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教育孩子的小故事父亲教育孩子的小故事一儿5岁。
傍晚,牵儿散步经小桥,桥下碧水见底,暗流汹涌。
儿仰头看我:“爸爸,小河好美,我想跳下去游泳。
”我一愣:“好吧,爸爸跟你一起跳。
不过我们先回家,换一下衣服。
”回,儿换衣毕,见一盆水在面前,困惑。
“儿子,下水游泳得把脸埋进水里,这你懂吧?”儿点头。
“那我们现在就先练习一下,看看你能埋多久。
”我看表。
“好!”儿把脸埋进水里,豪气冲天?仅10秒:“呸呸,爸爸,呛水了,好难受。
”“是吗?等等跳到河里,可能会更难受些。
”“爸爸,我们可以不去跳吗?”“好吧,不去就不去了。
”从此,儿学会了谨慎而不冒失,三思而后行。
父亲教育孩子的小故事二他的父亲——沃伦·巴菲特,是全球著名的投资商、2008年超越比尔·盖茨的新世界首富、众多名流富豪挤破脑袋宁愿花几百万美元与其共进午餐的“股神”。
作为全球最引人注目的“富二代”之一,彼得·巴菲特将怎样续写父亲的荣光?“股神”爸爸是个普通老头。
彼得的童年时光,是在美国中西部小镇奥马哈度过的。
父亲在他两岁时,花3万美元买下了一栋建于20世纪初、没有围墙的老房子。
那时,父亲沃伦·巴菲特一点儿名气都没有,家庭条件和其他普通美国家庭没什么不同。
“很小时我就知道钱要靠自己挣。
父亲跟我和哥哥、姐姐说:‘我的钱都是干活挣来的,所以不会白白给你们。
’”为了挣一点零用钱,彼得总是抢着干活:扫地、擦窗户、给花草施肥浇水……那时候,彼得家的后门全天敞开着,邻居们可以随时进出。
因为母亲热情好客又喜欢当“知心大姐”,朋友遍布整个小镇,女人们有什么心事,都喜欢来找她倾诉。
在外人眼中,沃伦·巴菲特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股神,但在彼得和他的哥哥、姐姐眼中,他就是一个日渐苍老的普通老头。
至今,巴菲特和妻子还住在他50多年前花3万美元买来的那栋老房子里。
彼得小时候不知道爸爸是做什么的。
“他每天早上8点准时出门上班,无论多晚都会回到家里来。
从我很小时到现在,爸爸就是这样。
他没有变化。
所谓财富和名声的递增,在家人和他自己眼里,都只是一种外在的符号而已。
”彼得曾经问妈妈:“为什么一夜之间,我们家就变得有钱了?”因为有一天他突然发现,几乎所有人都在议论父亲,他走在路上,会有人对他指指点点。
彼得觉得非常奇怪:我们的生活还是跟以前一样啊。
电视机、冰箱和沙发用了多年,跟普通人家的一样。
父亲依然穿得普普通通,而母亲还是那么热情开朗。
美国媒体和商界曾有这样一种说法:“巴菲特只会赚钱,不会花钱,更不会做父亲。
”钱会让父子关系变复杂“当我问他为什么别的小孩不用干活就有钱时,他总是说,因为你的父亲是沃伦·巴菲特。
”但是,当彼得17岁时,父亲在投资方面的才能和他的财富开始被美国人津津乐道。
这一年,彼得经由《华盛顿邮报》发行人的一封推荐信,进入了著名的斯坦福大学学习。
他跟父亲说,如果自己不是巴菲特的儿子,那么就不会遭受别人的质疑了。
巴菲特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努力和成绩来证明你当之无愧呢?再说,你不是一直想要挣更多的钱吗?读这所大学的商科是最好的起步。
”于是,彼得开始埋头苦读,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将20门基础课程全部修完。
但是彼得一点儿都不高兴,他跟父亲说:“如果我辍学,您是否会觉得脸上无光?”巴菲特笑着答:“你的姐姐和哥哥不也是这样吗?人们顶多说你步了他们的后尘。
”父亲还跟他说:“我知道你一直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做音乐家,而我曾经那么希望你能做一个投资家。
我仍然记得你7岁那年,坐在钢琴前,把一首欢快无比的《扬基歌》弹成了哀乐。
”父亲接着说,能把欢快的乐曲弹成哀乐,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弹奏者心情糟糕,二是他具备非凡的音乐天分。
中途退学的彼得准备投身于音乐创作,但是,他身无分文。
不用问,父亲不会再给他一分钱的生活费。
“因为我已经19岁了,而且父亲本来就是个吝啬鬼。
”彼得笑着说。
祖父曾经给了他9万美元,却被父亲拿去变成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份。
他跟儿子说:“再过10年,这些钱至少能变成900万美元,30年之后,也许就是5000万。
”彼得却很快就卖了股票,拿着这笔钱搬到旧金山,租了一套小房子,成立了自己的音乐工作室。
然后,他在报纸上刊登广告,为人们提供录音服务,每小时35美元。
断断续续地有顾客来,一个星期录几个小时,赚一两百美元勉强度日。
巴菲特却不时地提醒儿子:“要学会用自己挣的钱,去做更大的梦。
”终于等来了机会,某天彼得正在擦洗他那部破旧的车时,邻居把他介绍给了自己从事动画制作的女婿,为一个新成立的有线电视频道做10秒钟的插播广告,报酬为1000美元。
这让彼得兴奋不已。
很快,那个电视频道因此而大火,它就是著名的mtv音乐频道。
从那以后,彼得可以靠作曲为生了。
“扩大音乐工作室规模、租房子、结婚,购置参加活动的西装。
这些用的都是我自己挣的钱。
”当彼得得意洋洋地跟父亲炫耀时,巴菲特也不说话,只是微笑着点头。
30岁那年,彼得已经是一对双胞胎女儿的父亲了,一家四口住在一套不足100平方米的房子里。
他很想让妻子和女儿生活得更好些,于是生平第一次开口跟父亲借钱。
父亲摇着头说:“金钱会将我们纯洁的父子关系变得复杂。
你应该像其他美国人一样贷款买房,然后凭自己的能力把贷款还上。
”彼得在心里告诉自己:“我发誓,这是我最后一次向父亲借钱。
”父亲的爱不是金钱而是信任父亲拒绝借钱给自己,还是让彼得沮丧了好一阵子。
他一气之下贷款买了套大房子,每个月要还几万美元的贷款。
几年之后,他不堪还贷的压力,又将大房子卖掉换了套小公寓。
那一刻他突然明白了,父亲那么做,只不过是想让他自己去经历和懂得生活,父亲的爱不是金钱而是信任。
彼得一度想把音乐舞蹈剧《魂》做成巡回演出,但需要很大一笔钱,父亲跟他说:“你先去筹到90%的钱,剩下的10%,我借给你。
”于是,彼得去找很多机构和人,他们无一例外地问:“你没有钱吗?跟你爸要不就得了?”彼得不得不厚着脸皮跟人说:“其实,沃伦·巴菲特除了做慈善事业很大方外,从不轻易给人一美分。
”原来,靠巴菲特的姓氏是借不来钱的。
谁会相信亿万富豪之子,竟然会开口跟人借几十万美元?靠着四处筹借的钱和父亲借给他的那10%,由彼得策划、编写、制作的音乐舞蹈剧《魂》终于在华盛顿国家广场盛大演出。
母亲、哥哥和姐姐去看了舞蹈剧,但是父亲没有去。
“他没有接到我的邀请。
我为什么要让他去破坏气氛抢了我的风头呢?”彼得大笑着说。
然后,他出了数张专辑,并凭借讲述印第安原住民的剧集《500部落》的配乐获得美国电视界最高荣誉“艾美奖”。
他靠自己的努力,为妻子和女儿在密歇根湖湖畔买了别墅,也终于有了专业级别的音乐工作室。
彼得也让所有人心悦诚服地这样称赞:“我很惊讶你竟然没有子承父业,但我更惊讶的是,你居然成了音乐界的‘沃伦·巴菲特’。
”2006年,全世界见证了沃伦·巴菲特的一大善举,他宣布把大部分财产——高达370亿美元的钱捐给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
而在3个月前,巴菲特给彼得打了电话,告诉他自己的想法。
彼得真诚地对父亲说:“爸爸,我真为你骄傲!”从不表扬儿子,而在儿子眼中也不可能有时间关注自己的音乐的巴菲特,在电话里跟儿子说:“孩子,我也为你骄傲!”对父亲来说,儿子虽然没有子承父业,但他对自己喜爱的事业的投入和专注以及即使功成名就依然不变的平常心和淡定,都无愧于“巴菲特”这个响当当的姓氏。
彼得说:“尽管父亲积聚了很多财富,但那些钱他最终都要用于做慈善。
对他来说,越来越多的金钱,只是对他投资天分的一种肯定。
而我的音乐被越来越多的人听到,就是对我音乐才能的肯定。
”现在,彼得和父亲每年最多能见四五次面。
平时,他们会互相打电话,告诉彼此最近的动向及遇见了什么有趣的人和事。
2011年初,当彼得告诉父亲自己的新书《做你自己》即将出中文版时,对中国有着深厚感情的巴菲特主动提出为他写序。
当然,日理万机的巴菲特的序言非常简短:“彼得的人生全凭他自己打造。
他衡量成功的标准,不是个人财富或荣耀,而是对广阔世界所做的贡献。
”感悟:财富是一种符号,只有通过创造才能体现能力,其他的拥有方式不能代表创造的能力!人的一生,最大的意义是对社会的意义!最大的价值是对社会的价值!父亲教育孩子的小故事三孩子10岁,五年级期末考试,数学不及格。
孩子拿着成绩单给我们看,一脸不开心。
我问他有没有找到原因,他理直气壮地说:“因为数学老师教的不好,而且总是对我们发脾气,我们全班都不喜欢他。
”我一听接着问他:“哦,是吗?那你们班数学第一名考了多少分。
”“97分”,孩子有点不好意思地回答。
“我尊重你们班的这位同学,不是因为他考得好,而是因为他知道孰轻孰重,是个强者。
就算他不喜欢数学老师,但他还是努力地去学了,就像太阳,带着自己的光芒。
而你呢,就像镜子,别人让你不开心了,你反射出来的就只有不开心。
你愿意做太阳,还是继续做一面没有个性的镜子。
”“我要做太阳。
我知道了,就算老师不喜欢我们,我也要尊重他,我会好好听课的,不行的话就自己努力,做一个主动的强者。
”从此以后,孩子的数学成绩渐渐提高,他也学会了对自己负责,遇事不抱怨,犯错也不会推卸责任。
孩子11岁,沉迷游戏,成绩下滑。
一天,我把他叫到跟前,问他:“你总玩游戏不写作业,是因为游戏更有趣吗?”孩子低头说到,“是,也不全是,我不想写作业,太难了,而且有好多,我就想玩一会再做。
”看到他还有学习的意识,稍稍舒了口气,“那你玩完游戏之后,是什么感觉呢?”“觉得很空虚,又很自责。
”“那你为什么还继续玩呢,是因为控制不了自己吗?”孩子点了点头,我拿起电脑往外走,“那爸爸把笔记本卖了。
”“可是,没有笔记本,您怎么工作?”我摸着他的头说:“爸爸可以没有电脑,但不能没有儿子。
”儿子眼睛红着说:“爸爸,我不玩了,你别卖了。
”从此以后,孩子学会了原则,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他都能拎得清。
孩子13岁,我和妻子经常出差。
每次吃完饭,我都会给家里打一个电话,但大部分都是让母亲接。
一天,孩子抢过电话问我:“爸爸,你是不是不喜欢我?你怎么总是给奶奶打电话?”“怎么会,爸爸很喜欢你,但我只给奶奶打电话也不奇怪啊,因为那是我的妈妈。
你也可以去找你的妈妈。
”从此以后,妻子经常会接到孩子的电话,这个习惯到现在还保持着。
我想,他是学会了爱。
孩子14岁,初三,学习紧张。
有段时间,孩子一直心情不好。
有天他跟我说:“爸爸,我想辞掉班长的职位。
”我问他为什么,他答道:“因为现在作业越来越多,大家都不愿意当班干。
我当班长,还参加学生会,同学都觉得我傻。
”“那当班长是你自己竞选的,你觉得有收获吗?”“有,我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那如果你不干了,有人顶上吗?”孩子想了想说:“没有,老师也觉得我最适合,劝我再想想。
可是这会占据掉我一部分的学习时间……”我打断他:“既然是自己选的,而且老师很信任你,你就应该继续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