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因为有根【篇一:2015年山东威海中考作文题目:因为有根】2015年山东威海中考作文题目:因为有根2015年山东威海中考作文因为有根【篇二:因为有根】因为有根题目:因为有根。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解读】今年的威海中考作文,依旧沿袭前几年的风格,继续将“命题作文”作为考查内容。
“自选角度,自定文体”已经成为威海中考作文的一贯要求。
有了这一把尚方宝剑,学生就可以放开束缚,大胆链接自己的生活体验,激活个性化的灵感思维,拥有创造性的发挥,自由抒写真情实感。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在中考考场上尽情施展自己的写作才华。
就像风筝,可以高飞云天、纵横驰骋、直冲霄汉,但必须有一根坚实的“线”调控它的方向。
这根线一旦脱落,风筝飞得再高,也会一头栽下来,甚至粉身碎骨。
这根坚实的线,承载着风筝的灵魂与根本。
同样,这篇命题作文,也必须有属于自己的“根”。
它的“根”,就是文章的主题与内涵。
《因为有根》的“根”,可以是一切生命赖以存活的真实的根,可以是滋养人、鞭策人或激励人的某种精神或力量,还可以是一方土地、一缕乡情或一寸丹心等带给人深厚的影响与震撼。
“根”是正能量的蓄积,是真情和真理的化身。
如何让作文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我提出如下建议:一是主题要明。
无论是采用哪种文体的作文,都应该有画龙点睛之笔。
不能让读者读完还不明白作文的主题究竟是什么。
一篇主题模糊的作文,不会给人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题记、文首、文中或文末,均可依据需求在适当的地方点题。
二是挖掘要深。
要透过“根”的表象洞察“根”的本质,不能就“根”论“根”,停留在肤浅的表面上。
有的同学写作中只停留在植物的根上,而没有阐述“根”的象征意义或深层含义,文章就显得幼稚而单调。
三是选材要新。
个别同学热衷于背作文、搬作文,抹杀了个人的创造力,结果导致雷同卷的出现;还有的同学,能以“爱”为根写作文,但还是千百年来老掉牙的素材,譬如下雨送伞、生病送医院、天冷送衣服等等,导致文章千篇一律、味同嚼蜡。
能善于捕捉生活中真善美的人,才会在写作中不断推陈出新。
四是描写要透。
对文章中最能彰显主题的人物、事件、情节,通过生动的描写如电影镜头般再现,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就一定会引起读者的感动和共鸣,就会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
【误区】误区一:视角单一。
不少同学写父爱或母爱,但缺少与“根”的巧妙融合。
因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导致文章流于形式、泛泛一般。
误区三:选材单一。
写父爱与母爱的作文,仍有部分同学缺乏对生活的观察,目中无人,内心空洞,素材匮乏,只能写一些雷同的老题材,让文章黯然失色。
误区四:审题单一。
有的同学根本没看清题目就开始写作,导致一小撮人把题目误认为是《因为有恨》,一字之差,错误是致命的。
【范文】因为有根走过阳台,无意间瞥见那株苍翠欲滴的龙骨,已长有和我一般高的个头,猛然想起有些日子没有给它浇过水了。
提起水壶的一瞬间,眼前浮现的,却是那个送我龙骨的老人。
记忆中的那个老人,总是背光出现。
阳光在他的身后轻柔地摇摆着,就像是从他身上弥散开来的光辉。
他那黑红的脸庞写满了岁月的沧桑,宛若云贵高原上的红土,简单、朴实、敦厚,却让人从中读懂了什么叫“恢宏”。
有时候,他会戴上一顶草帽,裸露的手臂青筋如同树根般盘踞。
他喜欢赤着脚站在被太阳炙烤的水泥地上,宽厚的脚板也是大地的颜色。
他说,这样做,接地气。
在我印象里,他总是一个人在阴凉处静静地摇着蒲扇。
在大家伙的眼里,他是村里尽责的播音员、水电工,也是每个人心中最好的老大哥。
他好像知道许多我不懂的东西,明白许多我所难以理解的道理。
小时候如此,现在我长大了,还是如此。
尽管我确切地明白,他只是实实在在的种地人,但我还是会怀着虔诚与尊敬,听他讲那些大道理,听他讲那些跟着毛主席的旧时光。
太阳慵懒地挂在西山上,山风吹来了傍晚的第一缕凉爽。
他在小院里捣弄着家畜们今天的晚餐,母鸡探头探脑地溜达到了他身后,趁机偷吃了几口;猫儿趴在门后,怡然自得地摇着尾巴;鸽子扑棱棱地飞上了屋檐,家鸭一直扯着喉咙激情辩论或纵情演讲。
而他,总是笑呵呵地看着他用双手所创造的这一切。
曾经,我也陶醉于这种充满乡土味的恬淡意境,可现在生活在钢筋水泥之间的我,却再也无缘邂逅这种独特的风景。
他教会我很多,从被蚊虫叮咬要涂马齿苋汁这种小事,到时刻要追随毛主席的话语这样崇高的信念。
因血脉相连的缘故,我每分每秒都能感受到,继承的血液在我的胸膛里澎湃;从他那里学来的东西,是名副其实的真理,将在我前行的路上霍霍闪耀。
当初,他刚送的龙骨只有手掌长短。
如今长到这般高矮,我又不禁想起了他——我最敬爱的爷爷。
放下水壶,望着水沿着土壤的轮廓缓缓渗入的弧线,仿佛能看见龙骨牢牢抓紧泥土的深根。
我暗暗叮嘱自己,等放了暑假,一定立即背起行囊,马上回到那个乡下的村庄,回到那个热闹又祥和的小院——因为,那里有我的根。
【解读】“画面美”是本文的第一大特色。
在记忆的屏幕上背光走出的老人,氤氲着太阳的光芒,折射着红土的色彩,释放着庄稼人恢宏的能量和质朴的本色。
用文中的词来说,就是主人公很“接地气”。
这种凸显本真的描写,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让人难以忘怀。
“乡土味”是本文的第二大特色。
暮色将临,小院内鸡鸭猫鸽恬淡又热闹的生活场景跃然纸上,这不正是老人辛勤劳动创造的幸福生活么?这不正是很多人向往的世外桃源般宁静悠然的生活吗?“龙骨魂”是本文的第三大特色。
不仅仅是首尾照应亦或是贯穿全文,“龙骨”也是老人风骨的化身,它包含着老人的朴实、勤劳、乐观的精神,包含着普天下中国老一辈劳动者的坚忍、憨厚、知足的品质,让人油然而生敬意。
这些精神与品质已经深深继承于作者的血脉之中,从而巧妙凸显主题,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篇三:中考满分作文】因为有根威海那时,我深深的扎根在这片热土,眺望蔚蓝天空,云雾渺远??我双耳清晰的寻听麻雀的欢鸣,双眼仔细的捕捉每一处风景,直到——我也要离开这里。
麦垛的金黄充溢着我的瞳孔,向阳的牵牛亦露出了她娇羞的面庞,是,我深深扎根在这里,连雨滴的击打也无法消磨我的热忱与热爱。
因为时隔多年,周围的一切依然如此熟悉??“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是我从央视“寻根”节目中记忆铭深的一句话。
当我看着一个个名人的寻根之旅,即使我对他们并无深刻了解,但心潮与眼泪总会跟随他们而澎湃,我想,这就是“根”的魅力吧。
当我坐在山脚,眺望山顶的柏树,它是如此挺拔坚毅,对根的执着,对根的依赖是如此清晰了然。
我心不禁一触,“根”原来是如此重要的一部分!原来人类也像他们一般,坚定的将根扎在他们热爱的每一个角落,根——便是他们的家。
周末回到老家,大伯说的第一句话便震惊了我,“你要记住,你的根就扎在这里”。
对于16岁的我来说,这句话给予了我三种感受:纯朴、难忘、感动。
相比“欢迎回家”,这句话直白却不显陌生。
转而抬眼望去繁星点点,半牙弯月似也在昭示这便是回家的路,静谧的乡间小路啊,你可感知我现在正被习习微风所包裹,正倾听蟋蟀奏鸣,正注视路灯下飞蛾绚烂舞起,原来他们还在这里,他们的根也扎在这里。
漫漫路途,即便汗水浸湿了衣裳,心却依旧像阳光一般明朗。
远隔重山也可依稀触听深山的呼唤,感受到心的汇聚——根,令我们紧紧相依。
或许为了朝梦想奋不顾身的奔赴,我们也会偶尔迷失森林;或许为了世界舞台闪亮的灯光,我们也会恍惚在喧嚣的街道上——“多少人走着,却困在原地;多少人笑着,却满含泪滴”,而我,又该如何存在着?回首望去,树根仍旧深扎土壤,在踏上“森林”路途,喧嚣繁华之时抬头望去,依然,蔚蓝天空,云雾渺远??双耳贯穿鸟雀欢鸣,双眼弥漫袅袅炊烟,而我的“根”亦不再扎根于这片土地,更深扎于心。
【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50分)日出日落花开花谢是风景,云起云涌山长水阔是风景??风景是大自然的恩赐;静阅万卷诗书是风景,洞察世间百态是风景??风景是生活的馈赠。
慢慢走,用心赏,最美的风景在路上。
请以“风景在路上”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
②选取一个或多个角度,可以记叙、抒情和议论。
③不少于600字。
若写诗歌,不少于15行。
【解读】去年,山东聊城的中考作文题结束连续五年的话题作文而“转身”到全命题作文。
今年的作文题依然选择的是全命题作文。
“风景在路上”,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文题,题目中“风景”和“路上”是两个值得深挖的词语。
而探究二者的关系,不仅要走出去,更要慢慢体会,且行且欣赏,这是审题的更深一步的思考。
总之,此题可叙,可论,可描写,可抒情,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度,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
“风景在路上”,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文题,题目中“风景”和“路上”是两个值得深挖的词语。
“风景”可以是自然景观,如清风明月,杨柳依依,鸟鸣虫唱、大漠长风等。
可以是人文景观,如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等。
也可以是带有比喻义的生命风景,如风雨中,父亲接送自己的背影;烈日下,她在为受伤的老人撑伞等。
“路上”可以是现实中的“路”,但也不可理解的太直白,这里既可以理解为行走之路,也可以理解为书山之路(提示语所言“静阅万卷诗书”),更可以理解为“人生之路”(提示语所言“洞察世间百态”),当然还可以理解为“成长之路”(成长之路上,得失成败、喜悦哀伤、汗水泪水等生活中的事件,是我们生命中的风景)??如此,我们作文时立意的角度才不会狭窄。
综上分析,此题目可以写成以走出家门,走进大自然的游记文,要注意以游踪为线,有次序写景。
可以写成记叙文,成长路上的风景让我们经历得意与失意,喜悦与哀伤,汗水与泪水??这正是我们生命中“风景”的内涵。
也可以写成议论文,以“风景在路上”为论点,或事例或名言,进行充分论证。
不论选择何种文体,注意各自的文体特点,紧扣文题,突出中心,才不会偏题跑题。
【误区】误区一:审题出现偏差,仅仅落脚于景色描写,而忽略“在路上”这一文题的体现。
误区二:拘泥与“自然风景”的描写,忽略情感的流露,不能做到情景交融,更不能加深主题深度。
误区三:囿于对“风景”自然景观的理解,不能触及人文景观。
【范文】风景在路上清晨,我走在上学路上。
凉爽的风轻轻吹过,草丛里透着露珠的温润,采撷了泥土的芬芳,积蓄了一夜的温度,迎着青涩的晨光,散发着淡淡的香。
阳光深深慵懒的腰肢,腆起身子在天空的一角醒盹。
浓密的树叶间传出鸟儿婉转动听的啁啾,于是,阳光终于醒来,绽开灿烂的笑脸。
蓝天,大地,融为自然美丽的画卷,我如坠入画中。
清晨,随走随看,我看到更多美丽的风景。
大街上,两位熟识的老人相遇,都不由自主地伸出手握在一起,亲切地交谈。
在晨光下,老人脸上的皱纹像一朵风干的花儿,分外动人。
大街上,还有背着书包骑车的同学,像一缕“七彩”的风轻快地从人们身旁穿过。
还不会走路的婴儿,瞪着清澈的双眸,瞧瞧这儿,看看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