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各类自然灾害分布、成因、危害、治理对策一览表
各类自然灾害分布、成因、危害、治理对策一览表
防御干旱应采取多种措施。具体如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在干旱区,选择耐旱作物;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植树造林,改革耕作制度等等。(开源节流)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各地区干旱成因:(1)华北春旱原因:①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较强;②夏季风弱,雨季未到;③春耕需水量大。(2)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①春季气温回升慢,蒸发较弱;②有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3)长江中下游伏旱:7、8月受副高控制,降水少。(4)冬旱:①冬季盛行大陆风,降水少;②冬季气温较高,蒸发较强;③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等。(5)西亚干旱: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受副高控制,降水少。(6)中亚干旱:深居陆,距海遥远,海洋水汽影响小,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而蒸发旺盛。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台风
台风(飓风):台风和飓风都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 26 ℃ 以上的广阔洋面上,属于热带气旋中强度最强的一级,仅因所在海域不同而名称各异。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 12 级或以上的称为台风;印度洋和大西洋上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或以上的称为飓风。
各类自然灾害分布、成因、危害、治理对策一览表
表一:气象灾害
灾害类型
概念
分布
成因
危害
治理对策
沙尘暴现象
沙尘天气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四类。(1)浮尘:尘土、细沙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天气现象;(2)扬沙: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公里至10公里以的天气现象;(3)沙尘暴: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4)强沙尘暴:大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500米的天气现象。
台风对我国的有利方面:(1)带来丰沛降水,缓解长江中下游的伏旱;(2)缓解高温酷暑天气
(1)台风经常给社会和人类带来较大灾害,常引起建筑物及设施的破坏和倒塌,并造成车辆的颠覆、失控、无法运行,船舶的流失、沉没,电线杆的折断、损坏,树木、农作物的倒伏和落果,台风带来的强降雨还会引发山洪暴发等。(2)但它也会给人类带来一些益处,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提供大量淡水资源。二是起到调温作用。三是保持热平衡。
旱灾:指土壤水分不足,不能满足农作物和牧草生长的需要,造成较大的减产和绝收的灾害。
旱灾常常发生在降水变化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陆地区是世界上发生旱灾频率较高的地区,其中非洲是旱灾最严重的地区。中北地区春旱、西北十年九旱、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南方地区冬旱。
华北地区干旱:产生原因:自然原因:(降水、蒸发、气温)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人为原因:(农业土地利用、种植结构、城市建设、人口增长、生产水平以及水利工程的供水能力)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
表二:地质灾害
灾害类型
概念
分布
成因
危害
治理对策
地
震
地震指岩石圈在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围地面震动的现象。
(1)世界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是世界两大著名的地震带。(2)中国分布: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和华北地区(青藏、、华北、)。
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层发育。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震级大,破坏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经济发达;浅源地震;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诱发其他灾害等。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气象卫星跟踪、沿海雷达监测)。提前做好防御工作,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营造沿海防护林,提高公众灾害意识
寒潮
由强冷空气迅速人侵造成大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这样的冷空气过程称为寒潮。
时空分布考虑源地、冬季风强弱、地形地势的阻挡等因素,我国冬半年常发,秋末、冬季、初春为主。影响围大,除滇南、青藏高原、、及盆地外。
世界热带气旋的源地主要分布在南北纬5°~20°水温较高的洋面上。北半球为:北太平洋西部和东部、北大西洋西部、孟加拉湾、阿拉伯海五个海域;南半球:南太平洋西部、南印度洋西部和东部三个海域。主要发生海域为:西北太平洋(中国东南沿海)、西北大西洋(加勒比海沿岸)、孟加拉湾。台风多发生夏秋季节,
台风灾害由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造成。
(1)干旱的直接危害是造成农牧业减产,人畜饮水发生困难,农牧民群众陷于贫困之中。(2)干旱的间接危害是引发其他自然灾害的发生。①影响牧草、畜产品和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②干旱促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气候暖干化造成湖泊、河流水位下降,部分干涸和断流;干旱导致草场植被退化;气候干旱加剧土地荒漠化进程③冬春季的干旱易引发森林火灾和草原火灾。
西北;华北地区。冬春、以春季最为严重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降水少;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春季大风日数多;地表植被稀少等。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破坏植被;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开矿。
⑴强风:携带细沙粉尘的强风摧毁建筑物及公用设施,造成人蓄亡。⑵沙埋:以风沙流的方式造成农田、渠道、村舍、铁路、草场等被大量流沙掩埋,尤其是对交通运输造成严重威胁。⑶土壤风蚀:每次沙尘暴的沙尘源和影响区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风蚀危害,风蚀深度可达1~10厘米。据估计,我国每年由沙尘暴产生的土壤细粒物质流失高达106~107 吨,其中绝大部分粒径在10微米以下,对源区农田和草场的土地生产力造成严重破坏。⑷ 大气污染:在沙尘暴源地和影响区,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TSP)增加,大气污染加剧。
灾害特点:降温幅度大、风力强、影响围广、出现降温、大风、暴雪冻害等灾害性天气。
对农作物而言,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危害最大。
寒潮的利用:冻杀害虫;大雪缓解春旱。
主要防御措施是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提醒有关部门作好防寒准备等。
干旱
干旱:是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