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摘要:学校应该发挥在大学生健全人格塑造中的主渠道作用,应从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视社会实践、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充分发挥教师人格魅力的榜样作用五个方面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关键词:大学生;健全人格;塑造
国际教育基金会专家汤姆·菲利普斯先生在“科学与和平周大型报告会”中,就人格教育问题发表演讲“爱的人格是世界和平的基础”,他说:“本世纪初时,许多人以为凭着科学技术的发达,可以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
然而,今天我们非常清楚地看到:若不能培养出有爱心有良知的个人及稳定家庭,就无法期待美好社会。
科技不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
社会需要人格教育。
”综观我国当前的高校教育,在对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模式方面,多偏重于学科标准、知识灌输,对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健全人格的培养重视不够,大学生素质教育还不适应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需要,不适应求职竞争的需要,不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健全人格是人格发展的最高层次,是人们对于未来人格境界和文化价值取向的一种终极关怀。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认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物。
”健全人格的形成应该成为大学教育的终极产物,这不仅是现代大学教育本义的回归,对于今天的大学生走向社会,顺利就业,成才成功,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健全人格的塑造是先天和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人格培育的过程中,个体的生物遗传、童年经验、家庭环境、社会文化、自然物理、学校教育等因素都发挥着不能忽略的影响作用。
学校应该发挥在大学生健全人格塑造中的主渠道作用,利用自身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创造一个相对稳定、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对大学生人格成长进行多方面、多层次渗透,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第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前提条件。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协调发展”。
对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来说,最根本的就是要树立新型的、合乎时代发展需要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即“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要彻底摒弃无助于健全人格塑造的观念,推行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注重人的个性发展,突出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和关键性,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
第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性工程。
健康不仅仅
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现象,而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善状态。
许多的大学生现实人格的偏差就是由于心理疾患所致。
[1]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调节心理状态、开发心理潜能、协调心理行为,使其拥有健全人格、健康情感和良好适应能力的教育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 高校应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寻求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措施和对策,例如:要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和咨询队伍;要建立学校、院(系)、班三个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辅导、开展心理健康调查、测试和心理咨询活动, 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等,要使每一个大学生在大学阶段都能顺利完成学业,在德、智、体美方面平衡发展。
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载体。
教育历来重视环境育人。
要重视以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和谐优美的成长环境,为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创造外部条件;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积极建构大学主导文化,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向上的学术、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和娱乐活动, 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爱育等有机结合起来,弘扬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寓教育于文化娱乐活动之中,丰富和繁荣校园文化, 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环境;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文化以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渗透作用大等显著特征,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拓宽学生学习成长渠道;在教学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中优化和谐的育人环境,在潜移默化的氛围里,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和人文素质,从而陶冶情操,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使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培养出大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四,重视社会实践是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环节。
无论是知识的获取,还是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实践活动,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同样也如此。
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必由之路。
高校应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工厂、农村、街道、社区,切身感受社会、全面了解社会、深刻认识社会,使学生从更广阔的角度来认识社会、他人和自己,并透过社会实践这面镜子充分了解自我,客观评价自我,并学会参与、合作与分享,学会关心、理解、尊重他人,实现和他人良好的沟通,能以积极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
在亲身学习与实践活动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道德内化,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逐步确立起适应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形成良好人格提供重要的社会参照系。
学校也可根据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和成因,有针对性地组织有人格偏差的大学生进行特别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自觉接受和吸纳外界信息来调整适合自身的心理状态,消除成才过程中产生的迷茫和心理障碍,缩短与社会的距离,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人格素养,形成自信、乐观、进取、顽强、开拓、创新等与时代相适应的健康人格。
从某种意义上说,来自社会实践的教育其丰富性、深刻性和持久性是其他教育途径和方法所无法比拟的。
第五,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充分发挥教师人格魅力的榜样作用,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
著名的教育家康·德乌卢斯克曾经说过,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其成长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影响教育事业的一切。
教师的人格对于青少年学生心灵的成长和人格形成无疑具有深刻的影响。
而这种教育的影响,正如乌申斯基指出的那样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制度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
“在教育中一切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
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可见,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重要手段,它具有深入性、持久性、潜渗性的特点,是一种深刻的非权利影响力。
大学教师要把人格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言传身教,通过自身渊博的学问、过硬的教学能力、宽广的胸怀、大度的气魄、幽默宽容的气质、乐观积极的态度、坚强的意志、廉洁自律的作风等良好的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学生除污去垢、塑造理想人格的一面明镜。
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其成为健康合格的优秀人才。
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是个系统工程, 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的长期共同努力。
新时代的大学生必须按照健全人格的要求,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成为真正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栋梁之材,自觉承担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1]张慧英.职业健康心理学:形成、实务与发展[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6,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