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财务分析与偿债能力分析

企业财务分析与偿债能力分析


(二) 比率分析法
1. 比率是两个数相比所得的值。
任何两个数字都可以计算出比率,但是要使比率具有 意义,计算比率的两个数字就必须具有相互联系,这种比 率通常叫做财务比率。利用财务比率,包括一个单独的比 率或者一组比率,以表明某一个方面的业绩、状况或能力 的分析,就称为比率分析法。
2. 比率分析法的应用
2) 构成比率分析法
构成比率分析法是计算某项指标的某个组成部分占总 体的比重,并进行数量分析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对成本和 各项费用进行分析时尤为常用。例如,计算产品成本中原 材料费所占的比重:(直接材料费/产品成本)*100%, 可以分析出原材料费对产品成本的影响。利用这种分析方 法,还可以分析制造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等构成是 否合理,找出管理和控制的重点。
(1)经验标准:经验标准是在财务比率分析中经常采用 的一种标准。
(2)历史标准:历史标准是指以企业过去某一时间的实 际业绩为标准。
(3)行业标准:行业标准是财务报告分析中广泛采用的 标准,它是按行业制定的,或反映行业财务状况的水平。
(4)预算标准:预算标准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经营条件或 经营状况制定的目标标准。
第二次替代: 1 100x9x50=495 000……… ③
第三次替代: 1 100x9x50=544 500…………… ④
②-① 550000-500000=50000………… 产量增加的影响
③-② 495 000-550000=-55 000 材料节约的影响
④-③ 544 500-495 000=44 500 价格提高的影响
[实例] 某企业2000年某种原材料成本的实际发生额为544 500 元,与原材料计划成本500 000元相比,增长了44 500元。对此, 企业利用因素分析法展开分析,有关资料如下:计划产量1000件, 单位产品材料消耗10克,材料50元,实际产量1100件,单位产品材 料消耗9克,材料55元。
第二、这个比率也常用于财务风险的估计,即企业的资产负 债率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既可以增加企业的财务来源,又不 能造成企业的债务困境。
(课堂思考)某企业资产总额为2340万元,负债总额3202 万元,计算资产负债率?
纳税和支付利息前利润
3.利息保障倍数=
利息费用
这一比率可以间接反映企业如期支付利息的能力。 在实际工作中,采用税后利润计算这一比率与其他有关 比率相结合,可以用来预测企业的财务风险。当利息所 保障倍数比率降低到一个特殊值时,贷款人将会考虑是 否贷款或规定更高的利率。
371
计算结果表明,实际长期负债对所有者权益比率比计划上 升,应引起企业注意,防止财务风险。
2.负债总额对资产总额的比率
负债总额对资产总额的比率是指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之 比,也称为资产负债率。这一比率表明企业通过举债筹集 的资金占资产总额的百分比。计算公式如下:
资产负债率= 负 资债 产总 总额 额×100%
课堂小结:归纳主要知识点流动比率、速
动比率的计算与评判,长期负债对所有者权 益比率和负债总额对资产总额的比率的计算 与评判。
第三节 企业资产营运效率分析
一 应收账款比率分析
二 存货的比率

课堂小结
资产营运效率是指企业运用其资产的的有效程度பைடு நூலகம்资产管 理的水平。常用来进行分析的财务指标主要有:应收帐款 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
2.平均收款期
平均收款期即应收帐款回收所需要的平均时间。计算公 式如下:
平均收款期=
应收帐款平均余额 360 商品销售净额
对该指标的评价是:其值越小,平均收帐期越短, 对企业越有利。
二、存货的比率
存货周转率是反映存货周转速度的指标,包括存货 周转次数和周转天数两个指标。其中:存货周转次数是 指在一定时间内存货周转了多少次,是周转速度的正指 标,数值越大,表明存货的周转速度越快。
流动比率= 流动资产
流动负债
[实例] 长江公司2001年,实际流动资产610万元,计划流动资产 539万元。分析偿债能力如下:
实际流动比率==
610 337
=181%
计划流动比率== 539 =131.46% 410
计算结果表明,实际流动比率比计划流动比率增长了49.54%,表明
该企业的偿债能力比计划增强。
270万元,计划流动负债410万元。计划速动资产204万元。则速动
比率如下:
实际速动比率==
270 =80.12%
337
计划速动比率== 204 =49.76%
410
计算的结果表明,该企业实际每百元流动负债有80.12元速动资产来 付偿,较计划增加30.36元,说明该企业偿债能力良好。
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周转天数是指存货周转一次所需要的天数,是周转速度的 反指标,数值越大,表明存货的周转速度越慢。存货周转 率指标是反映存货使用效果的重要指标,是企业业务、财 务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
(1)评价过去的经营业绩:了解企业的情况有助于正确判 断过去的绩效,从而可以与同行业或与计划相比较,评 价企业经营的成败得失。
(2)衡量现在的财务状况:了解企业目前的财务状况有助于 判断企业经营管理是否健全,协助企业管理者评价企业未 来的发潜力。
(3)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根据对企业过去、目前的经营状 况的了解,以及企业的现状,可以预测企业未来发展的大概 趋势。
第九章
企业财务分析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企业财务分析概述 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企业资产营运效率分析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第一节 企业财务分析概述
一 财务分析的意义 二 财务分析的形式和依据 三 财务分析的方法
课堂小结
一、 财务分析的意义
1. 财务分析是指以财务报告和其他资料为依据和 起点,采用科学的评价标准和适用的一种分析方法。 2.财务分析的作用:
资产负债率的高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企业偿债能 力的大小和信用的强弱,但并不完全直接反映企业财务状 况的好坏。
在实际工作中,这一比率具有以下用途:
第一、企业决策人和财务分析人常常运用资产负债率计算出 他们最满意的资本结构。尽可能最大限度的资产负债比率扩 大企业获得收益的能力,以尽可能少的投资控制整个企业。
二、 财务分析的形式和依据
(一) 财务分析的形式
1.财务分析根据分析主体的不同
可分为内部分析与外部分析两种。
2.财务分析根据分析的内容与范围不同
可分为全面分析和专题分析两种。
3.财务分析从分析资料角度划分
可分为财务报表分析和内部报表分析两种。
(二) 财务分析的依据
1.真实、系统和完整的数据资料 2.客观、可靠的实际情况 3.法律、法规、制度以及政府的方针和政策 4.财务分析的评价标准
由于产品的原材料成本是由产品产量、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 材料单价三个因素的乘积所构成,因此,可以将该产品的原材料成 本这一总指标分解为三个因素,并分别计算各个因素变动对原材料 成本超支额的影响。
计划指标: 1 000x10x50=500 000…………

第一次替代: 1 100x10x50=55 000……… ②
(三) 因素分析法
1. 因素分析法,又称连锁替代法。
它是把综合成本指标分解成各个经济因素,然后分别 测定各个因素变动对综合成本指标影响程度的工种分析方 法。
2. 因素分析法的应用
因素分析法的计算程序是:
1)以计划指标为基础,分解指标。
2)用实际指标依次替换各个因素的计划指标,一直替换到 全部计划指标为实际指标止。其依次替换的顺序通常是: 主要指标在先,次要指标在后;数量指标在先,质量指标 在后;实物指标在先,价值指标在后。 3)将每次计算结果与前次计算结果对比,计算出这一因素 对计划完成情况的影响程度。
一、应收账款比率分析
1.应收帐款周转率
应收帐款周转率是指产品销售净额与应收帐款平均余 额的比率。
计算公式如下:
应收帐款周转率=
产商品销售净额
应收帐款平均余额
一般来说,应收帐款周转率偏低,说明企业应收帐款过 多,会影响企业资金的周转。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一 是企业过份扩大了赊销业务;二是企业收帐工作效率过低; 三是客户的偿还能力差。
其计算公式如下:
长期负债对
长期负债
所有者权益比率= 所有者权益
×100%
[实例]某企业实际所有者权益为400万元,长期负债为775万 元,计划所有者权益为371万元,长期负债为582万元,计算 分析如下:
实际长期负债对所有者权益比率==
775 400
= 193.8%
计划长期负债对所有者权益比率== 582 = 156.9%
1)相关指标比率分析法
相关指标比率分析法是计算两个性质不同、却又相关 的指标之间的比率,并进行数量分析的方法。即比率的分 子与分母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指标,但又有内在联系, 计算出一个相对值,来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或经营成果。 例如,主营业收入与主营业务利润是两个不同的指标,但 是通过下列计算(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100% ,就可以计算出主营业务利润率,进一步反映企业的经营 成果。类似这样的指标还有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总资 产报酬率、成本利润率等等。
5000-55000+49500=44500
全部因素的影响
3.运用因素分析法应注意的问题
1)因素的关联性。
即被分解的各个因素必须与总指标存在着因果关系,客 观上构成指标差异的制约因素。
2) 因 素替代的顺序性。
替代因素时,必须遵循各因素主次依存关系,排列成一 定的顺序并依次替代,不可加以颠倒,否则就会得出不同 的计算结果。
3. 采用比率分析法应注意的问题
采用比率分析法时,应注意单一的比率不能充分说明 问题,应将计算出来的比率与相关的比率进行对比分析, 以作出正确的评价。例如企业当期的销售利润率是12%, 是好还是不好,不能简单地下结论,如果企业以前各期都 小于12%,那么企业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可是同行业同 类企业平均是15%,那么企业就还是较大的差距,应进一 步努力。
相关主题