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

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

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十分丰富。

它首先要求我们抓好经济发展,这是我们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务。

与此同时,也要求我们毫不放松地抓好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做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推动经济与生态的统筹协调发展,也就是要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发展,在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可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在不牺牲后代人利益为代价的基础上发展。

一、全面认识生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生态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条件的。

人类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决不是可以无所不为的。

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在经历与自然界长期斗争后得出的结论。

我们必须全面认识生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并以此来指导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

(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思想家既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中国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将自然这个概念提升到了形而上的高度,指的就是自然法则不可违,人道必须顺应天道。

《齐民要术》中讲的“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刘基《自然力的利用》一文中讲的“惟圣人为能知盗,执其权,用其力,非徒取其物发其藏而已也”,都是指人们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掌握驾驭自然的主动权,不能只知道耗费自然界所固有的物质财富,无不浸透了朴素的自然观和发展观。

(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只能建立在环境承载能力许可的范围之内。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地球是我们和子孙后代惟一的家园。

任何把“人定胜天”推向极致的做法,都将使人类陷入生存的困境。

300多年前西方从传统农业文明转向了工业文明,带来了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但也毁坏着我们经济发展的支持系统。

目前世界上至少有1/3耕地的表土流失,有50%的牧场因过分放牧而向荒漠演化。

世界森林自出现农业以来已经缩小了一半左右。

濒危物种在鸟类中占1/8,在哺乳动物中占1/4,在鱼类中占
1/3。

整个20世纪,人类消耗掉石油1420亿吨、煤2650亿吨、铁380亿吨、铝7.6亿吨、铜4.8亿吨。

占世界人口15%的工业发达国家消费了56%以上的石油、60%以上的天然气和50%以上的重要矿产资源。

全球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仅为1400多亿吨,静态保障年限仅40年;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为150亿立方米,静态保障年限仅60年。

据预测,我国到2010年左右,全国的石油和铁矿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将分别达到57%,
铜和铝的对外依存度将达到70%和80%左右;中华母亲河断流天数增加,大江大河洪涝灾害、沙尘暴频频肆虐。

这一切都显示,一场全面危机正摆在我们面前。

(三)以生态建设为支撑来推动经济发展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生产总值在全国的位次从1978年的第14位跃到现在的第4位,这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成绩。

但必须看到,我们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展的瓶颈制约已日益显现,特别是电力和土地供应紧张、区域性水资源不足等矛盾已经充分暴露。

二、运用生态、经济融合理念,推动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实现经济生态的统筹协调发展
经济与生态两个系统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融合。

经济的发展要以生态为基础为支撑,而生态的保护与建设又有赖于经济的发展。

生态是经济的一部分,经济又是生态的一部分,经济发展中有生态,生态建设中也包含着经济,两者具有内在的良性互动关系。

应该把经济与生态看作一个互促共进的大系统,让它们在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大前提下,有机统一起来,实现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

所谓经济的生态化,就是要求我们把生态的理念融入到经济工作中去,用生态的理念来发展经济。

这是因为:(1)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要素特别是各类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而相对于人类需要的无限性和多样性而言,有限的资源总是稀缺的。

如果某种资源短缺,我们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就会削弱,经济发展就会受到制约。

要通过强化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为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使我们的经济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用生态的理念来发展经济,能够营造有利环境,增强一个地区的环境竞争力。

浙江在今后的对外开放中,拿什么吸引外资、外技和外来人才?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营造自身的生态环境竞争力,通过生态环境的改善,增强地区的经济竞争力。

(3)它可以极大地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把生态的理念、技术融合到产品中去,就可以创新产品,形成不同的品种和质量。

我们的产品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生态牌是一条最佳的“绿色通道”。

所谓生态经济化,就是对生态的保护与建设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

一般地说,生态环境属于“公共物品”,生态保护工作必须由政府来承担,但这也并不是说市场就无所作为。

有三个方面的做法可以考虑:一是在生态保护中融入市场机制。

海南省这方面做得不错。

他们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把旅游业延伸到深山老区、天涯海角,通过旅游开发来积累资金,然后把旅游业发展中赚取的资金中的一部分拿来用作保护生态,还有的把发展旅游业与当地的扶贫开发活动结合起来,有效地扶持
了当地贫困农户的脱贫致富。

现在,海南省财政收入约有40%以上来自于旅游业收入。

二是把生态本身作为一项产业来抓。

比如树林,总不能光叫老百姓种树,也要有一种砍伐机制。

如何建立起这种机制,很值得探讨。

三是要用市场化的方法来抓具体的生态项目建设。

现在的生态项目建设是国家出钱补助,操作过程中经费层层划拨、行政管理成本过高,建设项目效率低、效益差的问题十分突出。

必须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来抓生态项目,提高生态建设效益。

三、推进经济生态统筹协调发展的若干对策
1.从促进经济生态化方面来看,关键在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传统的经济流程是从资源到产品到排放,而循环经济则是从资源到产品到再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发展循环经济,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直接载体,是新经济增长方式和新经济发展模式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直接反映。

基础在于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经济。

抓住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转移的有利机遇,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发展节水、节电、节地型产业,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把经济增长模式从过去的“高消耗、高排放”转到“低消耗、低排放”上来。

要大力推进生态效益型农业、绿色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知识型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使产业发展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

关键在于使经济的发展速度与生态的承载能力相适应。

避免盲目地攀指标、比速度、超高速发展,使经济的发展建立在自然资源可承载的基础之上。

2.从生态经济化方面来看:一是要用市场经济的方法来做大、做强生态产业。

特别要注重引进民间资本“打理山水”。

二是要用考核经济的办法来考核生态,推进绿色GDP指标体系。

政府应探讨建立一套科学而合理的经济计算制度和由此所决定的绿色指标体系,并作为各级政府领导的政绩考核标准,引导物质投入推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向质量、效益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三是推动生态项目按市场经济的办法来做。

通过完善各类法律制度和经济制度,使那些违背生态省建设基本原则的企业的外部成本内部化,使他们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作为其获取公共福利的补偿。

积极探索资源定价、适度提价机制,用价格杠杆调节资源使用;推进大项目企业化经营,产业化运作;运用业主招投标、项目经营权转让、BOT等方式把生态项目推向市场,使生态项目市场化经营落到实处。

另外,还要切实建立起有利于欠发达地区发展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3.推进生态省建设,是实现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建设的有效载体。

生态省建设,将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之中,较好地解决了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两张皮”的矛盾。

当务之急是切实下大力气把生态省建设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