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徐志教授曾在“对我国部门预算改革现存问题及对策的探讨”一文中提出我国现行的部门预算改革在预算编审时间上存在不合理现象的观点。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预算编制时间短。
从每年11月10日左右国务院下达预算草案指示到次年全国人大审议批准,中央预算通常有两个月左右的编制时间,即使加上测算收支指标的时间,整个预算编制过程也只有四个月左右。
而地方财政部门的预算编制时间则更短。
尽管实施部门预算改革后,预算编制时间有所提前,如2002年财政部将下达编制下一年预算的时间提前到8月底,但仍然不能满足有效编制预算的时间要求。
特别是在当前构建公共财政框架及推行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条件下,没有充分的时间对预算项目进行周密的论证,将直接影响预算的实际效力和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
二是预算审议时间短。
每年一次的人大会期,一般不长,全国人大一般是15天左右,省人大是7天左右,市人大是4天左右,县人大是3天左右,乡镇人大是1天左右。
而会议期间用于审议预算的时间则更少。
全国人大只有1天左右,省、市级人大只有半天左右,县、乡镇级人大审议预算的时间只能用小时计算。
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要想认真、细致地进行审议是极其困难的。
三是存在预算先期执行的问题。
我国预算年度采用日历年制,即从当年的1月1日起到12月31日止。
要求政府预算草案必须在预算年度开始前,由各级人大完成其立法程序。
然而,目前全国人大会议召开的时间是每年的3月份,省级人大要稍早一些,一般在2月份,至于省以下各级人大,甚至要到每年的5~6月份。
这就意味着每年有一个季度(甚至是半年)的时间处于无预算状态,存在着“预算先期执行”的问题。
《预算法》虽然规定:“预算年度开始后,各级政府预算草案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前,本级政府可以先按照上年同期的预算支出数额安排支出。
”但这种不规范的先期执行做法,弱化了预算的法律约束力,容易在制度上使上年同期不合理的支出合法化,给本年预算留下隐患。
思考:
根据徐志教授所提出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提出我国预算时间改革的可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