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曹禺的作品读后感

曹禺的作品读后感

曹禺(1910年9月24日—1996年12月13日),中国杰出的现代话剧剧作家,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小名添甲。

汉族,祖籍湖北潜江,出生在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里。

其父曾任总统黎元洪的秘书,后赋闲在家,抑郁不得志。

曹禺幼年丧母,在压抑的氛围中长大,个性苦闷而内向。

1922年,入读南开中学,并参加了南开新剧团。

曹禺笔名的来源是因为本姓‚万‛(繁体字),繁体万字为草字头下一个禺。

于是他将万字上下拆为‘草禺’,又因‚草‛不像个姓,故取谐音字个‘曹’,两者组合而得曹禺。

曹禺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成就最高的剧作家。

曹禺自小随继母辗转各个戏院听曲观戏,故而从小心中便播下了戏剧的种子。

其代表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1996年12月13日,因长期疾病,曹禺在北京医院辞世,享年86岁。

曹禺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之一,与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齐名。

他是中国现代戏剧的泰斗,戏剧教育家,历任中国文联常委委员、执行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名誉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等职务。

他所创造的每一个角色,都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1934年曹禺的话剧处女作《雷雨》问世,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它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曹禺先生也因此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父与子之间的矛盾冲突主要体现在周朴园与周萍、鲁大海,鲁贵与鲁大海之间的冲突,而父与女的冲突就体现在鲁贵与四凤之间的冲突,母与女就是鲁侍萍与四凤的冲突。

周朴园是一个遇事希望妥协、缓冲、敷衍③,而在别人面前又想树立封建权势形象的复杂的人。

其儿子周萍从小就失去了母亲,父亲本应尽更大的责任来爱他,然而周朴园整天在矿上,忽视了对儿子生活中的关怀,使周萍在个人情感生活上得不到满足,为了弥补感情上的空缺,造就了周萍与繁漪在周家客厅‚闹鬼‛。

剧中虽然没有提到周朴园知道此事,但从周朴园对儿子的训话可以知道,他对儿子是不满意的,‚听说这两年你在家很不规矩……‛便是一个例子。

在这种生活环境下,周萍不可自控的跨越了情感的禁区,超越了伦理道德的范围。

虽然周萍在后来的生活中一直悔改自新,他在伦理道德的谴责中难以自拔,以至于经常纵酒,但也永远无法抹去曾经罪恶的污点。

不管如何,儿子也不能做出对不起父亲的事,事实上,父与子都没有尽到各自的责任,从而形成了父子间的矛盾冲突。

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冲突主要体现在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

阶级冲突也是《雷雨》中戏剧冲突的重点之一,作者在剧情中也暗示和抨击了旧制度的没落和死亡。

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父子关系在二十七年前已存在,然而父子只在一起生活了三天。

二十七年后,鲁侍萍在再见到周朴园,告诉他当年带走的儿子大海在他的矿上做工,现在就在门房等着见他,周朴园
才知道这个罢工闹得最厉害的竟是自己的儿子,但那种血缘关系并不因他不在父亲身边,且
正有着阶级矛盾就被割断,本来周朴园应好好弥补这二十多年来未尽的父亲责任,这才符合情的发展,也可能会化解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

然而,父子一见面,周朴园却问:‚你叫什么名字?‛显然,周朴园是不承认他做自己的儿子了,不知内情的鲁大海笑道:‚董事长,您不要同我摆架子,您难道不知道我是谁?‛
周朴园却根本不念一点父子之情,只把他当作是闹得最凶的罢工工人代表。

当然,如果当时就宣布他们是父子关系,那么将无法维持现有的家庭秩序,会损害周朴园的利益和封建士族的形象。

以鲁大海那不是恨便是爱,不是爱便是恨如雷如电地极端性格④,也无法接受抛弃他们母子的父亲竟是发绝子绝孙昧心财的周朴园这个事实。

而如果剧情真的以那样发展,整部剧也将在这一幕结束。

鲁大海也渴望见到父亲,毕竟二十多年未见,而继父鲁贵他又根本不放在眼里,‚他忘了他是个人‛,虽然周朴园与鲁大海是有着血缘的亲属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却主要集中在阶级劳资关系上。

这也是他们当前首要解决的矛盾。

鲁大海是鲁贵的养子,侍萍嫁给鲁贵时带来的孩子,但鲁大海与鲁贵相处并不和睦,鲁大海并不把鲁贵当父亲看,甚至忘了他是个还是个人,于是他两之间又形成了另一组矛盾冲突,亲生父亲如周朴园与鲁大海都还矛盾重重,更何况这种继父继子的关系呢?虽然他们之间没有父子感情可言,但鲁贵也还认为大海有点穷骨头。

靠着鲁贵在周公馆当管家这层关系,帮着鲁大海在周氏矿上谋得一份矿工职业。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能改变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

鲁大海并没有瞧着父子情面,还是在矿上当罢工工人代表,并来到周公馆会见周朴园。

鲁贵本想让两人避开相见,而他个人的奴才性格无法也不敢说服鲁大海,阻止剧情的发展。

在第三幕剧中:
鲁大海(抽出手枪):‚我——我打死你这老东西!‛(对鲁贵)
[鲁贵叫,站起。

急到里间,僵立不动。

(喊)‚枪,枪,枪。


这更突出地表现了鲁贵的懦弱形象和奴才性子,也进一步激化了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

在他们的非血缘的父子关系中,再加上两人的性格上的相互背离,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永远无法得到化解。

四凤是鲁贵与侍萍的女儿,也是剧中唯一一个与鲁贵有血缘关系的人,鲁侍萍去济南后鲁贵偷偷把女儿介绍到周公馆当使女,从剧情的发展来看,鲁贵是有他的目的的,也就是利用四凤为他某更多的钱来满足他的喝和赌。

按照常情的发展,鲁贵应对四凤呵护和关怀。

但鲁贵没有做到,而是另怀心事,利用四凤与周萍不正常的主仆关系相威胁,拿走四凤的钱财去偿还赌债。

四凤心地善良而又有些软弱,当然也知道自己在周公馆的地位,不敢公开自己与周萍的恋爱关系,只得顺从鲁贵心愿。

然鲁贵又想表现自己比别人有本事,希望四凤在鲁侍萍回来时着穿新装,而四凤又不愿其妈知道自己在周公馆帮人,两人各有心愿,其冲突牵动剧情的进一步发展。

而三十年前的侍萍和现在的四凤一样,都跃入了‚情‛的深渊,最终都成了牺牲品。

侍萍喜欢周朴园就如现在四凤喜欢周萍一样,义无返顾,但在封建伦理、门当户对婚姻观念的影响下,侍萍还是被赶出了周家大门。

侍萍三十年后两次闯入周家,把情理冲突推向了高潮,抖落了周朴园前后性格由软弱到残暴的虚伪面目,也识透了那些有钱人的老爷、少爷的本事。

侍萍与四凤的矛盾冲突在于是否去济南的问题上。

由于车前之鉴,侍萍不愿意四凤到公馆帮人,而留下四凤她又不放心,于是她一定要带四凤去济南,四凤不是特别乐意,但又不愿让母亲伤心,只好先答应着。

因为四凤对周家人有情,情感的徘徊一直使四凤在做着心里上的斗争。

但最终她还是决定与周萍私奔,放弃对母亲的孝顺与爱。

两人的冲突也暗示了母亲现在的结局就是女儿将来的结局。

《雷雨》读后感700字
读完《雷雨》,此时正是夜阑人静的时候。

关上台灯、闭眼,眼前似乎还是出现一幕幕叫人不知感慨还是感动的情景。

一切源于情又止于情。

第一代的恩怨债孽却由第二代继续承受。

倘使当初周朴园没有为了名利狠心抛下鲁侍萍和鲁大海,周萍和四凤这段不该来的爱情也就不会来,瀿漪和周萍的这段疯狂而又心酸的感情也不会存在。

而这一切究竟是谁的错?
四凤,侍萍,周萍,周冲,他们不该是这样的结局啊!本来应该是一段很美好的爱情,却在最后被套上了乱伦的枷锁,本来应该是一段很亲密的母女情,却为了两段不该来的爱情而处在了痛苦的深渊。

一切的美好啊,为什么终归支离破碎?不该死的死了,不该疯的疯了,旧社会,令人心酸的下层人的命运,何故如此?旧社会的黑暗,上层人士的腐朽终究导致了无数悲剧的发生。

我依然在想,不仅仅是旧社会,即便是现在,这样的情况也依然在发生。

也许现在会比旧社会光明的多,可是仍有那么多的人仗着自己有钱有势,处事横行霸道,任意妄为?犯法了,他们的钱可以买通律师,买通法官,然后可以不负任何责任,拍拍屁股走人,还装出一副受害者的委屈相,扔下真正的受害者捶足捣胸,哭尽人间的不公。

这样的人他们的心难道就不会滴血吗?而这样的人也终究会遭到报应的吧!呵,命运,如何的作弄了这世间的人,一切的人与事仿佛尽在它的掌握之中。

我又想到了鲁大海,这个个性鲜明,决不向黑暗的上层势力低头的青年人。

他意气风发,爱憎分明,对于一切的不平,他敢于挑战,坚定的意志和一直坚守的原则,也让他对上层人士嗤之以鼻。

他不甘于那种‚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下层人民的一贯作风,更不屑于鲁贵那种奉承拍马,狐假虎威的神奇,他愿意为自己以及其他所有矿工的公平挑战周朴园,他要为自己和其他人赢得他们应有的回报,他憎恶黑暗,也敢于挑战黑暗,这样的年轻人正是旧社会所有懂得反抗的人的真实写照。

他们顽强,他们坚持,在所有人都在无际的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朝更加黑暗的深渊走去的时候,只有他们在黑暗中摸索前进,找寻光明的所在。

……
一阵雷鸣,惊醒了多少懵懂的旧社会人民;一夜雷雨,淹没了多少不堪回首的往事的痕迹。

人生总归如此,像书像画亦像戏,读一部《雷雨》,仿佛尝尽了人间千番种种,读尽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辛酸血泪,想想现今,我们也算得幸福的了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