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五一劳动奖章事迹材料他集众人智慧,制订了项目综合评比奖罚办法,对各劳务队安全、质量、进度、文明施工进行每周综合评比,月底汇总并排出名次,给予前三名一定的奖励。
下面是程序员五一劳动奖章事迹材料,欢迎阅读参考。
程序员五一劳动奖章事迹材料兰小龙,41岁,小伙子中等身材,脸色黝黑,性格内向,不善多言,工作严谨,执着细致,是一个标准的北方硬汉。
自1992年院校毕业,在中冶天工集团公司工业安装分公司工作二十年,一直从事着钢结构安装的技术工作。
现任中冶天工集团天津华侨城项目总工程师,这是一位具有真才实学的年轻的钢结构专家。
近十年来,无论是在改制前的中国十三冶七公司,还是在改制后的中冶天工工业安装分公司,在各个大型钢结构安装项目的技术策划及技术难题攻关破解过程中,都留下他坚强的身影和坚实的足迹。
只是由于他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辞,至今还并不太出名。
只有熟悉他的人才知道:兰小龙的钢结构技术水平很是厉害。
二十年的不断学习钻研和实践成就了他深厚的技术功底。
二十年前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兰小龙,在专业方面提出自己的感触:“许多毕业的师哥、师姐都说学校学的东西,在实际工作中用的很少,可我觉得恰恰相反,学校的基础理论很有用,如果学的不扎实,想在专业上更进一步很困难,只能是个庸庸之辈”。
本着这样的理念,兰小龙在工作之余,始终坚持于自身钢结构理论的巩固、完善乃至进一步拓展研究。
从最初对钢结构设计、制作安装手册的熟悉,对结构力学、焊接工艺学、起重施工技术等专业知识的学习,至后来对国内外各种钢结构理论的研究。
不断的学习研究与结合工程技术实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技术风格。
XX年前后,兰小龙经过几年来对理论的深入学习研究和施工现场的不断实践总结,已成长为分公司钢结构技术的中坚力量。
兰小龙以自己精湛过硬的技术成为了分公司专业技术的核心,一批又一批的本科生、研究生成为他的弟子。
目前分公司在职中青年钢结构技术骨干大都师承于兰小龙。
21世纪初期,随着国家冶金钢铁行业的急速发展,炼铁、炼钢等一大批冶金项目争相上马,各个冶金施工企业都在相同或不同的舞台上彰显自己的实力。
XX年在太钢150万吨不锈钢炼钢工程施工中,兰小龙任分公司项目部技术总工。
该工程500多吨大型除尘管道的施工存在技术瓶颈,眼看将严重影响制约整个项目的工程进度,关键时刻兰小龙带领项目部的技术团队在很短的时间里设计出从制作到组拼安装一整套施工方案,由于设计方案本身的优越性,使该环节不但没有影响工程进度,反而提前半个月完成了节点计划。
其安装速度、质量控制精度以及吊装技术都受到当时同在一个工地施工的宝冶、二十冶等同行业企业专业人士的赞叹,该技术获得5项省部级专利,方案本身获得省部级工法。
XX年,山西中阳钢铁有限公司2台1280高炉大修工程招标,4家冶金施工企业参与投标,该工程需要把高炉风口以上两带炉壳全部更换掉,由于技术难度太大,其他三家单位无法做出可靠的施工方案,只好退出。
兰小龙仔细勘察了现场后,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并做出方案,成功地完成了施工任务,其方案获得省部级专利,业主方对中冶天工的技术实力也因此给予充分的肯定:“还是大企业干事情,技术力量就是雄厚,以后这样的项目就别招标了,直接给中冶天工”。
此后5年中阳钢铁公司大多数工程都由中冶天工进行施工。
技术实力的彰显,为企业赢得了市场拓展,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兰小龙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执着的韧性使其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笔者从事钢结构技术多年,经常与兰小龙在一起就一些大型、特殊钢结构项目进行方案讨论,和每次一起工作的技术人员一样都有着同样的感觉:兰小龙的设想总是使人意外,方法既独特简捷,又很可行,没有兰小龙做不了的技术方案。
据师承于他的许多毕业生讲:兰总的技术学不完。
他们对兰小龙的评价没有任何的吹嘘和忽悠,而是同他一起工作的真实感受和发自内心的评价。
好琢磨,不服输是他的天性;不虚伪,求真知是他的品格;不满足,肯创新是他永恒的追求。
肩负使命,站在转型工程最前沿。
去年年底,今年年初,中冶天工成功承揽了被誉为北中国文化旅游新地标的天津华侨城生态欢乐岛水公园大馆和陆公园大馆钢结构工程。
工程拿到了,分公司上下都很兴奋,但兴奋之余却敏感的意识到技术上遇到了巨大的挑战。
两个大馆,其中水大馆为三球相贯落地式双层蜂窝球节点穹顶网壳结构,具有网壳跨度大、节点规律性差、结构受力复杂、合拢和卸载难度大等诸多一般网壳结构所没有的特点,其施工难度在国内外同类型工程中都是空前的。
为此,中冶天工从去年11月份至今年2月,多次就该工程施工方案请教知名专家教授进行探讨研究,其结果却总是感到不尽人意。
时间在不停的前行,方案依然没有彻底圆满的结果,开工日期日益临近。
在距开工前2个月,兰小龙临危受命,挑起重任,他会同技术骨干一起在经过对水大馆设计资料全面认真反复的仔细分析研究后,结合技术中心的受力分析数据,很快提出了自己的方案设想,确定了分区进行分片安装法、高空散装法、顶升法、及液压提升法四种方法有机结合的方案雏形,并且一一解决了复杂网壳球节点的精确定位,双曲双扭异型管桁架的精确拼装、高空安装以及落地式弧形管桁架的吊装等几个关键性技术难题。
并带领技术团队一鼓作气在仅一个半月的时间内做出从施工准备至完工卸载一整套施工方案。
该方案一次性通过了由天津市建设科技委组织的专家论证,而且受到了专家们的高度赞誉。
而陆大馆的主体结构形式为落地式弧形管桁架,在该类工程施工中,市场上一直沿用着一套成熟的安装节点支撑工艺,该施工方法最大的弊端是需耗用大量的技措材料,而且施工进度比较缓慢。
兰小龙从降本增效的角度出发,再一次担负起技术攻关的重任。
他反复研究图纸,查阅资料,仔细测算,在较短的时间内研制出一套无支架安装施工工法,该工法大胆前卫,在方案讨论初期曾遭到大多数人的竭力反对,而兰小龙却十分冷静,他心里有数,就大家的反对意见和质疑一一进行理性解释,在大量的数据理论面前,最后大家一致通过。
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原施工网络计划中每一榀主桁架的安装周期为5天,而采用该方案施工仅用了3天时间,大大的提高了施工效率。
事实证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兰小龙,在关键时刻又一次以扎实的技术功底和勇于挑战的不服输气质证明了他的技术实力,并赢得了专家们的欣赏。
目前,天津华侨城水陆两个公园大馆钢结构工程均已顺利安装结束,实践充分证明了两个施工安装方案的可行性、优越性和科学性。
在两个大馆的施工安装过程中产生的22项专利,5项工法中,有19项专利,4项工法由兰小龙自主创新,其中以“落地式弧形管桁架的无支架施工工法”最有价值,该技术大幅度降低了同类型工程中技术措施材料成本,在陆大馆的施工中,因该施工工法而降低施工成本180余万元。
该技术也为中冶天工集团转型工程的核心技术增添了又一浓墨重彩的一笔。
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加速调整,冶金项目将越来越少,企业转型势在必行。
但中冶天工在大型场馆、高层、超高层钢构领域,由于起步较晚,还存在着技术储备相对不足的不利因素。
对此,兰小龙却有着自己的看法:“路,都是人走出来的,没有做不了的事,事情就怕琢磨,只要我们去用心琢磨用心去做就一定能做成做好”。
朴实的语言是兰小龙内心世界对人生追求永不满足的真实映照,在这种坚定的信念、不服输的精神支持下,兰小龙带领其弟子们将沿着转型创新之路继续坚定的走下去,道路将会越走越宽广。
成功永远属于不图名利,只求进取的奋斗者们。
程序员五一劳动奖章事迹材料穿着一身稍显陈旧的工作服从工地归来,手上提着印有“中国建筑”字样的白色安全帽,前额的头发已被汗水浸透,这就是中建二局三公司大兴龙湖时代天街项目经理李彦国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
由于他做事喜欢亲力亲为,同事略带调侃地称其为老黄牛,工作狂。
正是这样一位默默奉献,甘为项目“孺子牛”的劳动者,前不久被授予了XX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凭借坚韧实干的精神,李彦国为社会贡献出一个又一个精品工程。
李彦国1992年参加工作,从项目工长到技术总工、生产经理,再到项目经理,21年来他承担了无数工程,其中,让他最难忘的就是XX年北京奥运会临时设施第三标段服务工程。
受到奥委会主席罗格的赞扬李彦国所在的奥运临时设施项目部,承担着6座比赛场馆、12座非竞赛场馆和24座训练馆的建设任务以及涉及包括各种临时设施的设计、施工、保障和赛后拆除等12大项的服务内容。
这42座训练场馆分布在北京市的各个县区,并且需要同时施工。
其中,具有百年历史的北京饭店是国际奥委会在XX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的总部、指挥中心和会议举行地。
李彦国所负责的临时设施工程是要在饭店内41个区域,搭设2730平方米的临时隔断,方便工作人员办公。
而在这里建临时设施要遵守很多特殊规矩,其中有一项严格规定是施工不能破坏饭店内的原有设施。
有个房间因工程需要要安装配电箱,这让李彦国很为难。
因为根据规定,北京饭店内连一颗钉子都不能钉,更别说安装配电箱了。
怎样才能在不破坏原有设施的基础上完成施工任务?他为此绞尽脑汁,辗转找到了一名几十年前曾参与北京饭店整修的工程部经理。
那位经理在家里翻出了以前的施工图纸,李彦国根据图纸仔细研究了好久,终于想到了解决办法。
既然不能破坏原有设施,他们就把配电箱安装在窗外。
既然不能在墙上打洞,他们就在窗户上再开一个小窗,进行线路连接,并在小窗上加点装饰,地面上的线路也用一些小装饰巧妙地掩盖起来。
施工人员不说,任何人都看不出来。
而那个安装了配电箱的房间恰好是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办公的地方。
工程人员巧妙的施工得到了罗格的赞扬,奥林匹克大家庭团队还为他们写了表扬信。
除了解决施工难题之外,李彦国还经受了各种突发事件的考验。
XX年8月7日晚,奥运会举行前,国际自行车协会在检查中发现男子公路自行车比赛的围栏不够用,需增设2100米。
因为围栏都是事先定量安排好的,根本没有库存,而9日10时比赛就要开始,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到哪里找围栏?李彦国犯了难。
他们可以暂时借用奥运会铁人三项比赛的围栏。
但8月8日要举办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这些围栏不能在白天运过去(道路戒严)。
于是,李彦国连夜开车安排这件事情。
等事情安排完毕,已经是8日凌晨4时,李彦国只好在路边的一个澡堂里打个盹儿。
8月8日7时开始,他又马不停蹄地在各个场馆里检查一整天。
8月9日凌晨3时,2100米长的围栏终于全部到位……从8月7日7时到9日21时,在连续60多个小时的时间里,李彦国只是断断续续地睡了不到5个小时。
高强度的工作在奥运施工期间已是常态。
他每天如同“职业车手”般驾车穿梭在42个场馆之间,解决各种问题,平均行程达200公里以上;同时,每天用手机与各个场馆保持密切联系,两块电池的电量全部耗空;有时实在太累了,就在路边休息一会儿,又开始紧张的工作。
凭着敢打敢拼的实干精神,李彦国和他的团队在XX年3月到7月的时间里,共搭设了顺义水上公园万个临时看台脚手架座席、6500平方米的遮阳篷、万平方米的帐篷、万平方米的临时板房、26万平方米的临时地面、万平方米的安保防护栏杆、万平方米的旧房改造以及标段范围内文字记者座席、媒体记者座席、各个交通场站的消防和照明设施……出色的工作得到奥组委和各个服务场馆的高度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