含氟量超过0.5mg/L,就会对人体健康不利。

14、凤眼莲是一种水生植物,年产量可达 750~900t/hm2。

答:正确。

15、我国作物秸秆平均含碳为44.22%,含氮为0.62%,含磷(P2O5)为0.25%,含钾(K2O)为1.44%。

答:正确。

16、厌氧堆肥是在无氧条件下,利用厌氧微生物(主要是厌氧菌)的作用来进行的,包括酸性发酵阶段和碱性发酵阶段。

答:正确。

17、作物对养分元素的吸收量一般情况下是氮〉磷〉钾。

答:错。

应改为:作物对养分元素的吸收量一般情况下是氮〉钾〉磷。

18、一种有机无机复混肥包装袋上标有17-7-3,这分别表示有机质含量为17%,氮7%,磷、钾3%。

答:错。

应改为:~,这分别表示氮(N)含量为17%,磷(P2O5)7%,钾(K2O)3%。

19、轮作换茬的生态学意义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土地的利用实现用养结合;二是消除病虫草害。

答:正确。

20、马铃薯、烟草、番茄极耐连作。

答:错。

应改为:马铃薯、烟草、番茄对连作极为敏感。

三、简答题1、我国古代生态农业思想的萌芽包括哪些方面?试就你熟悉的一种作简要说明。

答:1)“阴阳五行说”、“三才论”传统自然观2.)生物资源保护的传统理念3)保护水土资源的思想4)“余气相培”和“地力常新壮”的思想5)对生物间相生相克关系的认识和利用现以***举例说明。

2、简述农业生态系统分的环境组成。

答:农业生态系统分的环境组成包括自然环境组分和人工环境组分。

自然环境组分:从自然继承下来的,但已受到人类不同程度调控的影响。

例如,土壤的理化特性,土壤水分,甚至大气成分都受到人类各种活动的影响。

人工环境组分:包括各种生产、加工、贮存设备设施。

如温室、畜舍、禽合、渠道、防护林带等。

它们常以间接的方式对农业生物发生影响。

3、简述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和价值流间的相互关系。

答: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和价值流是相互交织着的。

能量、信息和价值依附着一定的物质形态。

物质流、信息流和价值流都要依赖能量的驱动。

信息流在较高的层次调节着物质流、能量流和价值流。

与人类利益或需求发生关系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都与价值变化和转移相联系。

4、简述提高生态农业系统生态效率的主要措施。

答:提高生态农业系统生态效率的措施很多,主要有:1)做好相邻两营养级物种的选配和数量控制,提高营养级物种对低一级营养级的利用效率;2)是选择净生长效率高的物种;3)是在原有的食物链中增加新的环节,提高能量转化率。

5、农业类型变化的诱致性变迁理论假说的含义是什么?答:农业类型变化的诱致性变迁理论假说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人类在选择资源利用方式时往往不会舍易求难,人类掌握的知识越有限,就越有可能选择更为简单的资源利用方式。

特定资源的数量总是有限的,人口的增长会引起人均资源禀赋的减少。

人均资源禀赋的下降,会使已选择的资源利用方式发生从适宜到不适宜的变化。

另一方面,当资源利用方式难以维系下去时,人类会进行技术和制度创新,以提高特定资源禀赋的承载力,使资源禀赋、资源利用方式和社会发展三者继续保持协调。

6、试列举6种生态农业模式的主要类型。

答:(从以下12种类型中选择6种回答)1)丘陵山区立体开发利用模式2)小流域综合开发模式3)边缘效应型模式4)城郊商品生产生态农业模式5)庭院生态农业模式6)山区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模式7)农林复合系统模式8)农畜结合和农田用地、养地相结合模式9)生态食物链模式10)节水和净水型生态农业模式11)生物质能多层次再生利用和农村多能互补系统模式12)贸工农综合经营模式7、简述作物间作、套作、轮作含义,并举例表示。

答:间作:是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如玉米║红薯。

套作:是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如小麦/玉米/甘薯轮作: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的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如水稻→蔬菜→水稻。

8、简述农林复合系统的基本含义。

答:农林复合系统是指在同一土地管理单元上,以生态经济原理为基础,运用现代生物和生态工程技术,人为地把多年生木本植物(如乔木、灌木、棕榈、竹类等)与其他栽培植物(如农作物、牧草、药用植物、经济植物以及真菌等)和(或)动物相结合,实行多物种共栖,多层次配置,多时序结合,物质多级循环利用的综合的土地利用和技术系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