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第Ⅰ卷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 A【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
试题围绕主干知识“西周的分封制”展开,所涉及的三个封国,分别位于今天的北京、河南北部和山东西南,这些地方相隔较远,但总体上位于东方,是原来殷商文化的分布区,与来自西方的周文化不同。
因此,将周王室成员分封到这些地方,有助于商文化与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并促进各地区对周文化的认同。
所以正确答案是A。
而分封制对地方是间接控制,战国以后的郡县制才是直接控制,所以选项C错误。
题干中没有涉及B、D两项的内容,故不选。
【高考链接】 2014年全国Ⅱ卷第24题、2011年全国课标卷第24题,均考查分封制起到的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复习备考时对分封制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应予以关注。
25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答案】 C【分析】汉初的王国问题是主干知识,本题通过表格,设置新的情境,考查考生阅读分析表格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上表可知,汉景帝时,王国与郡一样成为国家的直接辖区,发生这一变化是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为了削弱王国势力,将王国变为朝廷直辖区,汉武帝时朝廷直辖郡国数量大幅度增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王国控制区域缩小,诸侯国与朝廷的矛盾逐渐缓和,故A、D项错误。
中央直辖郡国是地方体制的调整,故B项错误。
随着内部分裂势力的逐步解决,到汉武帝时可以全力以赴解决边疆问题,故C项正确。
26.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答案】 C【分析】本题以4则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历史叙述为切入点,考查考生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的能力。
表中所引4则材料都谈到了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的情况,但细节有所不同。
4个选项依据材料中的细节进行设项,考生只有在完全理解了表中材料所提供的历史信息之后,才能正确作答。
A项错在当时的李世民是秦王而不是皇帝。
B项错在刘文静的身份当时是将领而不是主帅。
从表中材料我们可以得知,当时直接与薛举作战的是刘文静,唐太宗李世民患病不是导致唐军作战失败的直接原因,故D项错误。
而C项则是表中4则材料共同拥有的历史信息,故C项正确。
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答案】 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提取相关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明中前期,为维护社会等级秩序,朝廷制定了用以区别不同群体等级身份的严格规定,与人们生活相关的饮食器具也在其中。
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风气发生了改变,人们的等级观念也渐趋减弱,可以说,经济发展直接冲击了等级秩序。
本题中A选项并不符合题意,可直接排除;C选项虽与商品经济发展直接相关,但是商品经济发展并未将传统的伦理瓦解掉,只是使其受到冲击,因此该选项不正确;D选项只涉及低级官员,与题干所言之主体——官员群体以及普通人家不符。
因此,只有B选项是正确的。
【命题角度】本题是考查唯物史观的一道典型题,明清时期的社会变化是近两年高考的高频考点,复习备考中应予以关注。
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
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
这一举措()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答案】 A【分析】 1877年,李鸿章以官督商办的形式设立开平煤矿,是中国近代用机器开采的大煤矿。
该题以开平煤矿为实例,以当时中、外企业不同税收比较为切入口,探讨税收对洋务企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考查考生获取有效信息,正确解释历史事件的能力。
根据题干,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每吨煤缴税比洋煤多20余倍,后经李鸿章奏准减少10倍。
税收的大幅减少有利于洋务企业的发展,所以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故A为正确项。
减轻税收与管理无关,也未能摆脱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在当时情况下也保证不了煤矿业的稳健发展,所以B、C、D项错误。
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
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答案】 A【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准确获取历史材料提供的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和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1904年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历史现象,即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山西、陕西等内地则较少。
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可知,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遭受西方列强侵略,自然经济解体程度较高,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对外交通便利,开放程度更高;而山西、陕西等地深处内陆,受冲击的影响相对较小,开放程度较低,故A为正确选项。
D项有一定关系,但不如A项全面,可排除。
B项无法解释题干叙述的历史现象,可排除。
清末新政时期,朝廷虽然鼓励留学,但并未在1904年改变政策,也未对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实行政策倾斜,故C项可排除。
30.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
”这一精神的贯彻()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答案】 B【分析】本题着重考查考生整理历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和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为此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相应地调整政策,团结一切有抗日要求的阶级阶层,为抗日战争服务,以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
本题题干中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的内容就是有关这一政策调整,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不能仅对无产阶级有利,而应该根据边区各阶级的共同利益出发,强调各阶级都有平等的民主权利。
考生准确合理地解读文件内容,结合所学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史实,能够作答此题。
正确选项是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其他三个选项均不合题意,而且与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不符。
31.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
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答案】 C【分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的能力。
1990年,中国改革中计划与市场的争论仍十分激烈,为进一步加快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需要厘清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解放思想,打破思想认识上的束缚。
从材料中“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正是说明了计划与市场并不存在姓“社”姓“资”的问题。
因此,通过这些历史现象可以判断正确选项是C,A、B、D都不是该报告的主旨。
32.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
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A.宗教信仰意识淡薄B.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C.理性占据主导地位D.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答案】 B【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神话传说是所有民族早期历史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历史现象,但希腊的神话传说不同于东方神话传说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其诸神形象的拟人化,这一现象不是缺乏宗教信仰的表现,相反,古代雅典的宗教信仰意识十分强烈,譬如重大立法和决策都要求取神谕,故A 项是错项。
那时的雅典虽已出现理性萌芽,但在整个希腊历史上,理性思想始终局限于知识精英阶层中,并未成为大众文化,更没有占据主导地位,故而C项是错项。
神话始终是希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在民主政治达到鼎盛时期的公元前5世纪,神话的影响依然保持了广泛的影响,故而D项也是不准确的。
希腊神话中诸神的拟人化的确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人的重视,蕴含着朴素的人文思想,但教材内容确定希腊人文思想出现的时间是公元前5世纪,所以,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神话只是希腊人文思想的渊源和素材,故而只有B项是正确项。
该选项特意使用了“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的表述形式,不仅更为准确,更贴近历史事实,而且贯穿了某种思想的产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历史过程论观念,从而可以引导学生摒弃从所学知识中寻找某个对应知识点进行答题的简单思维习惯,树立历史过程论和逻辑推理的科学思维方式。
【高考链接】 2016年全国Ⅰ卷第24题、2016年全国Ⅲ卷第24题,都是考查思想流变的典型题。
33A .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B .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C .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D .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答案】 D【分析】 本题以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国民收入和工人实际工资的变化为切入点,通过比较历史统计数据,考査考生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认识历史事件本质的能力。
工业革命期间国民收入逐年增加,而且增幅较大(两倍多),工人实际工资总体有所增加,但在1797年有所下降,增速有限(不到一倍)。
依据二者的增幅数据比较可知,这一时期,国民总收入增加较多而工人工资增加较少,表明社会贫富差距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