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为什么要学习苏州话
天堂吴韵
为什么要学习苏州话,很多人的回答往往会说继承吴文化,因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础。
那么苏州话蕴含了哪些吴文化?学习苏州话我们又能得到什么呢?为什么我们要学习苏州话?本文来做一一解答。
首先,苏州话的谚语熟语中蕴含了苏州宋代以来的文化精神。
苏州在南宋开始,就是中国商业中心之一。
人口的聚集、活动和交流,产生的各方面的大量的经验和知识。
而苏州话中的谚语熟语,用一句话,就浓缩了这些经验和知识,很多往往押韵,说起来朗朗上口。
如:“一块补丁十块金”是很多老苏商中流传的谚语,它是指,我们要善于发现商业领域没有照顾到的地方,你找到了,就能从中赚钱。
当然,这里也有一个反义词,“好衣裳打补丁——蚀本”,一语双关,表面的意思是,好衣服打了补丁,就会盖住本来的布料,实际上指的是在已经发展成熟的领域,大家争破头皮去抢着做,最后只有亏本。
苏州人做事情的特点是慢条斯理,不急于求成。
因此,吴文化给我们今天浮躁的社会,或许一支镇静剂。
其次,吴语的经济相关词汇较多。
苏州话日常生活出现大量经济活动相关的词汇,如:
倒板账现到手学生意开销
浇头劈硬柴(现在AA制是外来词)
夯拔浪当蚀本货色厾脱货
以前城里人找工作,叫做“学生意”,形容货品的“货色”、“卖相”衍生到形容人身上,近年来传入中国的“AA制”其实在苏州话早就有个叫法叫做“劈硬柴”。
因为苏州人生活和商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学习苏州话能够了解一个工商业文化下的苏州生活状态。
这些经济词汇都是融入苏州的日常生活,体现出苏州人生活中的经济学思维。
一个地方能不能按照经济规律做事,是经济发达的前提。
这些词汇在北方方言中也有,多数是吴语地
区带到北方去的。
但是在北方直接生活中用经济词汇显得很学术,经济思维和经济概念往往不能渗透入当地生活。
第三,苏州话比较完整的保留明清时代的中国传统词汇。
四大名著是明清的小说,但是里边很多词汇和苏州话非常相像。
比如馒头(带馅的)、亲眷、吃酒、吃水、家生、物事、镬子,基本上四大名著,尤其是《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的很多词汇能用苏州话读通,而和今天的北方方言差距较大。
今天的北方方言,尤其是普通话,大量地借用了日语词汇,比如“时间”、“天气”等等,导致很多原来的词汇被代替。
而苏州话因为词汇相对比较丰富,所以日语对吴语的冲击不大。
要研究明清中国文化,首先就可以研究吴文化,因为明清的中国文化活在今天的吴文化中。
第四、苏州话保留了部分完整的声母系统,清浊分明。
苏州话韵母也较多。
对学习外语有很大帮助。
苏州话基本上涵盖了人类的大部分语音。
外语中常见的浊辅音、/e/、/æ/、/ø/等元音在苏州话中存在。
音系全,语音基础就会牢固。
说好苏州话利于学习英语、法语各种语言。
如果我们只会普通话,英语说出来Chinglish。
我们细细听北方人发b d g j m n r v z 的发音,很多发音有问题。
音系全还有个好处就是思维空间大,容纳的词汇量大。
词汇量小就会导致概念的混淆。
比如北方权利=权力,势必会造成power和right概念混淆,也会造成实力就是个人利益的价值观判断。
第五、苏州话是人群的标识。
有人听了这句话,就马上要说这不是地域歧视,干嘛分本地人外地人?先撇开这种上纲上线的言论,我就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菜场买东西,经常
会听到卖家的一句话,“我是苏州人,我弗会骗倷个”。
仅这一句话,就会引来很多买家。
实际上这就是人群的标志,说明苏州人这个人群的信用是比较高的。
方言也是人群的一种筛选。
学习苏州话能够进入苏州人的圈子,就会认识到苏州人独特的三观和生活处事原则。
如果只说普通话,那么必然筛选不出苏州特色,只能认识到流行文化和主流价值观。
今天,大量的外来人口就冲淡了江南文化,使得江南特征不明显。
苏州话就显得更加重要,因为江南人的这种生活方式是恰恰是导致经济发达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六、苏州话有利于苏州人团结。
谁也没法否认,今天的社会裙带关系仍然大量存在。
苏州人所属的吴越民系,又是个只占5%人口多一点的小民系。
要在中国生存,就必须团结。
这不是今天这样,而是很早就是如此。
这就形成了苏州人谨小慎微的性格,为什么?因为人少。
明清苏商在外做生意,往往有两点默契,不介入当地事物,不与当地人争利益。
心平气和,和气生财。
在以前,苏州人吹嘘叫做“苏空头”,苏州虽富,但是人少。
吹嘘只不过是引火烧生。
另外一个是团结,才能有落脚之地。
如果以后苏州话本地人都不说了,那么对于苏州人,很难形成一个互相帮助的群体,在未来中国的生存竞争中必然会失势。
第七,在苏州举行的世界语言大会强调了语言是文明的载体。
由中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举办的世界语言大会2014年06月6日在苏州闭幕。
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400位代表围绕语言能力与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就语言能力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语言能力与教育创新、语言能力与国际交流合作等议题进行讨论,达成共识如下:语言是人类文明世代相传的载体,是相互沟通理解的钥匙,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纽带。
作为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语言对于激发个体潜能,实现2015后全球发展新目标至关重要。
语言能力是激发文化活力,促进认知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的根本因素。
使用学习者的母语开展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促进身份认同的重要基础,母语教育应该体现在初期教育阶段。
家庭和社区在母语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视听障碍者独特的语言系统在教育中应得到重视和使用。
民族和土著民为使他们的语言世代相传所付出的努力,对一个公正和有益的世界亦很重要。
促进人民、机构、国家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是提升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
网络空间应体现世界的语言多样性,各语言社区都应该从信息技术中受益。
满足国家、土著民以及移民社区需要的语言政策和实践,可以增强全球社会和平共处的有效交流。
我们可以总结一点,苏州话以及苏州文化,是明清中国文化的活化石。
苏州话无论从语音、词汇、谚语熟语,以及苏州人的人文精神,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明清时代的过去。
如果苏州话不幸断代,甚至消失,明清时代的中国历史也将一定程度上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明清中国的辉煌将更难复现。
既然苏州话有这么多好处,如果你是苏州人,那就多学点苏州话,如果你有孩子,也让孩子学习苏州话。
因为,苏州人需要继承我们前辈的经验,也需要团结共同保护自己的利益。
如果你是外地朋友,也可以学点苏州话。
苏州作为商业中心之一的1000多年中,尤其是明清的600多年中,融入苏州话的社会经验,也值得今天的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