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整合说明:本章主要内容是地球的相关知识,本部分知识学生在初中掌握不太好,需补充地球形状和大小、经纬网及其应用等内容。
地球运动在高一地理学习中属重点内容,必讲内容。
但此部分内容比较难理解,学生得分率低,因此,高三复习删掉地球运动内容。
第1节地球的宇宙环境(1课时)内容:天体系统的层次;八大行星的概况,地球是太阳系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的原因;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考试大纲: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高考分析:近三年的高考没有本节内容。
第2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课时)内容: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意义;了解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和黑子、耀斑等太阳活动的主要特征;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并能用实例加以分析说明。
考试大纲: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高考分析:近三年的高考没有本节内容。
第3节地球与经纬网(1课时)内容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会描述地球的形状、熟记表示地球大小的几组重要数据。
2、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及其应用。
经线与经度的特征;利用经纬网确定位置、判断方向、低中高纬划分、温度带的划分等。
考试大纲:本节为补充内容,考纲没有要求。
高考分析:2012年高考试题,37、42题必须通过经纬网定准区域才能答题第4节地球运动(高三复习删掉)内容1、地球自转(3课时)地球自转方向(侧视图、俯视图)、周期(恒星日、太阳日)、速度(角速度、线速度);地球自转地理意义(昼夜产生原因、昼夜更替的原因、晨昏线、地转偏向力、地方时、国际日期变更线)。
2、地球公转(3课时)公转(方向、速度:近日点、远日点,周期)轨道示意图;公转意义(黄赤交角、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四季更替、五带划分);四个节气日照图;考试大纲: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高考分析:近三年的高考没有本节内容。
第5节地球的结构(1课时)内容: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地震波特点(图)。
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岩石圈是介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
考试大纲: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高考分析:2010年高考试题,42题有所涉及。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整合说明:本章第3节没有涉及全球气候类型的知识,全球气候类型是自然地理学习的重要基础知识,在高考中经常涉及到,且气候类型的成因与气压带、风带存在必然联系,因此在讲述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后可以加上这部分内容,这样在内容上比较连贯,学生更易理解。
第1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1课时)内容了解三大类岩石分类及典型岩石,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理解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岩浆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考试大纲:地壳物质循环。
高考分析:近三年的高考没有本节内容。
第2节地球表面形态(2课时)内容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1)列表比较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说出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2)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从图上识别六大板块及其边界(生长、消亡),并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典型地貌的形成。
(3)说出常见的地质构造类型,举例说明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
考试大纲: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高考分析:2010年高考试题,36题考查了外力融雪侵蚀。
2011年高考试题,10题考查了外力堆积作用。
第3节大气环境(6课时)(第1课时)内容:(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2)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会叙述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
考试大纲:大气受热过程。
高考分析:近三年的高考没有本节内容。
(第2课时)内容:(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并能用示意图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2)理解风的形成、风向判断。
考试大纲:大气受热过程。
高考分析:近三年的高考没有本节内容。
(第3课时)内容: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原因及移动规律。
考试大纲: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高考分析:近三年的高考没有本节内容。
(第4课时)内容: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运动影响;理解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及成因。
考试大纲:考纲没有要求高考分析:近三年的高考没有本节内容。
(第5课时)内容:掌握世界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形成原因及特征,会判读区分气候类型。
考试大纲:考纲没有要求高考分析:2011年高考试题,36题需要判定气候类型(第6课时)内容了解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天气状况;运用简易天气图,分析低压(气旋)系统和高压反气旋)系统的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
考试大纲: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高考分析:2010年高考试题,3题考查了冷暖锋第4节水循环与洋流(2课时)(第1课时)内容能利用水循环示意图,判断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及意义;(补充)能阅读河流的补给类型图,说出河流的补给来源及特点,并分析原因;根据不同水体的水位关系,判断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的相互补给关系,并判断季节及洪水期、枯水期。
考试大纲: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高考分析:2010年高考试题,1题考查了水循环的环节(第2课时)内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能根据洋流的模式图或局部大洋图,分析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类型,并能分析洋流对局部地区的气候、海洋生物、航行和海洋污染的影响。
考试大纲: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高考分析:近三年的高考没有本节内容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整合说明:本章第1节和第2节内容较为简单,容易理解,因此并为1课时。
而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特别是垂直分异规律比较重要,不太好理解,因此单独作为1课时内容。
第1节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课时)内容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或演化中的作用了解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的过程;说明整体环境演变对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影响。
2、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说明构成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
考试大纲: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高考分析:2011年高考试题,36题考查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2011年高考试题,43题考查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第2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课时)内容1、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和分布重点掌握自然带的四种地带性规律—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垂直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掌握世界某些区域自然因素的变化而形成的非地带性规律。
2.雪线的概念,及存在的地理意义3. 掌握森林自然带、草原自然带和荒漠自然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4. 运用地域分异规律对自然带进行判读。
考试大纲: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高考分析:近三年的高考没有本节内容。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整合说明:本部分内容主要研究了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产的影响以及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其中城市区位因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中国交通等内容在高三复习时放到本节来讲,与聚落和交通相关的知识构成体系。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部分内容高考考查不多,因此只讲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课时)内容从地形、气候、河流、矿产资源等方面分析自然条件对城市选址、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高三复习补充)考试大纲: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高考分析:近三年的高考没有本节内容。
第2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高三复习)内容1、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认识交通运输条件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发展速度的影响;说明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区位选择的影响。
3、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地区分布。
理解并掌握我国农业、工业交通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分布状况、主工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未来的发展方向。
考试大纲: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高考分析:2010年高考试题,6、7题考查了交通对工业区位的影响第2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删掉)第3节自然资源(删掉)与自然灾害(1课时)内容1、了解常见自然灾害的概念、常见类型,理解自然灾害发生、发展的原因。
2、认识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了解防灾、减灾的措施和方法。
紧密结合热点问题,结合能源问题分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结合我国洪灾频发的原因分析自然灾害的预防,把知识落实到地图上。
考试大纲: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高考分析:2010年高考试题,42题考查了地质灾害2011年高考试题,43题考查了黄土引发的崩塌、滑坡灾害2012年高考试题,43题考查了飓风和地震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