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的内容
危害分级 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 拟从事的活动的风险评估 实验室本身或相关实验室已发生的事故分析 实验室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 设备、设施等相关的风险 实验室动物相关风险(适用时) 人员相关风险 意外事件或事故带来的风险 被误用或恶意使用带来的风险
• 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
易产生气溶胶的实验操作以及以结核杆菌活菌感染的动物实验,应在BSL-3或ABSL-3 实验室进行。
• 临床样本的结核杆菌分离培养、药物敏感性实验、生化鉴定、免疫学实验、PCR核酸
提取、涂片、显微观察等初步检测活动可在BSL-2实验室进行。
• 对经有效方法灭活后不含结核杆菌活菌材料的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实验可在BSL-1实
兽医病原微生物危害 风险评估技术
• 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核心内容是生物安全风险评估,
而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是生物安全风险评估的重要 组成部分。
• 2004年颁布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
例》和国家标准《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GB19489,2008) 明确规定“当实验室活动涉及传 染或潜在传染性生物因子时,首先要进行生物危害 评估”。
(二) 致病性和感染剂量
致病性和感染剂量是评估病原微生物引起感染的轻重程度的重要参考依据之 一;
致病性:宿主类型,病原微生物的种、型、株,入侵的部位,体内的定位, 是否产生特异性毒素等;
不同的病原微生物的致病能力不同,决定了他们感染机体的剂量差异。
病原微生物致病性越强,导致发病的剂量就越低,同一微生物感染剂量越大, 其暴露的潜在后果也越严重。
暴露的潜在后果
暴露以后,后果的轻重取决于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机体的 抵抗力。
对暴露的潜在后果评估,应参考教科书并收集相关资料,突 出个体传染过程与结局。
评估报告中要分析实验人员暴露后,可能对实验人员产生的 后果,以及可能导致周围环境和人群带来的危害等
•(三)传播途径及暴露后果
• 1.传播途径:结核杆菌有多种传播途径,以呼吸道吸入带菌的飞沫及带菌的
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的基本内容
• (一)一般生物学特征概述 • (二)致病性和感染剂量 • (三)感染途径及暴露潜在后果 • (四)微生物在环境中的稳定性 • (五)被操作微生物的浓度和剂量的影响 • (六)自然宿主和易感人群 • (七)实验动物研究、实验室感染或医院内感染信息 • (八)实验活动评估 • (九)重组DNA操作和可能扩大的宿主范围 • (十)预防和治疗措施 • (十一)人员安全状况评估 • (十二)评估结论
• 生物因子的种类、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是否人畜共患、
潜伏期、剂量-效应关系、致病性、变异性、环境中的稳定性、与其他 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流行病学资料、预防和治疗方案等;
• 拟从事的活动的风险评估
• 包括对化学、物理、辐射、电气、水灾、火灾等的风险评估
• 人员相关风险
• 身体状况、Leabharlann 力、可能影响工作的压力等特征、菌落特点等
结核分枝杆菌危害评估报告
一.危害程度分类
• (一)分类等级
• 在卫生部公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将其列为第二类病原微生物(危害
程度为Ⅲ级),属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 (二)不同实验操作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要求
• 根据《名录》的规定,在实验操作涉及结核杆菌的大量培养、结核杆菌离心和冻干等
(三) 感染途径及暴露的潜在后果
自然感染途径:病原微生物在自然界中传播的途径 非自然感染途径:实验室和医院感染的途径
自然感染途径
感染途径:呼吸道、消化道、接触、血液、虫媒等; 评估报告中明确所从事病原微生物的自然感染途径种类和方
式。 经呼吸道传播的病原微生物在实验室容易通过气溶胶引起不
同的感染性疾病。
尘埃为主要传播途径。
• 2.暴露后后果:结核杆菌菌暴露后,在一定时间内暴露俞久,感染的机会愈
评估报告中,致病性主要是阐述病原微生物引发疾病的过程和发病机制;感 染剂量是给出引起人类或动物模型发病的剂量范围或最低阈值
• (二)致病性和感染数量
• 1.致病性: 人型、牛型、禽型结核杆菌,其中人型、牛型是人类
结核病的病原菌。
• 2.感染数量: 动物体内可以测定,在自然条件下极易造成人群的
感染,至于多少数量的病原微生物能够导致机体发病目前尚没有 统一的数据。
验室进行。
(一)一般生物学特性
• 1.形态染色:结核杆菌细长略弯曲,端极钝圆,呈单个或分枝状排列,
无鞭毛和芽孢。结核杆菌一般常用萎~钠氏抗酸性染色法染色,结核杆 菌为红色,其他非抗酸性细菌呈蓝色。
• 2.培养特性:结核杆菌为专性需氧菌。最适PH6.4-7.0,在35-40℃可生
长,最适温度为35-37℃,在2%-5%二氧化碳环境中可促进其生长,在 无氧条件下则迅速死亡。
操作所致的非自然途径感染
清除和处理感染性材料时可能导致手污染; 微生物操作中释放的较大粒子和液滴(直径大于5μm)会迅
速沉降到工作台面和操作者的手上,可以引起经消化道、皮 肤和眼睛的感染; 破损玻璃器皿刺伤,或注射器扎伤可以引起经血液的感染; 血清样本采集时可能经喷溅和气溶胶引起呼吸道感染或眼结 膜感染; 进行动物实验时被动物咬伤、抓伤可导致感染。
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的概念
• 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是基于病原微生物危害程
度及相关背景资料,同时考虑实验活动中可能 涉及的传染或潜在传染因子等其他因素,对病 原微生物造成的伤害、损害或者导致疾病发生 的可能性所进行的全面评估。
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的主要理论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 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三版,2004)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病原微生物相关专业文献和书籍
(一) 一般生物学特性概述
• 一般生物学特性能提供某种特定病原微生物的基本背景信息,有助于对
特定病原微生物产生概括性的认识。包括: 起源:简要地介绍病原微生物的发现过程 形态特征:描述病原体的形状、大小和结构 基因组及其编码产物:描述基因组的类型、长度、编码产物种类及其功
能等 培养特性:描述病原体的培养条件、培养细胞或培养基类型、细胞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