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新版)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折.腰(zhé) 鲜妍.(yán) 流盼.(pàn) 亵.渎(xiè)B.妄.想(wàng) 制裁.(cái) 涵.养(hán) 谗.言(chán)C.晦.明(huì) 潺.潺(chán) 酿.泉(liàng) 喧哗.(huá)D.禽.鸟(qín) 汀.兰(tīng) 云帆.(fān) 宦.官(huàn)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濡养/懦夫亵渎强聒不舍富丽堂黄B.禅师/蝉蜕赃物彬彬有礼相得益彰C.恣睢/关雎诘据前仆后继行之有效D.拜谒/枯竭箴言自爆自弃腐草为萤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回首初中生活,同学们之间相敬如宾....,坦诚相待,想起来真让人留恋。
B.面对中高考改革的新挑战,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学生都应未雨绸缪....。
C.漫步语文世界,你会遇见波涛喧腾的大海,还会遇见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
D.全市许多学校纷纷组织以“拥抱自然,感悟人生”为主题的研学旅行活动,其势头如雨后春笋....。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继美国、法国和芬兰之后,我国成为第四个拥有“生物航油”自主研发技术的国家。
B.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校团委今年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C.最近,阿尔法狗与围棋世界冠军柯洁的对战,连胜三局,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D.相关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及早干预、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
5、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程老师是个二十多岁的姑娘,头发剪得短短的,眉毛也是粗粗黑黑的,嘴巴棱角分明,模样有点像男孩子。
B.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C.他的武器是什么?这武器轻如和风,猛如雷电——一枝笔。
D.只要旗子笑了,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了,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6、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②我们在学校里接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③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④读书这件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⑤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A.③⑤①④② B.①②④③⑤ C.⑤③①④② D.②①⑤④③7、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 。
(李白《行路难其一》)②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__。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③野芳发而幽香,______________。
(欧阳修《醉翁亭记》)④______________ ,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⑤______________ ,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⑥______________ ,寒林空见日斜时。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
①《月夜忆舍弟》中,杜甫借月抒发思乡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②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揭示“与民同乐”的思想,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15分)(一)林逋①隐居杭州孤山,常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中。
逋常泛小舟,游西湖诸寺。
有客至逋所居,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放鹤。
良久,逋必棹小舟而归,盖常以鹤飞为验也。
逋高逸倨傲,多所学,唯不能棋,常谓人曰:“逋世间事皆能之,唯不能担粪与着棋。
”(选自《梦溪笔谈人事二》)(二)李茇号岣嵝,武林人,住灵隐韬光山下。
造山房数楹,尽驾回溪绝壑之上。
溪声淙淙出阁下高厓插天古木蓊蔚人有幽致。
山人居此,孑然一身。
好诗,与天池徐渭友善。
客至,则呼僮驾小肪,荡桨于西泠断桥之间,笑咏竟.日。
以山石自磥累生圹②,死即埋之。
所著有《岣嵝山人诗集》四卷。
天启甲子,余与赵介臣、陈章侯、颜叙伯、卓珂月、余弟平子读书其中。
主僧自超,园蔬山蔌,淡薄凄清。
但恨名利之心未净,未免唐突山灵,至今犹有愧色。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有删改)(注)①林逋(968—1028):字君复,钱塘人,卒谥和靖先生。
②生圹:指生前预造的坟墓。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的意思(1)常畜.两鹤(_____)(2)延.客坐(_____)(3)笑咏竟.日(_____)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的句子断句。
(限断3处)溪声淙淙出阁下高厓插天古木蓊蔚人有幽致。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良久,逋必棹小舟而归,盖常以鹤飞为验也。
(2)但恨名利之心未净,未免唐突山灵,至今犹有愧色。
4.林逋和李茇在志趣上有什么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意,作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
(30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善用我们的语言宝库盛玉雷①春天万物复苏,面对烂漫春光,有人在“红杏枝头”品味春意,于“拂堤杨柳”陶醉氤氲春雾,有人却语竭词穷、词不达意,停留在“哇”“超贊”的简单感叹。
尽管众人眼中的景色“远近高低各不同”,但网络语言风靡、文化内涵缺失的现象,不经意间影响着越来越多人的日常交流和情感表达。
②汉语博大精深、自成一体,在表达上有简洁、生动、意蕴深长的特点。
不说古诗词,单说日常用语就是如此。
比如,单就一个“笑”字,就有前仰后合的大笑、勉为其难的苦笑、忍俊不禁的微笑、尖酸刻薄的嘲笑等区分,仅形容笑声就有“哈哈”“嘻嘻”“嘿嘿”“咯咯”“呵呵”“扑哧”等区别。
可以说,多样的表达折射出多重情感,反映着多彩生活。
而善用语言,不仅可以更好地说出个人的故事、自己的想法,而且能够以百花齐放的语言实践,营造丰富多元的文化氛围。
③然而,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主要表现在不会用复杂、微妙且精确的修辞,以及基本不会引用乃至创作诗句。
正如网友所说,“有时候脑子里想一件事,无法很利索、饱满地说出来”,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使用一套固定句式或者很多夸张的语气词,看似个性实则雷同,既钝化了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吐故纳新的文化积累。
④是我们的语言贫乏了吗?并不尽然。
从存量上来说,我们词汇、句子、典故等语料的多少,可能并没有太大变化。
从增量上说,网络语言等已有新的迅猛增加。
与其说语言贫乏,不如说是表达上的一种偏爱。
语言嬗变的风向,也是时代发展的走向。
互联网时代争分夺秒,自然要求更直接的信息、更简洁的表达。
信息洪流的湍急,也让同质化信息唾手可得,随手复制粘贴称得上高效。
网络语言所创造的大量流行词、新句式、新修辞,在简化语言的同时也为其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感。
因此,古诗成语也好,网络用语也罢,都是表情达意的方式,都蕴含着语言的力量。
⑤语言的活力来自常用常新。
在一个新词汇层出不穷的时代,准确说出所思所想,比不假思索套用流行词汇更有价值。
很多时候,网络用语的风头正盛只是暂时的,真正拥有生命力的语言总会在时间的沉淀下大浪淘沙。
只有直面内心感受的差异化表达,才能生机勃勃、经久不衰,造就语言的经典。
⑥更进一步看,身处网络时代和自媒体时代,我们或许更需要“咬文嚼字”。
一段时间以来,从教科书上的“姥姥”“外婆”的称谓之争,到“远上寒山石径斜”“乡音无改鬓毛衰”等诗词的古音讨论,如今的语言生活空前活跃也空前复杂。
在语言的吐故纳新中,倒映着传统与现代的激荡、文化与生活的互动。
如何对待语言、如何更好表达,其实也是如何善待文化、对待生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用丰富的表达去认清自我、认识生活,在创新与守正的辩证中感悟过去、探索未来,语言的河流就会奔腾不息,交流与沟通就能心心相印。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04月03日05版,有删减)1.通读全文,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第②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第③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既钝化了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吐故纳新的文化积累。
4.阅读第④段,下列观点与文段内容不符的一项是()A.语言贫乏现象,只是表现为表达上的一种偏爱。
B.网络语言等有了新的迅猛增加,反而使语言显得贫乏了。
C.网络语言在简化语言的同时也为其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感。
D.网络用语,也是表情达意的方式,也蕴含着语言的力量。
5.结合本文的主要观点,请你“善用语言”,对下面材料中“没文化的”说些什么?湖边有一群鸟,有文化的人看到会感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没文化的却只会说:“哇!好美!哇!还有鸟!”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追寻历史意义,走出“泛娱乐化”——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观①一段时间以来,各种“抗日神剧”“宫廷戏说”“名著改编”,总会引来很多质疑之声。
那些不顾史实乃至常识的粗制滥造,那些既无意思更无意义的胡编乱造,让人反感,却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信息爆炸、观点多元、文化多样的今天,应该怎么用好历史资源、做好历史传播,真正让历史对时代说话、向公众发言?②脱下沉重、刻板、僵硬的外衣,换上轻盈、生动、鲜活的步伐,历史的“轻松”背后是社会进步、思想解放的表现。
然而,以戏说代替正说,以调侃代替中立,以消费历史代替认识历史,以娱乐历史代替思考历史,可能就跌进了“泛娱乐化”的陷阱——历史变成了市场上的快消品、屏幕里的调味品,变成了抖一个个包袱、造一个个笑料。
③“在娱乐化的潮流中,人们主张对事物和人物不作评价,尤其是不作道德价值上的判断。
并不是认为这很困难,而是认为毫无必要。
”“泛娱乐化”背后,其实是对历史的一种“去价值化”。
一切都可以被恶搞、一切都可以被消费,饭局中就难免出现诋毁先烈的唱段,电视里就难免出现奇言怪行的英雄。
在这样的历史观看来,无所谓真相、无所谓真理,是非成败、高尚卑劣都不过尔尔,真可谓“节操碎了一地”。
④当历史仅归于娱乐之时,也就是历史被虚无主义绑架之时,这直接瓦解着社会的价值底座、人们的精神信仰。
正如学者的告诫,如果“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最后必然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看看那些起哄让秦桧在岳飞面前“站”起来的,那些围观邱少云“特殊生理结构”的,那些瞎传“村民出卖狼牙山五壮士”的,那些连抗战都可以无所顾忌消费戏谑的……娱乐化一旦过度膨胀,其必然的结果就是审美取向感官化,价值取向虚无化,政治取向戏谑化,道德取向去崇高化。
⑤其实,很多名篇名著,都是从历史中汲取灵感。
远有《三国演义》演绎历史沉思天下大势,近有《故事新编》以古喻今反思社会现象,这些名篇以通俗的方式、大众的视角讲“历史故事”,让公众在“悦读”“悦览”中有所悟、有所得,同样有利于传播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