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辽宁省海城市有三座神奇的辽金时期的古塔,分别叫做“金塔”、“银塔”和“铁塔”。
它们经多年风吹雨打,饱阅人间沧桑,是海城市乃至鞍山地区目前尚存最早、最多的古塔。
金塔,因塔有金顶而得此名,座落
在海城市东南约22.5公里析木镇羊角
村西山坡上。
该塔八角十三级,密檐实
心砖结构,高31.5米。
基座系两层须
弥座,每面长4.1米。
下层雕乐舞人物,
有的弹箜簇、琵琶,有的吹笛、箫,还有的击鼓,男女舞姿优美自然,动作和谐,衣带飘拂,皆栩栩如生。
上层每面中央雕半身海狮,性情凶猛,势若吼哮。
各角配列金刚力土像,肌肉隆起,造型生动。
基座与第一级塔身之间雕复瓣莲花。
塔身八角为仿木砖砌圆柱,柱顶有砖雕斗拱,每面有辅间斗拱一垛。
塔身每面佛龛雕有座佛一尊,两旁立有胁侍,上有四重宝帘与飞天。
佛像姿容端庄,飞天轻盈活泼。
塔的全部雕刻或以庄严肃穆取胜,或以生动流利见长,造型优美,形象逼真,显示出了极高的艺术表现力。
塔前原有大禅宝林寺,又称金塔寺。
该寺曾于明万历三十九年重修。
寺为三层大殿,均为硬山式建筑。
殿内塑有佛
像,并有僧数人。
“文化大革命”中该寺被毁,金塔也受到严重破坏,刹杆、宝珠、相轮都已不存,塔顶、塔檐、浮雕画面也已残缺不全。
唯有塔仍圪立于山腰之中,坐看河水长流,四季变迁。
文革期间,寺庙被荡平,金塔外层严重损坏。
2004年,辽宁省和鞍山市文物保护部门对金塔进行修缮,面貌基本如旧。
为研究辽代建筑与雕刻艺术,提供了极好的实物资料。
银塔,因塔身为白色而得此名,座落于
海城市东30公里处的接文镇塔子沟村后山
东坡上。
该塔为六角九级密檐实心砖筑结
构,高约20余米,塔基须弥座每面长2.8
米,周有仿木砖砌围栏,栏板雕有卍形花纹
及鹭鹚、虎、荷叶、水草等图案。
塔座与塔身之间雕有莲瓣图案。
第一级塔身六角有砖砌仿木形柱,上有柱头和补间四辅作斗拱。
塔身有拱龛,每面龛内有座佛一尊,两旁有胁侍,上有宝盖与飞天。
塔檐用砖叠砌,上复实心半圆瓦垅及虎头瓦当。
每面檐均嵌有砖雕兽头,塔顶砌莲瓣宝瓶。
塔下原有妙德寺,又称银塔寺。
寺有大殿两层,坐北向南,均为硬山式建筑,殿内塑有佛像。
大门左右有钟楼和鼓楼。
寺内存有明代嘉靖,万历及清代雍正、道光等年代的碑刻数甬。
“文革”“砸四旧”,寺庙无存,碑亦被毁。
今银塔
之下,建有接文敬老院,院中所住老人已皆成守之人。
银塔为金代建筑,是研究金代建筑艺术的宝贵实物资料。
铁塔,座落于海城市东南22.5
公里处析木镇析木村内。
为六角七
级密檐实心砖结构,塔高约10米,
塔基直径2.5米。
塔身各面均雕有
立佛像一尊,上有宝盖。
六角为方柱,柱头有斗拱,每面有辅间斗拱。
塔檐收度较大,下有类似莲花砖雕相衬托。
铁塔亦为金代建筑。
塔后原建有铁塔寺一座,已于早年被毁。
铁塔因海城1975年大地震严重倾斜,塔身外皮严重脱落。
2005年,辽宁省和鞍山市以及海城市文物保护部门对其进行修缮。
海城金、银、铁三塔不仅是辽、金时期海城经济发展的重要见证,也是当时海城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发展的见证。
由此可见,自辽、金始,海城先后成为辽、金的州治所在地,已开始逐步显现出其作为地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理优势。
此间,不仅经济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建筑和文化艺术也得到了极大的繁荣,并出现了金塔、银塔、铁塔那样的建筑奇观。
海城二中七年10班
樊昱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