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个人业务学习笔记摘要教师:潘继展学习时间:2012年秋界山玉湖中心小学教师上课时怎样提问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之一。
它对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巩固所学的知识以及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教师会不会问,问什么,怎么问,直接关系到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课堂提问的类型:1.复习式提问新知识是和学过的知识互相联系的,是建立在旧知识基础上的。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材中新旧知识的联系,扼要地设计一些问题,既能复习旧知识又能导入新课。
2.启发式提问“启发式”是课堂提问的核心,问题富有启发性,才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首先,教师要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设问。
其次,要趁热打铁,问题要在关键时刻提出来,下“及时雨”。
当学生思考问题处在平静的状态时,用提问巧设疑难,造成悬念,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思维处于疑惑不解时,用提问引导学生,指明思维方向;当学生的思维在“爬坡”欲上而乏力时,用提问巧妙点拨,以减小难度,鼓舞信心。
3.事例式提问为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我们在课堂里也穿插讲一些成语典故、诗词格言、名人轶事等,以丰富所学的内容。
讲述后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或事例去认识、去理解教材内容。
这样做,事理结合,学生的兴致较浓,对教材的内容理解较深刻。
4.定向式提问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为学生的思维定向。
因为,想问题总要有个过程,故称之为“思维过程”也叫“思路”。
每件事都有一个怎么想、怎么做,为什么这样想、这样做的过程。
既然是过程,就有一个从什么地方起,朝什么方向去,到什么地方的问题,这就是定向思维。
与这种定向思维相对应的提问法便是“定向式提问”。
5.应变式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有错误是正常的事,教师处理这种情况时容易产生两种倾向;一是简单地否定学生的答案,二是过早地将正确答案告诉学生。
前者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后者则代替了学生的思维,两者都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堂课,学生有问必答,对答如流,未必是堂好课。
反之,学生能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反倒可能是堂好课。
学生错误的答案会暴露出学生知识的缺陷,或思维方法不对等问题。
针对这些现象,教师应随机应变地作出引导,将学生的思维渐渐带到正确的思路上来。
6.系统式提问系统式提问是指按各个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各个问题的排列顺序、逻辑关系组织提问。
提问的系统性是教师教学思路的反映,教师的教学思路要为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服务。
所以,提问要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由易到难,由表及里,或综合归纳,或演绎分析。
7、互动式提问。
新课标条件下我们可以转变传统提问方式,传统提问方式一般是教师向学生提问,而学生很少在课堂上有直接发问的机会;新课改以后,我们可以多一些师生、生生互动式提问。
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提问,有问有答,双向交流,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8、实验分析式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法是一种很重要教学方法,特别是理科教学经常用到。
通过实验活动,可以让同学们亲自体验其中的每一个过程;教师在实验后提出合适的问题就会顺理成章。
二、课堂提问的几点要求首先,课堂提问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对优等生可合理“提高”;对普通生可逐步“升级”,对后进生可适当“降级”。
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可获取丰富的知识。
其次,课堂提问必须根据教学需要,按照教学程序、课堂结构精心设计。
所提问题应该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紧扣,体现出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条理性。
从而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使学生在教师提问的诱导下,扎扎实实步入知识的殿堂。
最后,结合我校目前生源实际,提出几点要求:1.提问的用语要具体明确。
除特殊要求的可有多种答案问题以外,一般的问题都应使学生清楚地理解教师要求回答的问题是什么,不应使学生摸不着头脑,产生理解上的模糊性和随意性。
新教师因缺乏教学经验,如果不具体考虑清楚可能生成的答案,学生可能会不满足教师传授的知识。
2.提问要适当给学生门槛。
新教师提问可能会出现太难或太容易,也就是说既要学会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又要学会设置答案的悬念,鼓励学生踮着脚才能摘到果。
教师要按照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不同教材内容的逻辑层次,逐步提高问题的难度,才有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3.提问要富有启发性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的课堂提问,应具有启发作用,教师结合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
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多肯定、少否定,多表扬、少批评;对有创造性的见解,要给予赞扬和鼓励。
另外,教师的课堂提问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不应只抽优生回答问题,不同难度的问题可由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较难较深的问题,由优生回答;一般的问题,由中等生回答;较易较浅的问题,由差生回答。
教师还应注意课堂提问的时空控制,既不能浪费学生的时间,又要给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
4.设立问题或错题集。
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及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都写在问题集上,而教师课前收集问题,进行整理、归类,在课堂中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自己探索或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可以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弥补课堂上的不足,可以让一些性格内向,不愿在大庭广众之下提问题的学生也有提问题的机会,从中得到锻炼,从而提高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另外,教师还可以从学生的错题集里发现学生普遍容易出错的问题,以提问的形式故意以错误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从而加深印象,达到解决问题的效果。
5.提问过程中要尊重对方的人格。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只是角色不同。
但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地位上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之间都必须彼此尊重对方的人格。
教师不能过于责怪学生问而不答,更不能说诸如“你这个都不会啊”的话语。
教师应通过提问的途径,在思想上、行为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意外的观察课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通过有目的的观察,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可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从而挖掘他们潜在的创造力。
今天依然天气炎热。
我正在上第二节语文课,向学生提出“秋风吹黄了什么” 的问题,想由此引导孩子们去观察秋天的树叶。
突然有一个学生小声叫了一声:“小鸟!”这一叫可让教室里炸开了锅,同学们议论纷纷,目光不住地搜索小鸟的行踪。
我一看,这下课可上不成了,按照常规,应该迅速制止孩子们的举动。
但我灵机一动,反而很平静地问了一声:“小鸟在哪?”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在电视机上面!”这时同学们各抒己见起来。
有的说:“小鸟迷路了。
”有的说:“小鸟太热了飞进来乘凉。
”有的说:“想来看看我们的新教室”,“想来学知识”,“想和我们交朋友”……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我随后问了一句:“小鸟是什么样子的?”孩子们的眼睛顿时明亮起来,你一言我一语的争着向老师汇报起自己的观察结果来。
见此情景,我就循着孩子们的兴致,有目的引导他们观察这只小鸟。
“谁能说说这只小鸟的样子?”孩子们一听到我的问话,立即抬起小脑袋聚精会神地观察起小鸟来。
不一会儿,孩子们争论的声音又响起来了,接着纷纷举手。
王兰被我叫起来回答,她说得不错,我鼓励道:“你说的真好,还有比她说得更好的吗?”话音刚落,举手的学生更多了,孩子们对小鸟的样子的叙述也更详细更具体更有创意了。
例如:“小鸟的羽毛是黄色的。
”“小鸟在向我们眨眼睛呢!”“小鸟的嘴巴一张一合地叫着,好像在说‘你们好!你们好!’……”这时,我深切地感到孩子们年龄虽小,但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甚至比我还要强。
他们正是在用自己的童心进行探究啊。
离下课还有一段时间,我又为同学们增加了一个新的问题:“当我提出‘秋风吹黄了什么’时,有同学说‘小鸟’,我知道他并不是在回答我的问题。
但如果他真的在回答‘秋风吹黄了小鸟’,你们说对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登时沸腾起来。
吴学钢忍不住大声说:“小鸟的黄色是天生的,不是秋风吹的。
”朱丽立即反驳说:“可以这么说。
”我马上问:“为什么可以这么说呢?”她涨红了脸,吱吱唔唔地说不出所以然来。
喧闹了一阵,孩子们静下来,带着寻求答案的眼神看着我。
我微微一笑,说:“在自然界,我们都知道,小鸟的羽毛的颜色绝对不是被风吹成的。
但是,在文学作品中,经常有一些看起来很不合情理的描写。
”我略一思考,开始背一首唐诗:“碧玉妆成一树高……” 我刚一开头,全班同学都跟我一起背起来,“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初春的嫩叶是春风裁的吗?”我问。
全班齐答:“不是。
”“但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们可以感受什么?”“春风温柔。
”“柳叶嫩嫩的,绿绿的,随风飘飘。
”孩子们联想很丰富,我及时表扬了他们,并告诉他们:文学意义上的观察与科学观察是不同的,它不仅观察事物的表面,还要加上人们对这些事物的联想、感受。
这些道理,他们当时不一定能够完全理解,于是,我布置了一项作业:在学过的诗歌中找几个类似的例子,体会一下我说的道理。
课后反思,我对这堂发生了意外事件的课产生了许多的感受和联想:第一,小鸟飞进教室,这是一个突发事件,我如果带领学生驱赶它,这堂课的教学任务肯定会泡了汤。
倒不如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设计,把观察“树叶”变成观察“小鸟”,把突发事件变成这堂课的一部分,不仅完成了教学设计,而且把课上得更生动、更有趣。
第二,文学想象可以从科学观察中受到启迪,但它不能拘泥于科学事实,文学作品中有些看来极不合情理的描写,正是人们情感在这些事物上的折射。
或许,通过这种探究性教学,我的学生们就能够一步一步把握“文学创作”的真谛。
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对学生的争论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草草收场,更不能教师全盘托出,而应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适当地点拨、引导,促使学生自主探索,自己分析与解决问题。
在教小数乘法时,我给学生出了一道“一个因数是两位小数,另一个因数是三位小数,那么积是一定是五位小数”的判断题,全班学生立即展开了争论。
一部分学生认为积一定是五位小数,一部分学生认为积一定是四位小数,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无法确定,各说各的理由。
学生讨论来讨论去,还是没有讨论出个所以然来。
根据学生各方的意见,我在黑板上板书了学生提出的几个问题,如:0.24乘以0.005、0.23乘以0.005,引导学生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与小数乘法基本法则来判断此题的正误。
在我的引导下,同学们一致认为此题是错误的。
学生通过对此题的理解,我认识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
新形势需要什么样的教师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传承人类文明,提高人类素质的重任。
教师的工作水平、工作能力、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等又直接影响到学生培养的质量。
作为一名教师,在新形势下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是应该重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